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保健按摩方法

  我們的腳部是穴位密集的地方,腳的穴位達到33個,經常按摩腳底可以養生保健,想要按摩腳底,首先要知道腳底的穴位都有哪些?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腳底保健按摩技巧

  1、太溪穴:補養腎臟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痠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症。

  2、照海穴:緩解咽喉乾燥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徵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由於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3、內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分叉處,對手腳發冷,體虛多汗,臉部神經比如牙疼有顯著緩解效果。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是胃火的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祕都可以按摩內庭穴。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每天堅持按摩。

  4、湧泉穴:滋陰降火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5、豐隆穴:祛溼化痰

  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溼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溼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痠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6、大敦穴:清醒頭腦

  足厥陰肝經,此穴在大拇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關節的外側趾背上。主治肋脹痛、胸滿、嘔吐、腹瀉、疝氣、尿閉、腰痛、婦女小腹痛等。腳拇趾是一般所說“肝經”的起始處,肝經由此到生殖器、肝臟、腦、眼等依序。因此指壓“大敦”的話,能使頭腦清晰、眼睛明亮。指壓時強壓7-8秒鐘,才慢慢吐氣,每日就寢前重複10此左右。指壓大敦有速效性。因此遲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壓。

  7、隱白穴:健脾回陽

  足太陰脾經,此穴在大腳趾內側,距指甲跟腳一分處。主治舌本強、食則嘔,善意、倦怠乏力、身體困重、食不下、脘腹脹痛、大便溏洩、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黃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狀物壓迫此穴,或是以拇指與食指捏住腳趾兩側,加以揉捏,間接刺激穴位。

  8、厲兌穴:通調腸胃

  專家說,厲兌穴在第二腳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腳趾側,點壓該穴,有清熱利溼、通調腸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點壓腳趾上的厲兌穴,力度可漸漸增大,以有疼痛感為好,2分鐘為好,以後用相同的方法掐壓另一隻腳上的厲兌穴。

  9、至陰穴:清熱散風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一分處。溼熱過盛易引起小便黃臊臭、尿頻、尿急、尿澀痛。點按去火點至陰穴,可在15點到17點,此時是膀胱經最旺盛的時候,用大拇指按壓此處,並堅持1~2分鐘,然後再換另一隻腳,每日2次。有清熱散風、通利下焦的作用,對尿黃澀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洩效果。

  10、竅陰穴:治療偏頭痛

  足少陽膽經,此穴在四腳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距趾甲根腳一分處。主治往來寒熱、口苦、肋痛、偏頭痛、瘰癧***老鼠倉***、瘧疾,股、膝、小腿外側、四腳趾等處疼痛、運動性障礙等。

  自我按摩的妙招

  1、按摩風池穴

  用雙手拇指按揉雙側的風池穴,呈順時針旋轉,一週為一拍,共需做32拍。其療效是清腦提神,明目降壓。

  2、按揉太陽穴

  用手指按揉太陽穴,呈順時針旋轉,每旋轉一週為一拍,每次約做32拍。此法的作用在於清腦明目,疏風解表,止頭痛。

  3、揉抹曲池穴

  找準肘關節處的曲池穴,先用右手按揉,然後再用左手按揉,放置一週為一拍,共做32拍。此法的好處是,能清熱、降壓。

  4、按揉關寬胸

  用大拇指按揉內關穴,先揉左手隨後再揉右手,呈順時針方向按揉。一週為一拍,共要做32拍。其功效是舒心開胸。

  5、引血脈下行

  分別用左右手的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裡穴,引血下行,旋轉一週為一拍,共要做32拍。其好處在於,可健脾養胃,降低血壓。

  6、按摩百會穴

  每個人的百會穴都位於頭頂的正中央。你可用手掌緊貼百會穴呈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拍,每次至少做32拍。此法的最大好處就在於可以寧神清腦,降低血壓。

  7、摩擦頸兩側

  用左手掌上的大魚際擦抹右頸部胸鎖乳突肌,然後,再用右手掌擦抹左頸,一次為一拍,共需做32拍。此法的妙處在於能解除胸鎖乳突肌的痙攣,並能起到降低血壓的功效。

  8、摩抹腦兩旁

  兩手五指自然分開,用手掌上的小魚際從前額向耳後按摩,兩手交換使用,從前額至耳部呈孤線每行走一次為一拍,共需做32拍。此法的功效在於,能平肝息風,疏經通絡,降血壓、清腦。

  9、呼吸放鬆法

  這種做法是其他九種降壓法的預備動作,患者坐在椅子或沙發上,姿勢自然端正,兩眼正視前方,兩臂自然下垂,雙手手掌放在大腿上,膝關節呈90度角,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全身肌肉放鬆,呼吸均勻。

  10、擴胸調內氣

  兩手放鬆下垂,然後握空拳,屈肘抬至肩高,向後擴胸,最後放鬆還原。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