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的中藥屬性和常見配方

  鉤藤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了解。

  鉤藤的中藥屬性

  入藥部位

  為茜草科植物鉤藤或華鉤藤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帶鉤枝條。春、秋採收帶鉤的嫩枝,剪去無鉤的藤莖,晒乾,或置鍋內蒸後再晒乾。

  性味歸經

  【性味】 甘,涼。

  ①《別錄》:"微寒。"

  ②《藥性論》:"味甘,平。"

  ③《蜀本草》:"味苦。"

  【歸經】 入肝、心經。

  ①《綱目》:"手、足厥陰。"

  ②《本草經疏》:"手少陰、足厥陰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30g。不宜久煎;或入散劑。

  禁/宜人群

  脾胃虛寒及無陽熱實火者慎服。

  1.《本草新編》:最能盜氣,虛者勿投。

  2.《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炮製方法

  揀去老梗、雜質,洗淨,晒乾。

  地理分佈

  生態環境:

  1.生於谷溪邊的疏林中。

  2.生於山地林中。

  3.生於山地次生林中。

  資源分佈:

  1.分佈於陝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2.分佈於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3.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鉤藤的常見配方

  1、治小兒驚熱:鉤藤50克,硝石25克,甘草0.5克***炙微赤,銼***。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2.5克,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延齡散***

  2.治小兒驚癇,仰目嚼舌,精神昏悶:鉤藤25克,龍齒50克,石膏1.5量,梔子仁0.5克,子芩半分,川大黃25克***銼碎,微炒***,麥門冬1.5克***去心,焙***。上藥粗搗,羅為散。每服5克,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鉤藤散***

  3.治諸癇啼叫:鉤藤、蟬殼各25克,黃連***揀淨***、甘草、川大黃***微炮***、天竺黃各50克。上搗羅為末。每服2.5~5克,

  4.治小兒盤腸內釣,啼哭而手足上撤,或彎身如蝦者:鉤藤、枳殼、延胡各2.5克,甘草1.5克。水半盅,煎1克服。***《幼科指掌》鉤藤湯***

  5.治高血壓,頭暈目眩,神經性頭痛:鉤藤10~25克,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鉤藤、桑根白皮***銼***、馬牙硝各50克,梔子仁、甘草***炙***各1.5克,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75克。上七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後溫服。***《聖濟總錄》鉤藤湯***

  7.治全身麻木:鉤藤莖枝、黑芝麻、紫蘇各35克。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藥》***

  8.治半邊風:鉤藤莖枝、荊芥各20克,排風藤50克。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藥》***

  9.治面神經麻痺:鉤藤100克,鮮何首烏藤200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0.治胎動不安,孕婦血虛風熱,發為子癇者:鉤藤、人蔘、當歸、茯神、桑寄生各5克,桔梗7.5克。水煎服。***《胎產心法》鉤藤湯***

  11.治嘔血鉤藤、隔山消、鳥不落各10克。水煎服。***《湘南苗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