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的丹田勁

  談到“丹田勁”,從字義上來看,田地裡出丹,猶如“麥田”田地裡出麥。故太極拳實乃內功之一種。如何練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丹田”,是古時道家研煉內氣的“丹爐”,通常指臍下一寸三分處,道家早在唐末時就興起了養煉熱潮。及至兩宋,更加盛行。尤其從北宋宋神宗即位起,內丹術空前發展,其學說也日趨成熟,南宋的金丹派尤以修練內丹成為有代表性的主要教派。而後南宋興起的全真道,又歷傳金、元時代經久不衰。

  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經過長期的反覆醞釀,終於發展至把吐納導引之術與養生健體、武術技擊、祛病延年結合起來。因吐納導引以丹田為主,故把丹田視為練制靈丹妙藥的“丹爐”。太極拳創始以來,其宗旨也就是採用道家的丹田運轉,養固真元這一原理。後來根據這個觀點,把丹田***陰丹田***又分上丹、中丹和下丹,即頭部兩眉間為“上丹”,兩乳、心窩間為“中丹”,臍下一寸三分處為“下丹”。通常所說的“氣沉丹田”、“意守丹田”即指此丹田,即下丹田。以上所講的是陰丹田。人們根據這三個丹田同在任脈***陰脈***上的緣故,又把背後與臍對稱的部位稱為陽丹田,因為它位於督脈***陽脈***上。

  陰丹田的上丹為經氣之道,中丹田為心氣之居,下丹田為三氣之所歸。下丹田居人體中心部位,這個範圍內有“關元穴”、“氣海穴”等重要穴位,是任督二脈等經絡的匯聚處和歸宿點,又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的處所,故人稱丹田為“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它是匯聚、儲存和運轉內氣的大本營,又是三氣升降出入之基地,所以無論是站樁採氣或行功練拳,對丹田之氣都不可不察。

  採氣法是增強內氣運轉,動靜相兼的綜合練習方法。它把意與氣及各種技擊手法熔為一體,做到練中有養,養中有練,並讓內氣反覆匯合迴歸,養育于丹田之中,達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練神還虛,覆命歸根之目的。只有這樣,丹田真氣才不致於耗散,日積月累,就能氣足神旺,形於外的丹田勁才浩然完整,無論是彈抖勁、發勁、拿勁、順勁、逆勁等,都是丹田之氣形於外的跡象。故從這一點說,丹田氣也可以說“勁”。氣足則勁力充沛,充沛則氣自浩然,浩然則無堅不摧。反言之,氣弱則勁不齊,不齊則鬆散無力,無力何能摧堅制敵!相對而言,氣為主,勁為副。總而言之,氣與勁,實乃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煉精化氣,煉氣化神,覆命歸根,須把意與氣緊密結合起來,否則達到隨心所欲是不行的。應做到意氣相連,意氣相隨,這才是以意行氣與養丹存神的總要領。

  意是指採氣和行功者的意念活動,它是大腦功能的體現,通過以意導氣的形體運動,將氣匯入人體內的順逆執行軌道,對人體各部位生理機能產生良好的保健作用。

  這裡所指的氣,是人體丹田的真氣***元氣***,也包括呼吸來的外氣和水谷精微之氣,即後天之氣***內氣***。前面說過,氣和意是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因氣是人類生命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物質,又是經絡、臟腑、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基礎,所以採氣行功鍛鍊主要是氣,如不能逐步把丹田之氣調動起來,積累充實,循經執行,那麼練拳就成了空談。練拳還必須注意練意,要做到周身自然放鬆,使經絡之氣順利暢通,氣血調和,意氣相隨,動靜相兼,剛柔相濟,輕沉兼備。這些都離不開意的引導,這就是意與氣的導引關係。

  “丹田”,是三氣***腎氣、外氣、水谷精微之氣***所存之處,外氣、水谷精微之氣化生出後天之氣,與元氣共稱四氣,故“丹田”又是四氣出入升降的大本營。先天腎氣即“先天元氣”,生於先天,養於後天,是由母胎所生。嬰兒經過母體十月懷胎,全靠母體內的氧氣和水谷精微之氣來維持生命和生長髮育,始而無形,漸變有形,待至形體長大。五臟六腑等各器官發育成熟,腎氣隨之生成。精微之氣是通過胎盤的豐富營養物質直接輸入嬰兒體內而產生的,未能與水谷食物和宇宙間的陰陽二氣相接觸,所以嬰兒此氣是天地宇宙混沌景象所生。腎氣是“先天元氣”,或曰真氣,是人生命之源。人在日常生活中,先天元氣在不斷消耗,而需後天之氣不斷地補充,先天元氣才能保持充足,五臟六腑、肌膚、毛髮才能得到滋養和潤澤才能保持人的生命機能。

