掌握技巧奪取高考作文高分
“以最短的時間,寫出最好的作文。”如果你是參加高考的考生,這無疑是你夢寐以求的美事,是你在人生的關鍵時刻躍上一個嶄新階梯之必需——畢竟60分的分值讓“作文”穩坐高考第一大題的位置。
“功夫在詩外”是古人寫作的切身體驗,備考作文同樣也是重在“備”。如果為作文而作文,背幾篇“範文”應考,而不關注“詩外”的社會、風景、人類的創造,到了考場也只會鸚鵡學舌般地搬抄肚子裡僅有的幾篇文章。卻不知道根據考題,調動平素的積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寫出達到發展等級的佳作,力拔作文的頭籌。
作文題材“三關注”
心中有“人”、有“事”、有“理”,何愁下筆無“文”
1.關注社會
作為一名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首先是社會的一員。積極投身社會,關注社會大事、新聞熱點,體驗人生,思考社會,勇於實踐,報效國家,是這一代人的健康成長之路。
我們不能只做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考書”的書呆子,應該做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關注社會,尤其是關注社會大事的熱血青年。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令世人震驚。引起世界關注,當年高考作文命題迅速作出反應:全國高考I卷直接出題,要求根據地震有關材料作文;地處震區的四川以“堅強”命題,寓意四川人民面對災難要堅強;遠離災區的安徽題為“帶著感動出發”,顯示前往災區救災的熱望和對受災群眾的援助……這些文題給關注汶川大地震的考生提供了闡發思想和抒發感情的平臺,也為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考生爭取高考好成績,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其他需要關注的社會大事還很多,正所謂“小文章,大社會”。社會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作為材料進人我們的文章。讀一讀上海考生關注農民工及其子女的《他們》,再讀一讀《逝者自嘲》,每個人都可自有體會。
關注鮮活的人生,我們的心中才有鮮活的思想和情感,鮮活的形象和語言,才能寫出鮮活的文章。考試大綱“發展等級”第四點要求“有創新”,作文做到“新、活、獨”是複習練寫的重點,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唯有心中有時代、有社會、有人民、有他人。只有關注社會,留心時事,把握時代脈搏,作文才有時代感,才會如一泓清泉自然清新,感動自己也感動他人,激起評卷老師心中的漣漪。
2.關注自然
近年高考作文不少命題都涉及“自然”話題。2008年全國Ⅱ卷的“海龜和老鷹”、海南寧夏卷的“我和小鳥”、重慶卷的“生活在自然中”、山東卷的“春來草自青”、江西卷的“田鼠或田鼠天敵給人類的一封信”、湖南卷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都可歸為這一類。
這些文題讓我們不由地想——自然自然,自自然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萬物各有自主生活的權力,花草鳥獸、空氣流水都需要足夠的尊重……大自然之“大”即是說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人共同生存,相互欣賞,真是“獨坐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各地高考作文啟動關注自然的題目,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
我們每一個生活在自然中的人都應該更多地關注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尊重萬物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在對自然萬物的尊重禮遇中,在對自然萬物的觀察關愛中更柔美、更充實、更安全,也更堅強。
2008年重慶考生的滿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作者在文中用了四個事例:陶淵明以淡然的心態面對自然;莊周以超然的態度融入自然;地震中的“簡訊媽媽”,雙膝跪地,祈求自然;汶川縣委書記王斌以堅忍的態度,戰勝自然。文章比較充分地顯示了人類應該怎樣面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還須注意:我們平時所學的數理化知識都是來源於自然。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瞭解科學家的成長道路,也是在為寫作“自然”方面的題材儲備材料。
3.關注哲理
萬物皆有規律,萬事皆含哲理。
2008年北京卷的“瓶子滿了嗎”包含了多方面的哲理:空與滿、聚與散、多與少、先與後、大與小、軟與硬……含有哲理的命題就是這樣激發大腦。山東卷“春來草自青”,顯示的是規律,是生命,是永恆。人不能違規,不能忘情,不能妄自尊大。不僅是對水對草,對自然萬物、對身邊的人和事、對自己、對國家都要有這樣的理解、尊重和清醒。
再看全國Ⅱ卷的“海龜和老鷹”,善意的材料、熟悉的道理讓人感慨的結果——好的動機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嗎?好心就一定能辦成好事嗎?簡單模仿僅是東施的“專利”嗎?人與動物如何相處?我們的援手何時伸出更好……角度多多,啟發多多。
