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方法

  急性椎間盤突出症是指有輕重不等的頸部外傷史,而無頸椎骨折、脫位,並存在相應臨床表現者。那麼,對於急性椎間盤突出該如何治療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急性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

  1.頭頸部外傷史,即使是輕微的頸部扭傷。起病急,發病前無症狀,起病後出現頸脊髓或神經根受壓的症狀和體徵。

  2.本病起病急,大多數病例有明顯頭頸部外傷史,有的可因輕微損傷起病,甚至伸懶腰亦可誘發。臨床表現因壓迫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根據椎間盤突出部位及壓迫組織不同,本病可分為三型:側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

  ①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症:突出部位在後縱韌帶外側和鉤椎關節內側,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由該處通過的頸脊神經根而產生根性壓迫症狀。

  症狀:頸痛、僵硬、活動受限,猶如“落枕”;頸部過伸時可產生劇烈疼痛,並可向肩胛或枕部放射;一側上肢有疼痛或麻木感,但很少兩側同時發生。

  體徵:頸部處於僵直位;病變節段椎旁壓痛、叩痛,下頸椎棘突間及肩胛內側可有壓痛;頸脊神經根張力試驗和Spuring試驗陽性;受累神經根支配區感覺、運動和反射改變。支配肌肉可有萎縮及肌力減退現象。

  ②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症: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脊髓正前方,可壓迫脊髓雙側的前面而產生脊髓雙側壓迫症狀。

  症狀:不同程度的四肢無力,下肢往往重於上肢,表現為行走不穩;病情嚴重者出現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癱瘓;大、小便功能障礙,表現為尿瀦留和排便困難。

  體徵: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下降;感覺異常,深淺感覺均可受累,依椎間盤突出節段不同感覺異常平面的高低而異;四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可出現髕陣攣及踝陣攣陽性,病理徵如Hoffmann、Openheim徵陽性。

  ③旁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症:突出部位偏於一側而介於頸脊神經根和脊髓之間,壓迫單側神經根和脊髓。除有側方型症狀、體徵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單側脊髓受壓症狀,表現為不典型的Brown-Sequard綜合徵。此型常因劇烈的根性疼痛掩蓋了脊髓壓迫症,而一旦表現脊髓壓迫時,病情多較嚴重。

  

  一、非手術療法

  1.頸椎牽引

  原無退變的椎間盤突出,經牽引恢復其椎間盤高度,部分突出物有望還納。牽引方法:採取坐位或臥位,用枕頜帶***Glisson帶***牽引,重量2.0~3.0kg,一般認為持續牽引比間斷牽引效果好,2周為一療程。牽引適用於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症,對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症有加重病情可能,應慎用。

  2.頸部圍鄰制動

  主要作用是限制頸部活動和增強頸部的支撐作用,減輕椎間盤內壓力。一般可採用簡易圍頸保護,對嚴重病例伴有明顯頸椎失穩者可採用石膏圍頸固定。對牽引後症狀緩解者制動有利於病情恢復。

  3.推拿、按摩

  雖有不少治療成功的報道,但推拿,特別是重手法推拿有可能加重椎間盤突出及脊髓、神經根損傷,嚴重者可在推拿瞬間發生截癱,因此採用時應謹慎。

  4.理療

  對輕型病例僅有神經根刺激症狀者有一定效果,其中以蠟療和醋離子透入療法效果較好。

  5.藥物治療

  對症處理,對疼痛劇烈者可採用鎮靜鎮痛藥物。

  二、手術療法:

  對頸椎間盤突出症診斷明確,神經根或脊髓壓迫症狀嚴重者應採取手術治療。

  1.頸前路減壓術

  適用於中央型和旁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採用環鋸減壓摘除損傷的椎間盤並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效果較好。對原有退變者應同時去除增生的骨贅,以免殘留可能的致壓物。

  2.頸後路減壓術

  適用於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症或多節段受累、伴椎管狹窄或後縱韌帶骨化者。單純的椎間盤突出可採用半椎板及部分關節突切除術,通過減壓孔摘除壓迫神經根的椎間盤組織。若伴有椎管狹窄或後縱韌帶骨化則可採用全椎板減壓術。

  3.頸椎間盤顯微切除術

  有後側和前側兩種入路,在治療頸椎軟椎間盤突出中,其入路選擇仍有較大爭議。Aldrich採用後外側入路治療單根神經根受損的外側型髓核脫出,取得良好療效,術中小關節突切除的範圍依神經根和突出椎間盤的關係而定。該法的優點是:***1***操作簡便:***2***切口小、創傷小;***3***併發症少,危險性小。但此術僅適用於單純頸椎間盤突出,而對於合併頸椎管狹窄症及後縱韌帶骨化症患者,由於減壓範圍有限,手術效果差,不宜採用此法。

  4.頸椎間盤溶核術

  由法國的Bonafe和Lazorthes提出並首先作了研究。適用於需要手術的頸椎間盤突出症。尤其年輕患者,經非手術治療數週無效則可選用此法。雖有不少學者報道該法療效不亞於外科手術治療,但諸多因素限制其廣泛應用:***1***該法採用頸前路穿刺途徑,而頸前方解剖結構密集,如血管神經束、氣管食管束等,增加了穿刺的難度和危險性;***2***使用木瓜凝乳蛋白酶有損傷脊髓的潛在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