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足智多謀的政治家、軍事家,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有好也有壞。現在就來看看由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吧!
一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如何,似乎受到很多人的質疑,甚至有些人認為諸葛亮算不上一個軍事家,他們的根據主要有:
陳壽的評語:“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與?”其實,陳壽並沒有說諸葛亮缺乏軍事才能。
首先,陳壽所說的“治戎為長”,即指諸葛亮善於治軍。作為一個軍事家,首要的一點,就是善於治軍。如果不能訓練出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又憑什麼去南征北戰呢?
其次,陳壽所說的“奇謀為短”,是相對於諸葛亮“治戎為長”而言的。諸葛亮在“奇謀”方面的才幹稍遜於他在治軍方面的才幹,並不說明諸葛亮不善“奇謀”或沒有“奇謀”。
同樣,“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之語也是陳壽對諸葛亮綜合才能的分析對比後作出的結論。如果諸葛亮“理民之幹”可打10分的話,那麼其“將略”則打8分。譬如評價蘇東坡的詩、詞、文章,可能其詩不如其文,其文不如其詞。但無論單說哪一項,蘇東坡都是大家。不能因為有人說蘇軾的詩不如詞,就誤以為蘇軾不會寫詩。
對於諸葛亮北伐無功一事,陳壽也沒敢下斷言說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而是用疑問的口氣說:“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與?” 而且,陳壽還為諸葛亮北伐無功作了一番辯護:
“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耶?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陳壽將諸葛亮北伐無功的原因歸納為四點:一是與諸葛亮對陣的,偏偏是“人傑”司馬懿;二是寡不敵眾;三是諸葛亮手下沒有韓信、王子城父那樣的名將;四是諸葛亮的長處在於處理政事,而不在於用兵打仗。最後,陳壽頗為遺憾地說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是“天命有歸”。
應當說,陳壽的總結與對諸葛亮的評價是頗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敗,但不能就此就說明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所以,就陳壽的這幾句話就斷定諸葛亮不是軍事家,未免太輕率了,太片面了。
有人常舉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直搗長安之計來說明諸葛亮不善於用奇兵。其實,魏延所說的只帶五千精兵“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直搗長安的計劃,乃孤軍深入,為兵法所忌。諸葛亮用兵謹慎,沒有十分的把握,他是不願冒險的。所以,魏延之計僅是口頭一說,並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能否成功尚有疑問。
儘管諸葛亮北伐無功,但後人對此評價頗高,並沒有“以成敗論英雄”。
再說北伐,這只是諸葛亮的一種積極防禦的戰略,是以攻代守。如果說與諸葛亮對峙的司馬懿是軍事家的話,以實力微弱的蜀漢對抗強大的魏國、以有限的兵力對抗數倍於己的魏軍而進退自若的諸葛亮怎麼就不是軍事家了呢?難道評定他們二人的軍事才能有雙重標準?北伐真的無功而返嗎?既沒有像曹操那樣的赤壁大敗,也沒有像劉備在夷陵全軍覆沒,更沒有損失多少軍隊、失去多少州郡,怎麼算打的是敗仗呢?有史可考,司馬兵力強於諸葛數倍卻不敢攻,唯一一次還被諸葛打的大敗,獲甲首三千級,玄鎧5000領,角弩3100張!司馬採取守勢也是求穩,不敢冒然進攻,因為他沒有把握戰勝諸葛亮!司馬還有次忍不住冒然出擊,結果又一次大敗,張頜被連弩射中左膝,傷口感染不治身亡,都是司馬鬥智鬥戰術完敗了諸葛亮,不過畢竟司馬懿也是一位軍事家,戰術上比不過諸葛亮,但戰略上總算沒有犯大錯誤,又重回了老套路——守而不攻。
在北伐中,蜀軍步兵為主,魏軍則是以騎兵為主,要知道騎兵的速度、戰鬥力步兵是不能比擬的,諸葛亮善於利用有利的地形,發揮步兵機動性強的優勢,反而戰鬥力更強。為對付騎兵,諸葛亮有許多天才的創造,如扎馬釘,八陣圖等,據考諸葛亮還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野戰特種部隊,他們的致命武器就是:諸葛連弩。這些大大提高了蜀軍的戰鬥力,彌補了兵力不足,令魏軍不敢輕視。
真正的軍事家不是看他打了多少勝仗,奪了幾座城池,軍事是政治的延續,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脫離正確政治思想的軍事進行的是殺人遊戲,諸葛亮的軍事是圍繞他的政治主張的,以攻代守、積極防禦只是其軍事手段的表現形式。
子曰:兵者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諸葛亮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是對這句話的完美詮釋,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比如,利用外交手段聯吳抗曹、評定南方、以攻為守等等。