湖南卷“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種角度遠近的變化而產生的視覺、情感或心理上的不同,包含的哲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比如:一處景緻,聽景不如看景;一個人,遠看與近看,差異很大;一件事,瞭解細節也許會改變你原來的看法……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穎,算術使人縝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在我們學習的那麼多學科知識中,無不含有哲理,都可以成為我們作文的材料儲備。仔細想一想,有了感受,再寫出來,就會給人啟發。
語文考試一般都安排在首日首場,下筆行文雖然不容易,但只要有備而來,何愁下筆無“文”。這人、事、理從何來?最行之有效的,莫過於讀書、實踐與思考,“處處留心皆學問”。
作文句段“三錘鍊”
作文必須在錘鍊語言方面下工夫,通過仿寫、造句,堅持練筆。
錘鍊篇章讓文章表情絢麗多彩
結構就是文章的一張臉。誰的臉會一天到晚是一個表情?誰又願意一天到晚看一張不變的臉?再想想評卷老師,當他們在好多好多千篇一律的文章中突然看到了一張不同的笑臉,那心情會怎樣?那就讓我們學一學,怎樣讓自己文章的臉能夠有變化吧。
2008年全國I卷的優秀作文《逝者自嘲》給人耳目一新。作者構思獨特新巧,用第一人稱,述說了一位在地震中逝去的媽媽,她魂飛天外,卻心繫孩子。她先怨天尤人,怨自己無力救孩子,怨別人不來救孩子。當她發現神兵天降,解放軍來了,孩子有救時,她在嘲諷自己先前的想法,並放心地離去了。全文采用欲揚先抑的寫法,行文曲折有致,應了古人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
錘鍊語段下筆自然靈活
古人早就深諳讀與寫之間的關係,有關警旬廣為流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要花時間在讀書上,每天三五分十來分鐘,讀一兩篇簡短的名篇佳作,從三方面靜心體悟:文章選材的新穎、寫作角度的奇巧、表現手法的特點。
從中汲取營養,就像我們餐餐吃飯長身體,天天讀名篇佳作,會豐富我們的頭腦,開拓我們的眼界,提升我們的精神。如吳晗《談骨氣》一文,文章第一段,開門見山:“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獨立成段。第二段是:“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的大丈夫。”這些引用和解釋有力地支撐了文章的觀點,且句式齊整,音韻鏗鏘。一個有骨氣的大丈夫,彷彿就立在我們面前。恰當引用古詩文精彩語段,可讓文章頓添光彩。
錘鍊語段,還要學習別人的好經驗,掌握幾種句式的表達方法,瞭解表達的效果,練習使用。只要堅持天天讀,天天練,就會有收益,使我們的語言、思想變得豐富,下筆自然靈活。
錘鍊字句重視仿句、造句訓練
有些考生不願做語言運用題的練習。其實常做仿句、造句訓練對作文語言有很大的幫助,寫多了自然就形成了習慣。2005年福建滿分作文《稜角》第一段:“浩浩歷史長河,多少英雄豪傑;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多少帝王將相,穩坐龍椅,指揮江山社稷。有的人揮劍沙場,戰功赫赫,都只能屈居人臣,甚至身陷囹圄;有的人垂拱而治,良言諫誡,廣施良田,播仁惠於百姓,能位及人王。”文章開篇就大氣磅礴,在對浩浩歷史的審視中,突然起筆,由一組駢句鋪陳渲染,概括歷史規律,出手不凡。這位考生,若非平時訓練有素,是很難寫出如此精彩語段的。
杜甫為了寫好詩,不僅在”讀“字上下工夫,在錘鍊語言方面也下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決心。只有平時訓練有素,考場才能得心應手。
“功夫在詩外”是古人寫作的切身體驗,備考作文同樣也是重在“備”。如果為作文而作文,背幾篇“範文”應考,而不關注“詩外”的社會、風景、人類的創造,到了考場也只會鸚鵡學舌般地搬抄肚子裡僅有的幾篇文章。卻不知道根據考題,調動平素的積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寫出達到發展等級的佳作,力拔作文的頭籌。
作文題材“三關注”
心中有“人”、有“事”、有“理”,何愁下筆無“文”
1.關注社會
作為一名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首先是社會的一員。積極投身社會,關注社會大事、新聞熱點,體驗人生,思考社會,勇於實踐,報效國家,是這一代人的健康成長之路。
我們不能只做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考書”的書呆子,應該做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關注社會,尤其是關注社會大事的熱血青年。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令世人震驚。引起世界關注,當年高考作文命題迅速作出反應:全國高考I卷直接出題,要求根據地震有關材料作文;地處震區的四川以“堅強”命題,寓意四川人民面對災難要堅強;遠離災區的安徽題為“帶著感動出發”,顯示前往災區救災的熱望和對受災群眾的援助……這些文題給關注汶川大地震的考生提供了闡發思想和抒發感情的平臺,也為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考生爭取高考好成績,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關注鮮活的人生,我們的心中才有鮮活的思想和情感,鮮活的形象和語言,才能寫出鮮活的文章。考試大綱“發展等級”第四點要求“有創新”,作文做到“新、活、獨”是複習練寫的重點,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唯有心中有時代、有社會、有人民、有他人。只有關注社會,留心時事,把握時代脈搏,作文才有時代感,才會如一泓清泉自然清新,感動自己也感動他人,激起評卷老師心中的漣漪。
2.關注自然
