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氣沉丹田

  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經常會提到的就是“氣沉丹田”,對於初學者來說,不是太容易理解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丹田”是道家的一個名詞,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是中醫經脈學中的氣海、所處的位置在肚臍***神闕穴***下面有關元穴、氣海穴。

  所謂“氣海”、顧名思義,就是氣匯聚的地方這裡的氣不是呼吸之氣,而是所說的內氣,或者叫中氣。氣和血,在中醫認為氣是存在的認為氣和血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說,中醫上對於氣田還是有明確的理解的。

  中醫理論講“氣是氣血之帥”,沒有氣,血就不能執行;又說“血是氣之府”,沒有血氣也就沒有依存之地。所以,氣和血二者誰也離不開誰。

  中國傳統武術引進中醫理論,講究內氣;又引進道家學說,講究丹田修煉。太極拳更是依據中醫理論,提出了”氣沉丹田”的要求。

  “氣沉丹田”就是內氣向氣海這個地方匯聚,具體做法是利用深呼吸引導內氣向下行走,加強氣海的充盈感覺,加強下盤的穩固。

  學會氣沉丹田,有助於控制我們的重心,是身體保持平衡和中正。


  當然,呼吸之氣是不可能達到丹田的,但是,在深呼吸時,橫膈膜上下移動幅度加大,會產生氣下沉的感覺。這就叫”外氣引動內氣”,也就是用呼吸之氣引動真氣。

  太極拳不僅要求“氣沉丹田”,還要求”氣宜鼓盪”。所謂鼓盪,就是吸氣時,內氣貼於命門穴,使內氣沿督脈上行;呼氣時,內氣沿任脈下落,匯聚丹田。

  這樣,隨著呼吸,就有內氣鼓盪的感覺。蕩,就是盪漾一一內氣要向四肢百骸盪漾開去,無微不到。做到“氣沉丹田”和“氣宜鼓盪”,對健身技擊而言,都是有好處的。

  從實踐來看,中國的傳統武術,比如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沒有一個不講究“氣沉丹田”的。經過這種“氣沉丹田”的長久訓練,練習者會出現小腹如鼓,伸縮鼓盪,柔軟而富有彈性,跟常人的腹部是不一樣的。

  另外,太極拳論還提出了“氣貼脊背”,久練太極拳的人也是有這種感覺的。這些都說明,內氣通過鍛鍊,是會更加旺盛的。內氣充沛,血液執行也就旺盛。內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到”,則能促使血液周流全身,使微迴圈更加暢通。

  這樣,人的身體就會更加健康。如果一個人氣血不足,臉色就蒼白暗淡;氣血旺盛,面色就紅潤。另外,人說話的聲音也能反映出中氣是否充足人體自然就是健康的;說話聲音底氣不足,內氣不足,人體也就是虛弱。

  我們從中國的京劇藝術中,也可以看出丹田內氣的作用唱戲的演員,也是講究丹田發聲的。所以,從中國武術、中醫、戲劇拉看,都是講究丹田之氣的。

  這中“氣沉丹田”“氣宜鼓盪”的練習彷彿對技擊來說,也是有好處的。

  比如太極拳,它並不僅僅是一種肢體運動,而是要將內在的意、氣、神和和外在形體動作結合起來,因此,內氣在拳術中就起到了極大的以內催外的作用太極拳在發勁時,一定要用丹田內氣噴發出,發出,哼,哈的聲音,這樣才能以內催外,加大擊打力度,這就叫“以氣催力”,這裡的氣,就是丹田內氣。

  中國武術中的許多拳種在發力時,都要求“丹田發力”,以氣催力,比如心意拳也是這樣發力,發力時發出“咦”的聲音。另外,戰士在衝鋒的時候,也都是發出呼喊,這也是發出丹田之氣,能增大力量,壯大聲勢。

  總之,從實踐上看,中醫的丹田內氣之說是有科學道理的。因此,武術講要“抓住丹田練內功”。

  而從道家修煉的角度看,更注重丹田內氣的修煉。無論從養生角度,還是從技擊角度看,中國武術,特別是太極拳,都講究丹田內氣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