再說,諸葛亮在軍事理論方面也有極為輝煌的成就。與他有關的軍事著作查有可考,並受到後來歷代諸多軍事大家的推崇,影響深遠。如果說諸葛亮是我國一流的軍事戰略家,相信不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之策。日後歷史的發展,果然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兌現了。這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僅此一事,諸葛亮即足以當之無愧地名列我國古代軍事戰略家之榜首。
諸葛亮之治軍,亦不亞孫吳,連敵手司馬懿也不得不嘆為奇才,這裡無須再說。至於司馬懿在寫的朋友的信中談的諸葛亮什麼志大才疏,不能隨機應變等,要看當時司馬說這話的時間點和動機。出征之前朋友來信表示關心,司馬回信安慰一番,為提高自己的信心,必然會貶低一下諸葛亮,讓朋友放心,也很正常。正如現在我們身在外地,哪怕是窮困的飯都吃不上,寫信回家給父母時也會說,我很好,不用擔心之類的話,這兩者是一個道理。
要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就是再寫十萬字也說不完,這裡我不想說太多了,也無需多說!只願朋友們不要為史書上的一句話就下結論,也不要受某些專家、學者論調的影響,要綜合全面看問題,得出自己的看法。
綜上所述,如果諸葛亮都算不上軍事家的話,還有誰能算是軍事家?那些說諸葛軍事才能平庸的真是驚世謬論,大言不慚。總之,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他的戰略思想和軍事實踐曾影響了當時的歷史程序,可以說,若沒有諸葛亮,就不會有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也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值得珍惜。
二
對諸葛亮一生事蹟的評價,一句話概括就是:諸葛亮是一代賢臣名相,是傑出的政治家。
三國時期蜀國是最弱小的,但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卻是治理最好的,採取依法治蜀政策,並以身作則,鞠躬盡瘁,可以看出諸葛確實有治國之才,而且其高風亮節一直為後世所傳誦。
諸葛亮是傑出政治家相信沒有人會提出異議,但很多人受《三國演義》影響,認為諸葛亮也是傑出的軍事家、謀略家,認為他神機妙算,能出奇計、獻奇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就值得商榷了,因為大家所瞭解的諸葛亮所出過的“計謀”都是羅貫中幫他出的,要對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評價,就必須要拋去小說《三國演義》裡面那些虛構誇張的事蹟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群儒、智算華容道、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巧布八陣圖、空城計、遺計斬魏延、祈禳星宿等等。
相信拋去上面那些“諸葛亮的計謀”,恐怕沒人再能找出證據來說諸葛亮“用兵如神”、“足智多謀”了,事實上諸葛亮作為政治家沒得說,但是實在是個不合格的軍事家,更說不上是謀略家!所以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裡那樣神,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三國》裡孔明之智簡直近乎妖”了!
縱觀諸葛亮對蜀漢集團一生的事蹟貢獻,其實沒有一樣是在軍事上出奇制勝的,在劉備時期貢獻主要是三條:1、隆中對策幫助劉備制定未來的發展計劃與藍圖,起的是策劃的作用。 2、劉備兵敗當陽,諸葛亮奉命去出使東吳,聯合孫權,起的是使者的作用事實上,孫權答應聯盟是從自身考慮,主要是魯肅貢獻大,諸葛亮影響不大 3、劉備出兵入川、攻打漢中的時候,諸葛亮在後方“足兵足糧”,起的是管家的作用劉備入川帶的謀士是龐統,攻漢中帶的謀士是法正。以上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劉備時期主要是鎮守後方,根本不曾領軍出征,更談不上出奇謀、獻奇計。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也不是誇張到那種“如魚得水”。
劉備死後,託孤於諸葛亮當時蜀國確實沒別人可託了,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龐統、法正、許靖全死了,趙雲不受劉備信任,魏延鎮守漢中不在身邊,諸葛亮才開始掌管蜀國軍權,但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卻沒得到中原一寸土地,而且在第一次北伐時,曹魏毫無防備、長安守將還是怯戰無謀的夏侯楙、天水等三郡都“叛魏應亮”的大好形勢下,卻小心謹慎不敢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錯過了攻打長安的最好機會,可見諸葛亮絕不是能統領三軍的大將之才!
或許有人說,諸葛亮的北伐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以攻為守的策略,不是真的去統一中原。話雖然也有道理,但六次北伐,勞民傷財,卻無寸功,也說明諸葛亮不是將略之才,諸葛一生唯謹慎,不敢兵行險招,不能用奇謀,實在不適合做三軍統領。
哀哉!諸葛亮只能做蕭何,做不了張良,更做不了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