近年高考作文不少命題都涉及“自然”話題。2008年全國Ⅱ卷的“海龜和老鷹”、海南寧夏卷的“我和小鳥”、重慶卷的“生活在自然中”、山東卷的“春來草自青”、江西卷的“田鼠或田鼠天敵給人類的一封信”、湖南卷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都可歸為這一類。
我們每一個生活在自然中的人都應該更多地關注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尊重萬物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在對自然萬物的尊重禮遇中,在對自然萬物的觀察關愛中更柔美、更充實、更安全,也更堅強。
2008年重慶考生的滿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作者在文中用了四個事例:陶淵明以淡然的心態面對自然;莊周以超然的態度融入自然;地震中的“簡訊媽媽”,雙膝跪地,祈求自然;汶川縣委書記王斌以堅忍的態度,戰勝自然。文章比較充分地顯示了人類應該怎樣面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還須注意:我們平時所學的數理化知識都是來源於自然。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瞭解科學家的成長道路,也是在為寫作“自然”方面的題材儲備材料。
3.關注哲理
萬物皆有規律,萬事皆含哲理。
2008年北京卷的“瓶子滿了嗎”包含了多方面的哲理:空與滿、聚與散、多與少、先與後、大與小、軟與硬……含有哲理的命題就是這樣激發大腦。山東卷“春來草自青”,顯示的是規律,是生命,是永恆。人不能違規,不能忘情,不能妄自尊大。不僅是對水對草,對自然萬物、對身邊的人和事、對自己、對國家都要有這樣的理解、尊重和清醒。
再看全國Ⅱ卷的“海龜和老鷹”,善意的材料、熟悉的道理讓人感慨的結果——好的動機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嗎?好心就一定能辦成好事嗎?簡單模仿僅是東施的“專利”嗎?人與動物如何相處?我們的援手何時伸出更好……角度多多,啟發多多。
湖南卷“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種角度遠近的變化而產生的視覺、情感或心理上的不同,包含的哲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比如:一處景緻,聽景不如看景;一個人,遠看與近看,差異很大;一件事,瞭解細節也許會改變你原來的看法……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穎,算術使人縝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在我們學習的那麼多學科知識中,無不含有哲理,都可以成為我們作文的材料儲備。仔細想一想,有了感受,再寫出來,就會給人啟發。
語文考試一般都安排在首日首場,下筆行文雖然不容易,但只要有備而來,何愁下筆無“文”。這人、事、理從何來?最行之有效的,莫過於讀書、實踐與思考,“處處留心皆學問”。
作文句段“三錘鍊”
作文必須在錘鍊語言方面下工夫,通過仿寫、造句,堅持練筆。
錘鍊篇章讓文章表情絢麗多彩
結構就是文章的一張臉。誰的臉會一天到晚是一個表情?誰又願意一天到晚看一張不變的臉?再想想評卷老師,當他們在好多好多千篇一律的文章中突然看到了一張不同的笑臉,那心情會怎樣?那就讓我們學一學,怎樣讓自己文章的臉能夠有變化吧。
2008年全國I卷的優秀作文《逝者自嘲》給人耳目一新。作者構思獨特新巧,用第一人稱,述說了一位在地震中逝去的媽媽,她魂飛天外,卻心繫孩子。她先怨天尤人,怨自己無力救孩子,怨別人不來救孩子。當她發現神兵天降,解放軍來了,孩子有救時,她在嘲諷自己先前的想法,並放心地離去了。全文采用欲揚先抑的寫法,行文曲折有致,應了古人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
錘鍊語段下筆自然靈活
古人早就深諳讀與寫之間的關係,有關警旬廣為流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要花時間在讀書上,每天三五分十來分鐘,讀一兩篇簡短的名篇佳作,從三方面靜心體悟:文章選材的新穎、寫作角度的奇巧、表現手法的特點。
從中汲取營養,就像我們餐餐吃飯長身體,天天讀名篇佳作,會豐富我們的頭腦,開拓我們的眼界,提升我們的精神。如吳晗《談骨氣》一文,文章第一段,開門見山:“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獨立成段。第二段是:“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的大丈夫。”這些引用和解釋有力地支撐了文章的觀點,且句式齊整,音韻鏗鏘。一個有骨氣的大丈夫,彷彿就立在我們面前。恰當引用古詩文精彩語段,可讓文章頓添光彩。
錘鍊語段,還要學習別人的好經驗,掌握幾種句式的表達方法,瞭解表達的效果,練習使用。只要堅持天天讀,天天練,就會有收益,使我們的語言、思想變得豐富,下筆自然靈活。
錘鍊字句重視仿句、造句訓練
有些考生不願做語言運用題的練習。其實常做仿句、造句訓練對作文語言有很大的幫助,寫多了自然就形成了習慣。2005年福建滿分作文《稜角》第一段:“浩浩歷史長河,多少英雄豪傑;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多少帝王將相,穩坐龍椅,指揮江山社稷。有的人揮劍沙場,戰功赫赫,都只能屈居人臣,甚至身陷囹圄;有的人垂拱而治,良言諫誡,廣施良田,播仁惠於百姓,能位及人王。”文章開篇就大氣磅礴,在對浩浩歷史的審視中,突然起筆,由一組駢句鋪陳渲染,概括歷史規律,出手不凡。這位考生,若非平時訓練有素,是很難寫出如此精彩語段的。
杜甫為了寫好詩,不僅在”讀“字上下工夫,在錘鍊語言方面也下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決心。只有平時訓練有素,考場才能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