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有利於兒童右腦的開發
記憶力是人們在記憶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能力。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
我國的傳統教育中有一種很好的右腦教育方法:讀經教育。所謂讀經教育,要求孩子在剛會說話時就開始讀經,或者在孩子不會說話之前由家長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在6歲之前,尤其在3歲左右右腦屬於開放狀態,所以應該好好的珍惜這個年齡段,加以引導鍛鍊。
現在大多家長老師要求孩子先理解再記憶,這是一種左腦式教育,是把成人的左腦思維方式強加於孩子,在抹殺孩子的天賦而全然不知。右腦記憶是不需要理解的,右腦屬於深層次的悟解。孩子擅長不加理解記憶複雜的內容,這正是右腦記憶。有些人會想,不去理解記住再多的內容又有什麼用。這個其實不用擔心,因為左腦是邏輯理解思維腦,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高。孩子這一年的理解能力自然要比去年的理解能力強,這是大腦發育成長的自然規律。在孩子幼誦讀經典能開發兒童右腦時先將需要記憶的內容記下來,等到孩子成長到能夠理解的年齡自然能夠深層次的悟解。
我們人類的大腦具有無限的潛力,在幼時記憶的內容越多,右腦的記憶迴路就擴的越寬,負責記憶的細胞參與的數量就越多。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假如右腦記憶細胞有10000個單位,孩子甲在6歲之前記住了10個故事,右腦記憶細胞需要啟用參與的數量是100個單位;孩子乙在6歲之前記住了四書五經,右腦記憶細胞需要啟用參與的數量是2000個單位;這兩個孩子上學後同一個班,老師要求背誦一篇文章,孩子甲需要2個小時左右能夠記住,孩子乙則只需要5分種左右便能完全記牢。不言而喻,他們兩個之間的學習成績怎麼可能沒有差距,孩子乙就這樣順理成章的成了天才,如果在此期間繼續鍛鍊右腦,這樣的孩子成人後必定才華橫溢,創新能力極強。孩子甲因為他幼時沒有人引導他,原本這個孩子具有成為天才的右腦天賦,就這樣在成長中淪為成了平常人的左腦思維。在《天才的世界》一書中提到,“天才”是偉大的開創者和創造者,是完成了客觀上被認為具有巨大價值的工作的少數人。他們具有獨立自主的性格、自信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富有預見性和洞察力。其實這些特性都是右腦的資質,只用左腦工作的普通人和它們無緣。
還有很多人認為記憶力好的孩子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就差。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思考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基礎在於記憶。記憶力好的孩子容易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深層次的思考來源於右腦。記憶分為左腦和右腦。所謂有記憶力而沒有思考力,正是因為這種“記憶力”是左腦的記憶力。如果右腦記憶力得到開發,事情就會完全不同。創造性來源於右腦,左腦是沒有創造力的。右腦記憶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右腦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還能夠激發出右腦的創造性、感性、靈感與直覺。
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就是很好的例子:幼時的錢學森天資聰穎,悟性極高,記憶力特強, 3歲時已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以及早期一些啟蒙讀物如《增廣賢文》與《幼學瓊林》,同時還能心算加、減、乘、除,周圍鄰里一傳十、十傳百都說錢家出了個“神童”。面對如此聰慧的兒子,錢均夫夫婦深感自己肩上擔子之重,併發誓一定要把兒子教育好。由於丈夫平時在外地供職,這家庭教育的職責自然落在章蘭娟身上,她總是採取啟發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兒子做到心服口服。她給幼小的錢學森每日安排的功課是:清晨準時起床,加強身體鍛鍊,早飯後就教兒子背誦唐詩。累了,就讓兒子看一下兒童讀物。下午或者教兒子畫畫,或者寫毛筆字,每日如此,從不間斷,讓幼小的錢學森從小就樹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之所以錢學森能夠為我國科學發展上做出巨大貢獻,和幼時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其實並不是只有幼時的錢學森記憶力好,應該說所有的孩子在那個年齡段記憶力都是很好的,但是不加以引導,只會白白浪費掉,而錯失良機。之後即使花上千兩黃金,也換不來這種絕好的教育機會。
那為什麼要讀經典而不是其它?因為經典書大多是全腦人寫出來的,這些經典不知傷透了多少現代人的腦細胞,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在說些什麼。先拋開經典書具有極高的文學不說,單從開發右腦方面來說,正因為經典不容易理解,所以就是最好的教材,當反覆閱讀這些經典時,大腦神經傳遞迴路發生了變化,資訊越過左腦記憶,反覆刺激右腦深層神經記憶迴路;如果此時再將雙耳捂住,就可形成體內振動音,體內振動音更容易深入右腦深層記憶迴路,對擴寬右腦深層記憶迴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猶太教育培養出來了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究其原因,正是因為他們幼時的教育背誦舊約=右腦教育,成人後才能有所成就。2-3歲是唯一一個能夠無意識地體會到語言所具有的音律和節奏的時期。2-3歲的孩子讀四書五經雖然不理解,但是卻開發了卓越的右腦能力,所以大家不要再被“理解”二字所困惑。讀經典除了能開發右腦以外,還具備極高的文學,為將來孩子的語文能力打下了很好的根基,獲得了成為文豪的基本素質。
文章最後簡單介紹一下讀經的具體做法,剛開始只需你念一句,孩子念一句,當孩子能夠成段閱讀時,便可和孩子一起讀。讀多少遍為標準呢?有幾種方法可以採納。
1、以孩子會背誦為標準;
2、如果孩子人數多時,可以以大聲朗讀100遍為標準;
3、一本書讀上千遍萬遍,更能擴寬右腦深層記憶迴路,為形成過目不忘打下根基。
讀經要求:心無雜念,有口無心,反覆朗讀,大腦空白。
選讀次序可參考:《論語》,《道德經》,《大學》,之後任選.......
