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教案及教學反思

  語文教案設計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下面小編整理了三年級下冊語文賣木雕的少年教案,歡迎大家的閱讀!

  新課標三年級下冊語文賣木雕的少年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認識“尼、馱”等11個生字,會寫“賣、售”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遊覽、工藝品”等詞語,每個小組自制一套字詞卡片。

  過程方法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請學生蒐集有關世界各國風景名勝的文字及圖片資料,教師準備一段介紹非洲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的錄影及課文配樂錄音。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資料共享。

  1、老師請同學們蒐集的有關世界各國風景名勝的文字及圖片資料,找到了嗎?誰來給大家進行展示或介紹?

  2、老師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的圖片***張貼在黑板上***,請大家一同觀賞。看過之後請你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3、學生自由表達。

  4、在這個大瀑布的不遠處,有許多出售木雕工藝品的人,下面讓我們來結識一位賣木雕的少年。***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認識的字詞。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2、學習生字新詞。

  ***1***利用課件認讀生字,並想辦法快速記住字形。

  ***2***認讀生詞,討論詞語意思。

  ***3***輪讀課文,互相糾正字音。

  ***4***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3、朗讀展示:誰願意讀哪段便站起來朗讀。

  4、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感悟。

  1、自主閱讀思考

  想想賣木雕的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

  畫出描寫賣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語句反覆讀讀,結合上下文想象他當時是怎樣想的?

  2、同桌交流,談談自己的探究結果,相互啟發,一起再來深入探究。

  3、集體交流。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出示描寫賣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語句,引導學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機指導朗讀。

  4、說說賣木雕的少年是怎樣一個人。

  第二課時

  一、品讀入情。

  1、激情匯入:同學們已被賣木雕的少年那誠懇的態度、一心一意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以及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深深打動了。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那動人的情景。***播放課文錄音***

  2、請同學們睜開眼睛,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麼?請大家暢談自己的感受。

  3、把你們深切的感受帶到朗讀中去吧!請同學們自由組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全文也行,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讀也行,與別人分角色讀也可以。

  4、朗讀展示,教師引導學生評議。

  二、學習發現。

  1、請同學們再認真讀讀課文,看看還能有什麼新的發現,跟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的“新發現”。

  2、每位同學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下面請大家大膽公佈自己的“新發現”。教師啟發學生從文章的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探究、發現。如課文裡有許多四個字組成的詞語,請學生寫在黑板上。

  三、總結收穫。

  1、想一想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穫?

  2、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穫。

  四、讀讀寫寫。

  1、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快速認讀。

  2、觀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樣把這些字寫美觀。

  3、教師範寫個別生字,如“掏、辨、齒”等。

  4、學生練習書寫,同桌互評。

  三年級下冊語文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上週三上了《賣木雕的少年》第二課時,這篇課文試教了兩個班,最後在自己班級開課。雖然課題一樣,但因為學生的差異和教學設計的修改每一堂課的收穫都不一樣。在上節課中,發現學生的品詞品句能力未能如常發揮,甚至有點遲鈍的感覺,究其原因,發現是“課文未熟就開講”闖的禍。“課文不熟不開講”是自己最強調的,但這次的公開教學卻過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上,考慮的是如何在這節課中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呈現他們的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是如何使教學更完整、多樣、有特色。

  成功之處:

  1、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學習激qing高漲;學生朗讀教到位,教學預設基本達成。

  2、始終抓住“沉甸甸”這條主線展開教學,最後讓學生體會非洲少年對中國朋友的友情,可謂本課的一個亮點。

  3、板書設計教有新意,為學生感知文字資訊提供了渠道。簡潔的文字,表達出文字的感情和內涵。

  4、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課文總結,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忽視。通過總結,學生明白了愛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膚色。有效使用了課文前的單元說明,做到了取之於文用之於文。

  不足之處:

  我忽略了第一課時的鋪墊作用,學生第一課學習任務鬆了,只要求讀通全文,掌握生字就行了,沒有給學生進行初步複述或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思考、閱讀的過程。假設學生在多次的閱讀思考中能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寫“我”正要買一個心愛的木雕象墩時,考慮到象墩太大,行李超重,不得不放棄購買。傍晚,賣木雕的少年找到“我”住的賓館,等候我,為我送來一個一模一樣的木雕小象墩,並不收我的錢,還說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相信第二課時呈現出來的效果將大不一樣。

  1、是沒有整體感知課文就深入研讀,沒有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入文字。

  2、是有了以上了解文字、整體認識文字的鋪墊,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字,才能敏銳地搜尋描寫人物的言行舉止的句子,並通過迅速捕捉關鍵詞語去體會、感受蘊涵其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質。

  3、是讓學生默讀第10自然段然後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詞語,這裡提問不明確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可以改為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句子,再讓學生找重點詞語。這樣難度會降低,目標會明確,預設也能生成。

  4、是學生在撰寫小練筆——“想想人們會怎麼誇他,你有什麼心裡話想對他說”時,似乎非常詞窮。原因在於無非就是說少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偉大。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更改為,幫“我”寫一封感謝信給少年,這樣也許會好一點。

  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致力於發現缺陷和不完美,知道不完美以後,我們又願意不完美,我們期望通過不斷的努力追求和實現完美。這就是對課堂教學”不滿意“的態度。正視這種“不滿意”的態度,使我們不斷獲得改進教學的動力,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趨於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