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國學經典閱讀
閱讀的方度,改變生命歷程的長短;閱讀的深度,決定思想境界的高低。 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道德經》
《道德經》的主題眾說紛紜,從不同角度解讀,《老子》呈現出不同面相。兩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體哲學或者管理哲學,如法家的韓非子就是從這個角度理解的。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三國時期王弼也是這樣,他從管理角度來解釋《老子》;還有的從軍事角度解讀《老子》,比如《孫子兵法》;還有人說這是為人處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剛;《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從養生的角度來解讀《道德經》,修煉元氣然後得道;還有從成仙的角度來講,中國的道教產生於三國,張魯寫《老子想爾注》,是後來五斗米教的經典。
《道德經》的思想解釋,《呂氏春秋·不二》用了一個字為其定義,即“柔”字。《道德經》把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通過《周易》、通過昇華,以貴“柔”為核心,創造了完整的理想體系。用三個關鍵詞概括《道德經》的思想體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來的那個樣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生長,就達到了生命的最佳狀態;第二是“無為”,不折騰,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這就是第三個詞:“道”,“道”是規律,順應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規律。
老子認為無形產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為更復雜的東西,從而產生了整個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動力,它產生了宇宙世界之後並沒有消失,並且存在於每一個事物之中。因為道永遠和這個元氣的“一”在一起,萬物能夠發展、壯大、成功,就是要適應這種能量。老子認為每一個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使用了他內在的無形的宇宙動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狀態,事物的自然本性產生的外在表現就叫做自然。“不學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自然而然,本來就是。每個事物生來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現就是這個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來“自然”是萬物的最佳狀態,“道”通過萬物的“自然”表現出來。
《大學》
《大學》是看四書的基礎之書,古人學習,必須都是從這本書開始,針對為學的目的、過程以及方式都有論述,不長,幾百字,不過其意深遠,其味無窮,實為《中庸》之姐妹篇也。
總體思想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係。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並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充套件。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鬥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三綱八目又有階級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義對君主的政治要求和倫理標準;“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是在修養問題上要求與三綱領中的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相結合。《大學》還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與孟子的民本論,《大學》裡的統治者都是以“尊長”、“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實際上他們還是站在剝削者的立場上這麼說的,他們所謂的“愛民”、“不暴戾”只是為了維護他們上層建築的經濟基礎——生產力。只有這樣,他們無生產能力的剝削生活才能得以鞏固。
個人覺得,大學四年,若能靜下心來將《大學》誦之流暢,且明其理,《論語》通篇熟讀,便是非常之難能可貴了,因為大學別人都在玩,能夠出淤泥而不染的實在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