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喜歡語文

  讓孩子喜歡上語文的學習有哪些方法呢?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讓孩子喜歡語文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讓孩子喜歡語文的方法:課前熱身活動

  通過各種方法做好課前“熱身”活動.好的課堂匯入可以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剛上課,學生思維沒有轉換過來,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句幽默的話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既可緩解教師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又可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可活躍教室氣氛,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課堂一旦出現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課前兩三分鐘,是一節課的熱身時間,可以全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活動或表演,比如即興演講、美文朗讀、詩歌背誦、戲劇表演等.我在初中二年級中循序漸進地安排了學生在課前五分鐘內進行不同活動,由易到難.學生經過這樣的熱身,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其思維就會活躍起來,老師還擔心他們在課堂上不積極思考嗎?他們對學習還能沒有興趣嗎?

  讓孩子喜歡語文的方法:以課文導語創設美的意境

  以極富創意的課文導語創設美的意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有經驗的老師,是非常重視導課的,導課的方法多種多樣,不拘形式,可因時因地而定,一般有以下幾種:

  1、詩文名句導課.巍巍中華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偉大詩人和詞家,他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選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名篇佳句,貼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學的課文,能收到多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以教學朱自清的《背影》為例,我以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為引語,立即喚起了學生的一種親情回味,帶著這種親情回味和反芻之心閱讀課文,他們的情緒就既容易受到課文的感染,很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

  2、設疑造成懸念.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求知慾往往是從疑問引起的.因此,對故事性強的記敘文或條理清晰的議論文,可以盡力設定疑點,提出問題,製造懸念.如教學《狼》第一課時時,我就設定了這樣的導語——“狼是陰險狡猾的,但另一面它又是可笑的,甚至讓人覺得是荒唐的.同學們可能覺得奇怪,它又怎麼可笑呢?為什麼讓人覺得荒唐?讓我們一起來看《聊齋志異》中的 《狼》吧”.這個導語的好處就是巧設疑問,引起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3、用講故事作導語.議論文旨在說理,而結合故事說道理就是這種文章的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導語,就極能喚起學生的理性思維,有利於學生對課文觀點的理解.例如教讀吳晗的《談骨氣》,可以設定這樣的導語——“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國老闆製造的罰跪事件中,寧願被開除也決不下跪.多數人讚揚這位青年有骨氣,而有些人則說‘只要有錢,跪一次又有什麼不可以?’同學們,你們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和回答,不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課題“談骨氣”,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還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

  4、使用道具、插圖匯入新課.語文課本中,有一部分課文有插圖,是作者精心繪製而成,可以利用它匯入新課,提起學生的興趣.教學王願堅的《七根火柴》,我在上課時,出示一根火柴,引起學生的注意,借題發揮說,“火柴,就這麼一根小小的火柴,貌不驚人,微不足道,但在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徵的漫漫征途中,卻發生過一個關於火柴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此導題,學生很快進入了特定的教學情境.

  5、利用語文貼近自然和生活的特性導課.語文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很多文章來源於自然,可以調動學生的親身體驗,參與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通過語文基本實踐逐漸加深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係,這是貫穿於整個初中語文教學的主線.我充分利用這點,以自然特性,生活問題為相關課文的導語,就會順利匯入課文內容.朱自清的《春》我是這樣匯入的——“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麼呢?”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以多數同學的回答順利匯入課文.

  6、渲染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堂氣氛.教者動情,學習者方能動容.在為教學氣氛酣暢、激情盪漾的文章設計導語時,我力求創設以情動情的氛圍,讓學生受到感染,能深刻體會到文章的思想內容.如《周,你在哪裡》,我的導語是:“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永遠離開我們,噩耗傳來,舉國哀悼,人民悲泣.可是,“四人幫”卻阻撓人民悼念的活動……在周逝世一週年的日子裡,聽吧,全國人民都在呼喊:‘周——周——周——總——理——,你在哪裡呵,你在哪裡?’”緊接著是老師的表情朗誦,渲染追悼、懷念、歌頌的氣氛,一下子使學生進入了詩歌的藝術境界之中.