童年早期記憶的特點
1、童年的很多記憶在成長階段丟失
埃默裡大學心理學家鮑爾博士主導了一項研究,她發現,大概在7歲左右,人們關於童年早期的記憶開始消失。這種現象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童年期失憶”。弗洛伊德認為這些記憶並沒消失,只是被壓抑了。但是現代研究卻發現,由於兒童沒有精密的神經結構去構建並且保留住複雜的記憶,所以實際上它們是消失了。
2、滿足某些條件的記憶更容易持久
什麼樣的事件更容易被孩子記住呢?
研究發現,有強烈情緒參與的事件被記住超過兩年的可能性超過三倍;而如果這段記憶包含了人物、事件、時間、地點、以及如何發生結束等完整的資訊,會比沒有聯絡的碎片記憶被保持的可能性高5倍。
一段記憶要變成長時記憶需要生理和心理協同作用。一段生活經驗中的原始記憶,最先到達大腦皮層,並在此處登記。但是要成為一段長時記憶,需要在大腦海馬迴區域進行加工。但是,在青春期之前,海馬迴的發育都還沒有完全,所以孩子的大腦要記住一個完整的事件比較難。
當然,也會有一些非常奇怪的記憶被保留了下來,這些記憶看不出來有什麼重要的地方,也不符合這些規則。
3、兒童記憶容易被扭曲
除了容易消失掉,兒童的記憶還容易被扭曲。有些家長說自己的小孩愛說謊,明明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他們說發生了;或者明明發生過的事情,他們說沒發生,或者和真實發生的情況不一樣。
其實有一部分孩子確實是被冤枉了,他們並非在撒謊,而是他們的記憶確實如此——有一部分消失了,有一部分和別的事情錯誤的對接到了一起。有時為了完整一個事件,他們會將別人的回憶或者說法加入自己的回憶中,出現一些想象的畫面,並且以為這就是自己真實的記憶。所以,通過一些誘導性的問話,很容易讓一個孩子以為自己真實經歷過這件事情。
" 曾經在美國發生過一個事件,一個黑人青年被指控謀殺了一家三口人,這家一個5歲多的小女孩因為躲在衣櫃裡才得以倖免。案發不久,警察捕獲了一個在這個小區遊蕩的黑人青年。指認罪犯時,小女孩斬釘截鐵地說就是這個男人殺害了自己家人,並且將過程詳細描述出來。
一位參與案件的律師曾發現過疑點,這個女孩最初說是一個白人走進了自家花園。但由於小女孩一直強調殺害自己家人的就是個黑人,這一疑點很快被無視。二十年以後,一個叫麥克的四十歲左右的男子入室搶劫殺人未遂被捕,在審訊過程中,他承認了二十年前的一樁搶劫殺人案,正是那個黑人青年被指控的案件。
麥克甚至回憶說,那個小女孩從正面看見過他,他追著小女孩上了樓,但是小女孩藏了起來他沒找到,為了儘快離開犯罪現場他放棄了尋找。是小女孩說了謊嗎?未必。極有可能是警方在詢問的時候採用了一些誘導性的話語,扭曲了她的記憶。"
父母該如何利用孩子童年早期記憶
蘇珊思達,一位學前教育學院創始人,她有一些關於如何利用孩子童年早期回憶的建議。
建議一:塑造性格
通過記憶,人們建立了對自己的感知。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用他們的記憶塑造性格,建立對自己的正面印象。
如果父母聽到孩子訴說一個事件,在幫助孩子理解這個事件的時候,可以儘量正面去解釋這個事件。比如,當一個孩子訴說別的同學搶走了玩具,父母可以怎麼解釋這個事件?可以讚揚孩子會分享,而不是責怪別的孩子沒家教。當然,除了解釋以外,父母也可以趁機教孩子一些方法,比如與別的孩子分享的同時,怎樣保證自己也可以玩,孩子就學會了如何與別人達成協議。
建議二:認清事實
如果孩子第一段記憶是一個事故或者是可怕的事件,也不意味著就一定要抹去它。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認清這件事情的因果,讓孩子看見父母和別的人也在幫助他,可以幫孩子把這個事件記憶變得更加豐富,也讓他們知道如何避免下一次再發生類似事件。
建議三: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你不用太擔心孩子第一段記憶是什麼,也許溫馨,也許悲傷,也許可怕。但是當孩子長大以後,你可以問問他們,記得最早的一件事是什麼,用你的記憶再幫助他們完善整個事件,並且讓他們從中學習一些意義。在這個過程中,你和孩子都會感覺到你們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同時,當你認真傾聽並且滿懷愛意的迴應他描述的這段記憶時,你又為他創造了另一段溫馨的記憶。
童年早期記憶的作用
童年早期事件的記憶或許消失了,但是對人們理解和感知這個世界、感知周圍的人以及認識自己的影響一直存留著。有些孩子可能三歲之前就知道了山、水、雨、蟲,但他們長大以後卻不記得最初是什麼時候見過這些事物,並形成了對這些事物的概念。孩子很早就知道願意接近一個面帶笑容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更友善,可他們不會記得什麼時候知道了“笑容”和“友善”之間的聯絡。
對一個人來說,有時候記憶可能是模糊的,但是感覺卻非常清晰。當另一件類似的事情發生時,這種感覺可能被啟用。感覺會左右人們對事件的解釋,這就是印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