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架大洪拳的簡史

  六步架大洪拳是我國古老的優秀拳種之一,它流傳久遠,主要流行於江蘇的豐縣、沛縣,門徒眾多,傳播最為廣泛,練習最為普及。六步架大洪拳有別於我國南北廣泛流傳的少林大洪拳、南派洪家拳以及陝西紅拳等。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1、

  據現有拳譜記載:“夫吾之大洪拳創始者,乃太上老君李耳矣。太上老君李耳,字伯陽,諡號聃,生於公元前571年左右,春秋末期哲學家,著有五千言《道德經》,世亦稱老子。老君創洪拳,以參河洛,此乃內外潛流動法之源矣。無極之太極呈也,兩儀之根,孰陰陽何為乎?五行兮,八卦九宮雖系演數,亦為河洛之體矣。萬物之數物物相通,順道則昌,逆道則亡,有道則明,無道則惑,此所以拳合於道而存,取法天然之理,真人悟化感而隨通,順自然而勢成,於是有拳路出焉。自黃帝徵蚩尤,用武之始也,後夫以武安邦定國矣。故此武術成為歷代帝王蓄將帥之源,此亦是太上老君造玄妙創大洪拳之因。”

  六步架大洪拳是武術理論在道家思想基礎上完美結合形成的一套快慢相間、內外相合、剛柔相濟的拳法,此拳法剛勁有力,形氣一體,如長江大河之水一樣,無孔不入,無堅不摧,外有排山倒海之力,內含龍吟虎嘯之形。

  六步架大洪拳流傳至今,在數千年的歷史變革發展中,有遺失間斷,也有創造發展。其名稱就有多種稱謂和叫法,唐初為“天罡拳”,五代謂“六步架”,宋興東西又為“黑虎拳”,明演南北稱之為“大洪拳”。又因起勢“擰腰三晃膀”,故也稱此拳為“三晃膀”。在長期實踐中,經歷代拳師的不斷充實豐富和提煉發展,六步架大洪拳不但有特定的呼吸、意念和套路的定型,而且還有獨特的六個練功階段即六步架***一為平氣架、二為氣推力、三為氣排丹田、四為混用力、五為閉氣練法、六為混元氣練***,逐漸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風格,自成一派,故人們稱之為六步架大洪拳。

  拳起於易,理成於醫。武術是道教導引術向技擊術方向發展而來的,主要特徵是不用蠻力,以柔克剛、以通脈煉氣為其本功,它的拳術理論符合於道的思想。起初拳法、拳勢、拳路並不固定,隨心所欲,純任自然,練習時先教單勢,一勢練熟後再授一勢,無固定拳路,單勢嫻熟後互相連貫,逐漸形成套路。

  2、

  據傳東晉時期,著名道士葛洪在傳習前人華佗發明的導引術五禽戲***五禽即虎、鶴、熊、猿、鹿***時,根據動物的各種吼叫和各種動作,悟出氣與力的關係,強調拳術以意為先、以意導氣、以氣催力的拳法理論,並創出了剛柔相濟的氣力功架拳,即大洪拳初形。“鼓腹蕩氣,直勢橫閃”,直勢無橫力而截其橫,橫勢無直力而截其直,此拳法之老母也,上下起落之勢相剋相生無不皆然,進而演化為兩臂如鞭、兩腿如鞭、身為一大鞭,肱為鞭杆、股為鞭杆、身為一大鞭杆,手為鞭梢、足為鞭梢、頭為一大鞭梢。故技擊中有“洪拳,肱也,大洪拳,鞭法也”之語。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丹陽***今江蘇句容***人,公元284—345年,古代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世稱小仙翁或葛洪仙,著有《抱朴子》一書。《抱朴子》由“內篇”二十卷和“外篇”五十卷組成。

  到了唐朝,氣力功架拳傳至野雞林***今吉林***人劉鳳拐***又名劉半響***時,劉根據練拳的不同階段,又把此拳分為“六個階段”***一為平氣架、二為氣推力、三為氣排丹田、四為混用力、五為閉氣練法、六為混元氣練***,即六步架。由於唐代佛興道盛,此拳又叫“天罡拳”。到了唐末,傳到趙二君時,直至五代時期,人們廣泛地把此拳叫做“六步架”。

  到了宋代,經拳師的豐富和發展,拳的手形變為中指第一關節突出拳面,其餘四指緊握,酷似虎頭。又因該拳氣勢勇猛如虎,剛勁有力,擊之必殘,該拳又被稱為“黑虎拳”。
 

  宋末元初,六步架已在黃河、江淮一帶廣為流傳。拳師們為紀念東晉葛洪仙,又根據拳勢之運動如長江大河之水一樣執行不止、連綿不斷,故將拳術六步架又定名曰“大洪拳”,取法於太上老君李耳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最接近於“道”,道似於水,水是老子推崇的一個近乎完全符合於“道”的行為典範。水之德即武之德,意為習武之人要有像水一樣的德行。《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種渾然一體的混成之物,先於天地產生,老子勉強稱其為“道”,再勉強加個“大”字。大,就是執行不止、延伸悠遠、囊括一切。洪,就是水。水,就是“道”也。大洪拳,乃無極而生,自然運用之造化。

  練武雖然重視功法,但更重視武德,習武之人必須先修德,只有這樣才能隨著自身修為的增加真形合一,成就一身上乘的武功,擁有至剛至柔之勁力。“道”也是武術界追求的最高境界,故吾六步架大洪拳先師尊太上老君李耳為始祖,是以聖賢的思想作為修德之本,寓德於武,習武育人,借道悟武,借武修道。

