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的評價

  李白的《蜀道難》隱喻著重大社會危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一

  清代詩評家沈德潛盛稱《蜀道難》:“筆勢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確實,以神奇莫測之筆寫就的《蜀道難》,以其瑰麗的色彩、奇幻的意境、磅礴的氣勢,集中反映了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成就,是其眾多詩作中最有影響力的名篇之一,是富有高度浪漫主義色彩的千古絕唱。“《蜀道難》比較難,不是這個路很難,是這首詩真的是比較難一點。”***蔣勳語***如何引領學生攀援這等的險峻高聳,去感悟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去體味詩人靈魂的飛動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氣度,捧讀本期鏡頭來稿前,我暗自思量。

  是抓一唱三嘆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錯,這一千古流傳的慨嘆名句正是全詩總綱性的詩句,也是詩人感情的爆發、延續和收束。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現,在全詩的層次結構、感情凝聚、氣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教學由此句入,確實是思路清晰,步驟鮮明,重點突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後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這樣,我們也可以從“噫籲嚱,危乎高哉”“使人聽此凋朱顏”“側身西望長諮嗟”三句突破,如此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並瞭解詩的大意也是頗具匠心。或者,就抓“蜀道之難”的“難”字,順“難”字走入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去感受詩人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或者,引導學生去探訪詩仙詩裡的仙氣,從李白式的想象與誇張入手,去感受到詩歌強大的藝術衝擊力。如此等等,都是《蜀道難》極好的教學設計。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這極難的蜀道,可還有什麼走法?

  我在張曉春老師的鏡頭前駐足。短短千字,說的也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一詠三嘆,卻因一道樸素的仿寫題唱出新意。我們都明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的作用,教學中也多會很細緻很深刻去分析《蜀道難》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以及相關思想內涵。張老師卻是化教師講解為學生仿寫,“不僅做了一道仿寫題,而且更深入地探討了詩歌內涵,也訓練了準確、精練地選詞煉句的能力”。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聯絡。”語文教學要給學生提供自我發展的空間,特別強調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張老師的鏡頭也因此寫得簡潔有力,字裡行間傳遞著一種自信。“二嘆蜀道之愁,悲鳥哀號,子規夜啼,巉巖絕壁攀援難。”“三嘆蜀道之憂,劍閣崔嵬,關隘險惡,虎狼之地安居難。”教學的美好就在於學生能這樣主動去挖掘,教學的成功則在於教師能這樣幫助學生去完善。當然,鏡頭寫得多少有點匆忙,“一嘆”示例時教師的分析過於單薄,學生對“一嘆”幾無思考,這樣示範的指導性就會打折扣,而後面“二嘆”“三嘆”的仿寫,學生的參與度還不能完全在鏡頭中顯示,這些有待張老師在日後的教學實踐中完善。學習是學生的學習,老師起的是引領、啟發的作用,郭妍妍老師的鏡頭妙就妙在讓學生走進詩歌與詩人“同諮嗟”。同樣是一字立骨教活全篇,我們多數喜歡用“難”“奇”等眾所周知的形容詞去統領教學,郭老師卻是讓學生尋思一個體驗性的動詞使之成為全文的凝聚點,骨立神爽,耐人尋味,這就是另闢蹊徑了。如果在“蜀道難”前面加一個體驗性的動詞,你會加什麼?“登”蜀道難,“意”蜀道難,“望”蜀道難,“聽”蜀道難,直至“嘆”蜀道難,每一個動詞其實都是一種體驗,都是一種投入身心、穿越千古的解讀。這接踵而至的動詞,如落英繽紛,極大地考驗著教師瞬間思維的敏捷性和評價引導的科學性,郭老師還要在這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這樣看來,蜀道實為多路,關鍵還在於教師的用心。蔣勳說《蜀道難》是浪漫詩的極致,“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情緒一直被李白帶著走,越來越高亢,這種帶動又不是煽動性的,而是把你直接用視覺與聽覺帶到山川中去,經歷一個危險的過程”。但教師是一個更為特殊的閱讀者,視覺聽覺以外,還更要用心去觀察思考詩裡詩外。我們要用發現的眼光,去重逢遠去的蜀道。“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陶利老師對“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一句的斷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何斷句,學界自是見仁見智,教師讀書卻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見地。陶老師很誠懇地捧出自己的觀點,卻並沒有強勢宣讀以要求學生服帖式接受,而是以此激發學生思考討論。論的是一句的斷句,思考的卻是《蜀道難》是詩歌。“咱們試著單讀‘嗟’字,再把‘嗟爾’放在一起讀,感覺有什麼不同?”教學就這樣走向關於詩歌的思維和詩歌的哲學,閱讀能力也由此潛滋暗長。古詩詞閱讀要在音韻節奏中發現意味,也要在意象的組合以及煉字煉意中發現意味。吳燕燕老師,引學生一路攀援蜀道卻不露痕跡地停滯在“悲鳥”“子規”之愁上,這就是她的教學心智。粗獷的、鏗鏘有力的山水形象中,唯獨這兩句是這樣的細膩、柔弱,想想,這麼寫有什麼好處?這一提問,學生遊走在奇麗峭拔的山川間的思緒就漸漸走向旅愁和蜀道上空的空寂蒼涼。“妙在起伏”,我想,明代詩學家高棅評價《蜀道難》的這一句應該也適合於語文教學。

