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五則讀後感

  看完這學而篇,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後天條件更加完美。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既然我們可以有這麼多朋友,那麼朋友有沒有種類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視為開放與包容,“同”可視為封閉與單一。

  從人際交往來說,“和”指與不同型別的人交往,“同”是指只與氣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型別指得又是什麼呢?我覺得“朋友”這個詞事實上很難定義,在很多場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詞。勉強加以分類,可以以一個個體為中心,從他的主觀角度出發,以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或情感認同性目的各自所佔比例為尺度,畫圈。圍繞個體最緊的是主要以純粹價值認同為紐帶的朋友,越外圍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當然,所謂工具性和認同性只是為了劃分方便,在實際中,兩者攙雜在一起,很難一刀切。不過,也會有極端情況,如果我們對於一個人毫無感情可言,與他相交只剩利用價值了,我想我們即使稱之為朋友,其內涵也變味兒了。這還僅僅是主觀的劃分,客觀的現實生活常常讓我們與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關係,而認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但兩個人的心還是相通的,客觀不能,主觀也無須見面。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這種情況。但是這種劃分仍不嚴密,只考慮了常態、共時的情況。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結 交上述兩種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難忘的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出現的,又不能永遠在一起的朋友。這雖然是人生憾事,話又說回來,我們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聯絡。

  因為情感的相投、價值的認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機緣下才產生。執著地追求全面的瞭解可能會使剎那的美感煙消雲散。所謂距離產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種和-諧,該散就散,回憶有時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欣賞他人異於己的地方,那和他們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難的事。這一點與認同感並不矛盾。

  接受甚至欣賞異己,便意味著從反面認同了對方的“異”,從“異”中求得了“同”,達到“和合”的境界。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矗如果說俞伯牙之於鍾子期是一種同質的認同,那麼莊子之於惠施就是一種異質的認同。好比矛盾的雙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將失去存在的價值。

  篇二

  暑假媽媽為了提高我的閱讀水平,選了幾本少兒必讀的國學經典書給我看,《論語》就是其中一本.那些小故事雖然簡短,但精悍!因為媽媽買的是彩圖注音版,每篇文章都帶有原文+註釋+譯文,再附故事說明易學好懂!看完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讓我受益非淺.

  但程序十分緩慢,一個月大概能看一部書的五分之二吧,於是媽媽便不耐煩的問我便對我說:“你的速度怎麼那麼慢呢?一本《論語》不就是128千字,難道要看一年嗎?唉,真是的!你應該提提你的速度了。”我說:“不然。讀小說或別的書你完全可以囫圇吞棗,而《論語》呢,你就得慢慢地品讀。打個不合適的比方,看小說就像是在喝開水,如果你沒品出味來,你完全可以一下子把喝完,這是理解的。而讀《論語》則像是在喝茶,你要喝出茶的內容來,你就得慢慢地品。

  <學而篇>共有16章,中心問題有兩個:一是治學,二是做人。

  在治學方面,孔子認為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如“學而時習之”就講了不僅要學習而且要鞏固的重要性,也體現孔子學與講的結合,才能學會知識的基本方法。

  做人孔子主要談了,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原則。如“孝弟也者,人之本也”在孔子看來,孝悌乃做人之根本,這也是孔子強調做人的重要性。

  正所謂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正確態度;悌就是弟弟對兄弟的態度。要想做好學問,首先要先做好人。把人做好,學問才能徹底領悟,這也是學問的內涵。

  這正是我們學校二年級時王校長要求我們學生千學萬學學做人和善待別人的深刻道理!

  篇三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細細讀來、慢慢品位,仍覺對於在教育崗位上的自己有許多益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體系和重點,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為先、德育為重。“孝、悌、謹、信、愛眾”都是德育的內容和範疇;而且這段話由內到外,由小到大,由對自己到對別人,講了一個德育的順序。這個順序,先講縱的血緣關係——孝;再講橫的血緣關係——悌;然後發展到普遍的社會關係——愛眾人。試想,如果連至親的血緣關係都不能愛,怎麼可能愛眾人?對於如何要求自己,這裡又講了兩點:一是謹,二是信。細細推究,這兩點也是愛的表現形式,小心謹慎、言行誠信不正是對眾人的愛嗎?這說明“謹慎”和“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修身的重點。也體現了孔子一貫倡導的“仁”,而“仁”又以孝悌為本。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對於我們今天的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鑑價值。

  時代已進入21世紀,我們要從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變化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艱鉅性,從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複雜性,從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便是進入了“三化”時期,即“經濟全球化、社會知識化、資訊網路化”。經濟全球化為各種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鋪平了道路,也為腐朽意識形態的傳播製造提供了機會。電腦的應用和網際網路的開通,使人們能夠攝取的資訊量之大、之快,之廣泛無法估計,無可阻擋。正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的各種社會問題更加突出,矛盾更為錯綜複雜。最近青少年中出現了一系列惡性事件,都與我們忽視德育教育,德育實效性不大有直接關係。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確是新世紀學校的首要工作。

  從課時的要求和各種德育活動的安排,到龐大嚴密的組織和眾多的人員投入,可以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政府象我們這樣重視德育教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德育教育實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原因固然是複雜的。但是,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長期忽視養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標太高、內容空洞,體系太龐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紀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視養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點,讓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性。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沒有養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質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現代德育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作為道德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須引導人們自覺地加強德育養成。這就需要繼續倡導“孝、悌、謹、信、愛眾”等德育內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沒有校園的侷限,家庭、學校、社會、對己、對人融為一個整體。聯絡今天的教育工作來看,這段話仍具有鮮明的生命力和鮮明的針對性,可謂亙古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