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探討論文***2***

  環境教育探討論文篇二

  《生物教學中的環境教育》

  摘 要:環境與發展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面對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和緊迫性,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行動起來保護環境。立足中學生物課堂,適時、適量及適度地滲透環境教育內容,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生物教學;環境保護;教書育人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類改造和利用環境的能力越來越大,而環境質量卻每況愈下,對人類產生的不良影響也越來越大,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世介面臨的重大問題。因此,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潮流。

  生物科技的發展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在日常生物學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學科的這一優勢,大力滲透環境教育,使學生從小就樹立環保意識,為保護我們的家園儘自己的一份努力。我們每位生物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這樣去做。根據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經驗和體會,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就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教育談一些做法,與大家共同磋商。

  一、緊密結合教材內容,注重環境意識教育

  中學生物教材內容中,可滲透環境教育的章節很多。作為生物教師要緊扣教學要求,認真鑽研教材,深入挖掘教科書中可實施環境教育因子,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環境教育。教學過程中,力爭環保部門的大力支援,通過運用資料、圖片和錄影等,將環境保護中的一些知識性、趣味性較強的內容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積極、輕鬆、自然的情境中接受環境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性,人類因此可能面臨嚴重的災害,進而告誡學生,為了人類的生存,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或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人們不能無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如,在講授“食物鏈”時,可以這樣舉例:1只貓頭鷹每年能捕鼠1500多隻,可以為人類奪回糧食1000多千克;1只灰喜鵲可保護1畝松林免受松毛蟲害等等,使學生明白植物和有益動物對人類的作用,從而喚起他們熱愛自然環境、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也可以結合本地“愛鳥周”活動,宣傳國家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法制觀念。

  二、結合課外活動,拓寬、滲透環境教育深度

  與課本有關知識相互穿插、密切配合,開展生物興趣小組活動。如,在講授“酸雨及其危害”時,在學生普及相關化學知識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利用pH試紙監測降水的pH值。此活動雖很簡單,但可以使學生了解本地區降水的酸鹼度,瞭解本地區的大氣汙染狀況,並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參與意識。在組織學生開展植樹、整枝、嫁接等技能活動時,適時向學生講授銀杏樹、白蠟樹等具有消除土壤重金屬的功效;梧桐樹、日本楓樹、松樹等具有淨化二氧化硫氣體等大氣汙染物的功效。幫助學生養成珍惜花草樹木的良好習慣,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

  氛圍。

  三、結合當地實際,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責任感

  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外出參觀,耳聞目睹本地區環境現狀,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直觀認識,拓寬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責任感。例如,在講解生態保護方面的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農田、荒漠等生態保護狀況,向學生介紹嘉峪關市作為一個旅遊兼鋼鐵城城市,在生態保護中要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則,積極建設生態農業村等;合理開發和利用祁連山水資源;對新火車站的開發,要按照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要求實施;實施人文景觀建設的同時,還要鞏固和發展嘉峪關市的旅遊文化事業,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總之,落實環境教育,必須提高學校、老師和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自覺性,使環境教育由宣傳型向實驗型、參與型轉變,使學生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使有關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由階段性向經常性、連續性轉變,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賀麗萍.淺談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環境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06***10***.

  [2]劉秀娟.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J].科教文匯,2011***02***.

  作者簡介:靳衛東,男,1979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於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生物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