  明朝,是武術各派體系竟相發展的,繁榮時期,據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記載:“古今拳家,宋人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戚繼光是山東東牟人,他所述拳種以北方居多,其中六步拳可能即指六步架。還有何良臣所著的《陣記》記述,當時的著名拳法有十六家之多,名家及不大出名的拳系就更多了。六步架大洪拳其刀、槍、劍、棍、對練等一整套體系恰在這個時期形成,又因受明朝朱洪武之影響,大洪拳之名更為響亮,故大洪拳之名沿用至今。

  明末,身懷六步架大洪拳絕技的道姑玄女化緣于山東菏澤縣西北的李家莊,莊主有一子名叫李先明,是個啞巴。道姑用點穴法治癒了李先明的啞病,李莊主萬分感謝,特設一個院落供道姑修道。道姑每天朝夕帶李先明去村東河窪傳藝,後人稱此窪為啞巴窪,這段歷史為“啞巴窪傳道”。李先明***1547—1629年***先師一道傳九友,即陳、郭、劉、邱、楊、郜、張、王、屈。弟子武功練成後,他叫徒弟各佔一方傳藝,於是拿起一隻做飯的鐵鍋舉起猛一摔,正巧裂為八瓣,令人各拾一瓣,剩下的鍋臍被書童屈茂義拾起。師父讓他們按八卦的八個方向傳道:***陳***乾,白旗金鑲邊;***郭***坎,黑旗紅鑲邊;***劉***艮,白旗黃鑲邊;***邱***震,綠旗白鑲邊;***楊***巽,綠旗黃鑲邊;***郜***離,紅旗黑鑲邊;***張***坤,黑旗白鑲邊;***王***兌,白旗綠鑲邊;屈茂義佔居中央,黃旗白鑲邊,並令中央指揮八方。郜公震卿佔離方***南方***,即當時的歸德府***今河南商丘市***一帶,他所傳授的便是離門武藝,眾人泛稱離門道。郜震卿公***1582—1633年***12歲練功,受師嫡傳,武功高強,有郜真人之謂,曾任康熙御林軍護衛長,後受奸人陷害誣有反帝之心,被傳旨捕殺,卒年51歲。

  郜爺震卿生前傳藝於河北深縣人靳公恩東***1611—1687年***,靳爺又傳於安徽省六安縣人申公明遠***1649—1733年***,申爺傳河北省靈官縣人任公巨集偉***1681—1750年***,任爺傳於山東省臨青州北關外路東“閃電大俠”李北斗***1726—1790年***,李北斗又傳於山東省恩縣***今平原縣甜水鋪***苦水鋪人李泰***1757—1840年***。

  李泰藝成後,於乾隆時期進入皇宮任禁衛軍武教頭,乾隆五十九年在宮中演武競技中單掌劈獅,掌斃武狀元,名顯聲揚。嘉慶元年***1796年***李泰遭奸臣誣陷說是反清亂黨,有反嘉慶皇帝之心,嘉慶傳旨捕拿,李泰拒捕,力殺午門,隻身闖出京城,幾經周折逃往江南,因在與清兵交戰中一臂受傷,武林中傳為“獨臂李泰下江南”。

  初到江南,李泰易名李備***意思是時刻防備***,喬裝乞討度日,日遊村莊,夜宿破廟。他在江南行俠仗義近4年之久,後因除一採花惡僧名聲大振而不能隱身,於嘉慶四年***1799年***十一月初,又化名寧徵***意思是遠征他鄉***喬裝乞討過了徐州府,輾轉回到江北,來至豐縣歡口西北仇莊,在村西頭一間破廟棲身,初靠乞討度日。嘉慶五年***1800年***收麥時節,李泰於唐莊黃元益家做短工收麥兼做雜活,每天的溫飽才有了保證。

  後來人們無意中知道他會武術,唐莊黃元益家願拿出300斤豆子請他教武授藝。他當時收徒有黃飛***黃元益之子***、肖坦、燕明、劉鎖、鞏諾、張健、謝德榮、黃本正、董存益等18人。春去秋來,斗轉星移13年,嘉慶十七年***1812年***,李泰認為往事已平息,況年近古稀,欲回鄉探親。臨別時,他為了讓他的眾徒中最窮的張健能有碗飯吃,囑咐眾徒說:“凡收徒授業之事,都由張健去做。”唯準張健傳授。

  此為六步架大洪拳傳豐之始。張健***1787—1865年***是六步架大洪拳發展史上繼往開來、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後來成為六步架大洪拳來豐始祖。張健有“劍爺”之稱,武術傳當時,名聞天下,後世武人出其門,授業弟子眾多,其中文武功出眾的有8人:董心朗、王朝選、李書勤、唐高武、肖同智、陳金榮、蔡士傑、李興美。眾弟子勤學苦練數十年,為日後推廣、普及、提高六步架大洪拳打下了基礎,各支系門徒遍及華夏。

  董公心朗***1838—1906年***是江蘇豐縣歡口鎮董堂村人,後傳師寨鎮謝屯謝文善***1860—1933年***、謝克田***1870—1943年***等人。謝屯二位師爺傳鳳城鎮周莊周脈江***1906—2001年***、周脈清;***1913—1999年***、鄒玉喜***1915—2003年***、周脈申***1917—1994年***等人。周莊在六步架大洪拳來豐第五代傳人周長珍、周長永、鄒廣超、周長明等人的發揚光大下,六步架大洪拳現已傳至第八代。

  千載之潛流,明傳不苟,暗傳不息,此六步架大洪拳桃李滿天下之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