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大器晚成

  成語是中華民族語言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是漢語經過千錘百煉形成的固定片語。它產生於古代語言、歷史事件、古代的詩文和當時的口語,雖然形式簡潔,卻形象生動和富於表現力,常常寥寥數字便能說明一個寓意深刻的道理。雖然它沒有繪本的故事那樣美麗的畫面,沒有那樣曲折的情節,但是那其中的韻味是令人回味無窮的。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的典故

  東漢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紹處當門客。

  當時袁紹的軍隊紀律很差,每攻陷一個地方,士兵們往往要掘開墳墓,搶奪墓中的財寶,而將屍骨棄於荒野,百姓們對此非常氣憤。

  崔琰見到這種情景,勸袁紹下令禁止,以免再有這類事情發生。

  他對袁紹說: “古時凡是仁義之師,從來沒有挖人家墳墓的殘暴行為。

  現在河北兵如此胡來,豈不惹得天下人共憤,這實在是自取滅亡啊!” 袁紹感到崔琰非常及時地向他提出了這個問題,立即命令崔琰為騎都尉。

  “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崔琰被曹操所俘獲。

  曹操看他是位人才,便留他在自己身邊任職。

  曹軍幾次狠狠地打擊前來侵犯的匈奴人,最後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並送來大量貢禮。

  匈奴使臣回國前,要求曹操接見他們,並說: “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想來形貌一定威嚴,願意一睹風采。

  ” 曹操聽了手下報告,覺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絕,便讓有關人員安排會見的時間。

  會見前,曹操覺得自己的個頭太小,不夠威武,很難令外國使臣敬畏,便讓崔琰假扮自己接見匈奴使臣,自己則扮作貼身衛土,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會見結束後,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詢問對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說: “魏王長相風流文雅,氣度寬巨集,可他身邊手扶佩刀的衛士卻很威嚴,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 曹操聽了匈奴使臣的評價,覺得此人很有眼力。

  實際上,崔琰不僅長得相貌堂堂、舉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愛惜人才。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

  崔林平時說話不多,性格比較內向,平時很少在親友之間走動,特別是成年以後淡泊功名,一時沒有什麼大成就。

  為此,親友們談起崔林,都會顯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樣子,評價崔林說: “崔林這個人不會有什麼大作為,與崔琰比差遠了。

  ” 崔琰卻有自己的主見,他每次遇到親友,都對他們說: “我與諸位的看法不同。

  我以為人的發達有遲有早,我不過早作了幾年官,哪裡比得上崔林。

  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

  以他的見識和才幹,將來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 崔琰的眼光果然沒有錯。

  其實崔林非常有才能,他從小雖然默默無聞,但一直刻苦學習,注意天下大事的變化,暗中積累知識,他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成為利國利民的有用之材。

  不久,崔林這個人才被曹操發現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為主簿,後任命為御史大夫。

  到文帝時,崔林竟官至司空,封為安陽侯,成為魏國的股肱之臣。

  的啟示

  凡大器晚成的人無一不是從小就刻苦學習,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才獲得機遇而成功。從現在開始認真學習,積累豐富的知識,將來才能有更大的作為。當然咋面對他人的成功要耐得住寂寞,真正的人才都是經歷過千錘百煉的。

  的延伸

  注音】dà qì wǎn chéng

  【出處】 《老子》四十二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解釋】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年紀大才成才

  【近義詞】: 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義詞】: 年輕有為,青年才俊

  【歇後語】: 百歲掛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