  所謂後天之氣,是嬰兒由混沌之境轉移到太極陰陽之界後,中斷了任督二脈的流通及營養的供應,開始吸清吐濁,自行攝取營養及新陳代謝,吸收各類營養,來填補先天,故稱“後元”或“後天”。欲知先天與後天元氣,須知精微之氣的來源。水谷精微之氣,來源於所食的五穀及各類食物之中。它是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而來的,以其充實血脈,起著協同外氣,促進人體的發育、臟腑執行和經絡流通,營衛肌體,抵禦外邪入侵,以及促使精氣津血之間相互生化的作用。

  所謂外氣,是產生於無序化的高能物質,含有靜電、生物磁及微粒子等。通過採氣法的和套路的長期意念鍛鍊,能使無序化變為有序化,外氣的基礎是內氣,人沒有內氣就不可能有外氣。四氣在體內的形成是人的生命的本源,始終貫穿於周身,無處不達,不達則有病變。流貫於臟腑,則為臟腑之氣,如心氣、肺氣、脾氣、胃氣、腎氣、肝氣;流於經絡,則為經絡之氣;流於脈中與血共行,則為營氣;行於肌膚毫毛,則稱為衛氣等。總之,站樁採氣或行功練拳,都不外乎培養後天,鞏固和充實先天,從而促使周身氣血鼓盪於皮,使封閉的任督二脈重新輸流,使大小週天暢通無阻,使無序化的外氣隨著意念在丹田內通過磁化後,協同三氣共同轉化成有序的聽從指揮的內氣,從而達到延年益壽及技擊應用之目的。

  “丹田勁”怎麼練

  談到“丹田勁”,從字義上來看,田地裡出丹,猶如“麥田”田地裡出麥。故太極拳實乃內功之一種。如何練呢?先是以意念帶動丹田催動全身的細胞,練一段時期後則是全身的細胞催丹田。結果愈練愈密合,變成丹田與全身的動作一致,同時開合,同時到。至於發勁就像照相機的閃光燈般,一閃即逝。發勁前全身是鬆的,發勁後全身也是鬆的。只是發勁的那一剎那,丹田與全身每一個細胞像***般的向四面八方鑽纏疾射。當然這與呼吸是要結合的。一般而言,發勁是呼氣,蓄勁是吸氣。在吸氣時,氣聚於肺***包括由鼻吸入之氣及內部的提氣***。呼氣時,分內外兩部。外部由鼻或口撥出,內部則迫至丹田,而傳於全身。

  “丹田”在哪

  丹田一般指中丹田,即是以臍下10釐米***相當於現代經絡學說所指關元穴***為圓心的小腹內一個小範圍。氣功學上又將丹田分為上、中、下3處。氣沉丹田是指中丹田。

  過去有人認為肚臍***經絡學說稱之為神闕穴***即為丹田,原因大抵是指它為人體先天的***胚胎時在母體中***呼吸通道。又有人認為腹部即是丹田。

  丹田既不是腹壁表面上的某一點,也不是全腹部。丹田指的是臍下5釐米的氣海穴至臍下12釐米中極穴,是人體真元貯聚處。中國醫學認為氣海穴乃全身氣之所聚處,此處傷則氣滯。關元穴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傷則血枯,因而這一地帶是主持人體氣血執行的重要樞紐。胞中穴是經絡、五臟六腑之海的策源地,古人將這比喻為生產長生不老藥的田地,稱為丹田。這一名稱自古沿用至今。

  氣沉丹田是在呼吸***從形式上說是以膈肌運動為主的勻長細緩的腹式呼吸***動作配合下,小腹充實,全身勁力集中的一種自我感覺

  要做到氣沉丹田,必須先要做到全身舒鬆,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腰胯放鬆。初學時不易體會氣沉丹田,經過一個時期腹式呼吸的鍛鍊,慢慢體會到呼吸時有內氣的存在。鼻孔吸氣時,自然中的大氣自鼻腔向內經呼吸道而下,同時又會感到丹田有氣上逼腹中。而呼氣時,殘氣自鼻腔上出,但反覺腹中有氣降逼丹田,使其充實。過去練拳的人稱這種現象為氣通。

  一般的說,作拳勢呼吸時,向前或向下完成動作,全身勁力集中時容易體會氣沉丹田。事實上動作向上向後或動作由實而虛,吸氣時也有氣沉丹田的成分,但不明顯,似乎氣貼脊背。這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內外合一的表現。

  氣沉丹田不必過分強求,以免產生不良效果。只要正確按太極拳要領和方法練拳,朝鬆靜自然的目標練,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