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十七課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建議

  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27課《賣木雕的少年》中那景色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小編為三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賣木雕的少年》課文教學建議,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十七課《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建議

  1、如果有條件,課前可以佈置學生蒐集有關非洲地理位置、氣候物產、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2、識字寫字指導:

  “釋”是翹舌音,“賓”是前鼻音,要注意讀正確。“栩”字不要讀成“羽”。寫字方面:“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寫一橫;“馱”字的右邊不要寫成“犬”;“構”“端”“辨”“堆”“模”可以讓學生先和以前學過的“溝”“喘”“辮”“推”“摸”字比較,注意不同之處。

  3、在學生初讀課文,瞭解大意之後,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順序:

  聽朋友介紹木雕──挑選木雕──放棄買木雕──贈送木雕。朋友介紹的非洲木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我看到精美的木雕時,愛不釋手,激發了購買的願望。這兩部分都是為後面做鋪墊,這樣才能更充分地表現出“我”放棄買木雕後的遺憾心情。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才會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木雕小象墩雖然只是一件小禮物,卻表達了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之情。其中後兩個部分是教學重點。本課在表達人物內心活動上,和上一課有不同之處。上一課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動作來間接表現,本課則多是直接表現。如,“我卻猶豫了”“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我感動極了”。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一下,體會寫法的不同。課文中,少年猜測“我”是中國人,為文後“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埋下了伏筆。在世界各地的遊客中,少年為什麼單單會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呢”?這和本課的背景有關,作者遊覽的非洲國家是尚比亞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位於尚比亞境內,中國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援助建設了坦贊鐵路,給非洲人民留下了良好印象參見參考資料。如有學生提出這一問題時,可以適當地給學生講講。這一背景也說明“國際理解”是雙方的行為,中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在非洲是多麼深入人心。

  4、本課詞語非常豐富,教師不但要注意讓學生積累熟記,還要讓學生學會使用。可按下面的步驟進行:

  ⑴找詞語:

  可以先結合課後練習題三,讓學生先找出這些四字詞語不一定是成語,並抄寫下來,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⑵理解詞語:

  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比較難的詞語。如,“遊人如織”的“織”不好懂,這裡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說明遊客很多,像織布機一樣穿梭往來;“琳琅滿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這裡比喻優美珍貴的東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讓學生記詞語註釋,更不能把詞語分解成單字讓學生一一對應。只要學生能在本課的語境中,大致理解詞語的意思就可以了。

  ⑶運用詞語:

  教師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鞏固所學詞語,例如:大瀑布真是。這裡,景色十分。攤點裡陳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教師還可以利用本課的語境,讓學生想一想,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詞語來替換,調動學生運用平時的積累。最後,還可以變換另外一篇短文,設定一個新的語境,讓學生正確地使用,鞏固本課學到的詞語。

  5、本課的對話較多,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課文中,有很多語氣詞的提示,例如,“夫人,您買一個吧!”要讀出懇切的語氣;“您是中國人吧?”是猜測,要讀得比較輕。教師指導前,可以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提示學生尋找課文中類似的詞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6、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

  首先,少年希望“我”能夠買一個木雕,雖然有推銷商品的意思在內,但主要還是希望遊客能帶走一個紀念品;當我不打算買木雕後,少年先是覺得遺憾,後來又決定送一個木雕給我,除了“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帶著遺憾離開非洲。這表現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情誼,也表現出他的質樸、善良。可先讓學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寫了少年的行為,哪些話是少年說的,想想當時的情況,再體會少年內心的想法。可以讓學生放開說說,也可以結合選做題讓學生直接寫一寫。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十七課《賣木雕的少年》教學札記

  一、重視朗讀,讀中培養學生語感。

  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蘊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習送木雕部分,以讀代講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時創造性地進行朗讀,如:少年連連擺手,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在一次次的導讀中,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愛。

  二、積累語言,注重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區別。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新課之前複習時,讓學生認讀:名不虛傳、賣木雕、掏出、飯館等詞語,並拓展、運用。閱讀中在學生理解“我”為什麼遺憾時,我出示一段話,利用填詞語的方法,讓學生邊讀邊填,學生能用上課文中的四字詞語,邊填邊讀,反覆朗讀感受,落實了積累四字片語的目的。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補充資料,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計中,我課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查詢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在上課時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20世紀70年代,中國無利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給非洲國家。中國幫助非洲的坦尚尼亞和尚比亞兩個國家建造長達1860公里的鐵路。其施工間,中國派遣了5萬人左右的工程技術人員去。其中有64人為之獻出寶貴生命這是中國幫助非洲國家的一件真實且重大的事。這項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這樣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 下頁更多"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十七課《賣木雕的少年》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