  啟之以智,授之以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語文教學的要務。

  這極難的蜀道更需要教師的點撥,給出方法,教會學生學習。陳魯峰老師採用的是比較法,不同版本的詩句比較同異優劣;曾坤老師則是教給學生舉例法,舉其他類似的詩句來輔助理解《蜀道難》中的難句。這樣的教學,既注重教師的“教”,更關注學生的“學”,得法於課內,又會得益於課外,實實在在。

  蜀道已經遠去,教學永遠是新的。美國教育家帕克·帕爾默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莫問蜀道多艱險,巉巖絕壁巧攀援。語文教學之道,噫籲嚱,危乎高哉!

  二

  《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從內容看,此詩應是天寶初年,詩人在長安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別於其他的送別詩,此詩巧妙地運用別情,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隱憂.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意在勸阻友人不要西遊,寫盡蜀道之高.

  “噫籲嚱”三個感嘆詞連用,“危”“高”,同義重出,“噫籲嚱,危呼高哉!”一聲驚歎,震撼人心.開篇之語,憑空起勢,包含著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這一聲並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詩中蜀自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太白山有鳥道,卻無人路可行,概括敘述了蜀國長期與內地隔絕的狀況,也寓高山阻隔之意於其中.接著引用五丁開山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表現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之時,為蜀道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間接地說明了蜀道在歷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險阻.蜀山太高,連太陽神的車子都得繞行!而且天梯石棧的下面是急湍險流.健飛的黃鶴無法通過,善於攀援的猿猱之類也同樣為如何通過而發愁,在此基礎上,詩人又通過摹寫攀登者的神情和動作,如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等,來進一步烘托山路纖曲,蜀道因其高而艱險難行.

  “問君西遊何時還?”未登程先問歸期,借惜別之情,寫透蜀道之險.

  “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境荒涼、悽清,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這樣的細節描寫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四句運用誇張手法,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卷;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萬壑雷鳴的音響,組合起來的動感畫面,這一切產生了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山勢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險要令人驚心動魄,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詩人覺得仍不到位,“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一句“質問”,一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強化了蜀道的驚奇雄險.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誡友人之語寫出詩人的政治遠見及內心的深深憂慮.

  “蜀中之險甲於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於蜀”,可見劍閣是蜀中軍事要塞.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不乏據險作亂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間,詩人寫劍閣之險意在引出蜀地的戰禍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警告當局要吸取歷史教訓,警惕戰亂的發生.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對太平景象背後潛伏的軍閥割據局面的深深憂慮,表現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遠見卓識以及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關注,為詩篇增添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在詩中,詩人還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反覆***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反覆詠歎,內容逐次加深,使人產生“一嘆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推陳出新形式、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讓我們領略了“詩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難》不愧為一篇“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浪漫主義傑作.

  《蜀道難》是舊題樂府,李白舊題樂府的特點與舊題原來的主題和寓意有密切的關係.樑、陳間陰鏗詩已有“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之語.李白寫《蜀道難》是寫的是長安到蜀中道路的艱險,亦可能寄寓功名難成之寓意.

  這首詩在體裁上是屬於七言歌行.七言歌行在五七詩中是一種形式最自由的詩體,它以七言為主,可以兼用長短不齊的語句,長的可以使九言或九言以上,短的三眼、司彥、吳豔等均可,不向五古、律詩、絕句那樣少變化.這首詩的前面兩句分用長句,語言非常奔放暢達;後一部分寫劍閣和屬地環境險惡,有時用不少四言句,顯得簡勁有力,長句短句的變化,使詩的語言自由活潑,句式豐富多彩 .李白最善於寫七言歌行,在這種詩體裡,詩人充分繼承並發展了楚辭、古樂府的特長,發揮了無比豐富的想象,運用了異常豐富的語言,現了他豪邁的胸襟和氣概,熱愛自由,堅強不屈的性格.這一特點從前人已經看出開了.如唐殷璠說:“其一文章,率皆縱逸,直如《蜀道難》等篇,可謂氣質又起,然自騷人***指屈原***一環,現有此體調也.”***《河嶽英靈集》***明王世貞說:“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怳, 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藝苑卮言》卷四***明胡震亨說:“太白《蜀道難》、《遠別離》、《天姥吟》、《堯祠歌》等無首無尾,變幻錯綜,窈冥昏默.”殷璠、胡震亨都提到《蜀道難》,可見這首詩又是李白七言歌行中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