  讓孩子喜歡語文的方法:駕馭課堂程序,注意課堂調控

  駕馭課堂程序,注意課堂調控.課堂調控,一般包括程序節奏的控制、氣氛的適當調節和學生注意力的調適等幾個方面.

  1、調控課堂氛圍.心理學認為,人只有在輕鬆和諧的環境中才能發揮應有的創造力.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營造愉悅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最佳的心態下學習.教學過程是師生合作、共同參與、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要儘可能的縮小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最大程度地和每個學生髮生心靈上的溝通.要善於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允許他們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對學生的不同意見,不要輕易做出否定的評價.而不是高高在上,應貼近學生,尊重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瞭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予他們最需要的關懷和幫助.教師要採用親切的教態、溫和的語言和巧妙的方法,結合學習內容創造一種寬鬆、和諧、平等、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積極鼓勵,誘發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催促思維.教師應對學生創造性完成學習任務持期待成功的熱情態度,並以讚許、微笑神情表露出對學生的信任態度,從而使學生受到鼓舞,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

  2、優化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內完成新課的教學,是把握這一環節的關鍵.所以,新課的講解就是要求教師通過簡煉的語句,準確無誤地抓住關鍵部位,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突破難點,講清重點,使學生產生頓悟,不給學生的思維帶來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學生自己獨立嘗試探索新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師適當點撥,或引導學生再探究,尋找到結論,發展智慧.學生們在老師的啟發下,積極思考、討論和發表意見,使他們獲得的不僅是書本知識,同時在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也受到了薰陶,例如在教讀沈石溪的《斑羚飛渡》時,我抓住課題中的“飛”,深入主題.課文生動描述動物世界極其悲壯的一幕,故事驚險,是動物世界的一種奇觀.學生意想不到,個個目瞪口呆.學完這篇文章,我讓學生自己談感想,深化主旨: “它們心甘情願用生命為下一代搭起一條生存的道路”這句話一直在我耳邊迴響.可敬的老斑羚們,為了種群的繁衍生存,甘願從容赴死.在飛渡過程中,沒有一隻老斑羚企圖苟且偷生,臨陣退縮;沒有因為出現求生的機會而互相擁擠,爭奪.整個飛渡秩序井然……令人悲痛的是,這群斑羚“恰恰是奇數”.當所有老斑羚葬身懸崖,小斑羚逃出厄運之後,“鐮刀頭羊”卻孤獨地站在傷心崖上.因為它沒有可以搭載的夥伴.終於,它在祝願生者的同時,“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教室裡氣氛熱烈,圓滿完成新課的傳授.教師還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語言文字的內在魅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自始自終興趣盎然.

  再如,在進行《幼時記趣》的教學時,教師如果死抱課文,逐段分析,學生就會索然無味,提不起興趣.但如果抓住一個“趣”字,讓學生找出作者所記敘的幾件趣事:張目對日、觀蚊如鶴、鶴唳雲端、神遊山林、鞭打蛤蟆.並體會作者樂在其中的情趣;然後,讓學生回憶童年生活,搜尋自己陶醉於自然的趣事,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同情弱小的情操.使課堂教學過程由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強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轉化為教師積極啟發誘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的過程,努力構建了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合作為主線,教師為主導”的新課標教學理念.學生樂於參加到學習的活動中來,真正達到了“我要學”的學習境界.

  3、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慾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來自於“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歡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方面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儘可能多的嘗試成功的機會,充分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給予鼓勵.教師還應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學生答題正確時,要加以鼓勵;出現錯誤時,應給予指導;思維受阻時,應善於啟發誘導.促使學生獲得成功,使之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對於那些討厭語文學科、學習有些掉隊、存在著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學生,更需要鼓勵,課堂上可以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品嚐到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但這種鼓勵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動中,可以採用以小組為單位參加的形式,由其他組員帶動他們.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力量.例如在表演課本劇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都參加,不能讓某些學生“被遺忘的角落”.

  讓孩子喜歡語文的方法:課尾延趣

  課尾延趣.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教師要注意誘導性,意在言外,給學生留下充分思索餘地,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興趣.比如 《幼時記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童年有興趣的事情記下來,課尾在班上交流,看誰寫的生動.通過這些交流活動,使學生對所學課文產生濃厚興趣.

讓孩子喜歡語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