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內容簡介

  老架是很多初學者必練的套路,陳式太極拳的老架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陳式老架太極拳的簡介。歡迎閱讀!

  陳式老架太極拳的簡介

  小編今天描述的是一位習太極拳已有多年的愛好者,在習太極拳拳多年中,對陳氏太極拳的老架感受頗多。

  我習練陳式老架太極拳已有十三年。近半年來,每每練完拳,那通身的舒泰,那物我相忘的自在,與誦讀金剛經時的專注、無我、忘我幾近一樣。當我閒坐書齋,靜觀陳式老架太極拳譜,總覺得“金剛搗碓”與佛家佛學另有別樣的因緣和合。

  為此,我放棄整體套路,單練“起式”和“金剛搗碓”這兩個最簡易的招式,直至悟得:一個“起式”半部拳,一個“金剛搗碓”又是半部拳。方知若能深諳這兩個簡易招式之妙,可得太極拳之不可思議之精神。

  陳式太極拳無論是老架一路還是老架二路,對這位習者都有很深的領悟,也是其習太極拳的原因。

  無論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還是老架二路,在太極起勢後,均是“金剛搗碓”。此“金剛搗碓”是首式,也是首勢。比如老架一路,從第2式起,隔了3式,又是一個金剛搗碓,到了第15式,又來了一個。而收式前的第73式,又是金剛搗碓。

  ***老架二路的第40式,也是金剛搗碓***此可謂起也金剛,收也金剛。如此多的“金剛”,到底為何?

  筆者恍惚覺得,這“金剛搗碓”實則有多重解、多重意,金剛是佛門護法,是金剛菩薩,也是《金剛經》。再者,“金剛搗碓”是“金剛持金剛杵在搗碓”的縮寫。

  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斷的練習不斷的領悟,太極拳裡有深奧的文化內涵。

  而金剛杵,又名寶杵、降魔杵、杵,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武器,也是諸佛或力士所持的一種器仗,更是佛家的修行法器。它質如金剛,能擊破各種堅硬物質,能除愚痴妄想、拒魔障、滅煩惱之火。

  或許,由“佛門金剛”統領的陳式太極拳,不僅是拳,更是一部形、神、意、氣金剛經。由此看來,這些年來的用意、用力、進攻、防守等太極理論上的爭執,其實都有所背離陳式太極之精神。

  比如,有人說意在先,有人則說力在先,有人說習拳要用力,有人則說習拳不得用力,有人說習拳時放音樂好,有人則說習拳時放音樂不好,等等等等,這均陷入了二維平面思維的對立之中,而太極拳的金剛精神實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其真實不虛,正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漢譯:去吧,去吧,走過千山萬水走過所有道路,到偉大的彼岸去!***對此,《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許就是最好的解答,其中或許可見陳式老架太極之大雄力。

  也唯有如此,才能俯視拳理拳術,使關於太極拳的爭執與疑問,不解而解。

  陳式老架太極拳,不僅與金剛護法,與《金剛經》一體,它與哲學、戲劇、詩歌、音樂等,也是一體的。而金剛太極的力量又在哪?對此,如果以“有和無,對與錯”來面對太極拳,是片面,是背離太極精神的。

  金剛太極所蘊含的思維方式是空性的,是超越了“有和無,對與錯”的不二思維,它的太極魂不在發力,不在勁,而是在空。這有點像日本武士道對招的時候,首先得打坐,得觀空。因為武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招勝有招,唯有空,唯有無招,才是無敵。

  你只要有招,就一定有對招,拆解的辦法。這正如老架一路第43式的“前招”,第44式的“後招”一樣,依然不是用招,而是放,放下對方的力。

  這些年,常有人問我練拳到了什麼程度,有什麼願望,我笑笑說,“我什麼願望也沒有,至於練到什麼程度,也從來不關注,我只是在行拳,我的快樂就在行拳上,行拳是手段,也是目的。”

  練完拳,就把拳放下才好。以上是筆者的一孔之見,不一定正確,唯願以“此磚”引來陳式老架太極拳之學理“美玉”。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理論

  1、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

  人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人的身體的各個部分一起工作運動。所以,人才有無限的可能性。

  易學認為,凡是屬於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陽的範圍;凡是屬於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靜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陰的範疇。

  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勢運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

  2、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將氣功運用於拳術之中

  中醫學中的導引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發明的一種養生術。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使人體各部血液精氣流通無阻,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

  通過學習太極拳,可以把自身的身體和心臟功能調節到最好。

  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心為神之居,主掌血脈執行,對人體各個臟腑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人人身上最重要的臟器,位於五官之首。

  五臟主藏精氣論中以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腎藏志,脾藏意。

  肺臟主掌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人體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氣***即氧氣***,產生出大量的濁氣***即二氧化碳***。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納功能。

  太極拳把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與吐故納新相結合,首先保證形體運動不能妨礙人體的肺臟呼吸運動,以保障肺臟機能正常發揮,新陳代謝自然進行。

  其次,通過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內部宗氣的形成。所謂宗氣,與叫大氣,是相對於先天元氣而論的後天之氣,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氣的功能就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脈管內的運動。

  宗氣主要是由肺臟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氣與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相結合而成,集聚於胸中,稱作上氣海,是全身之氣運動流行的本始。

  第三,通過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宗氣的分佈,在心臟、肺臟的協同下,將上氣海中之宗氣通過血脈分別送入全身各個臟腑組織器官,達到全身表裡上下,肌膚內臟,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

  太極拳把拳術的形體運動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使形體運動更有益於身體健康和技擊功能的發揮。

  3、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經絡學說相結合

  中國古代中醫經絡學說主要是論述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經絡與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國古代知學理論袋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是執行全身氣血,聯絡肺腑肢節,溝通表裡、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路,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組織的總稱,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系統。

  其中,經脈是人體經絡系統的縱行幹z線;絡,有網路之意,是人體脈絡的大小分支,縱橫交錯,網路全身,無處不至。

  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別絡、孫絡、浮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幾個部分,起著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大作用,但是決不可不通。

  經絡系統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複雜的聯絡交會。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官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來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其一,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相結合

  人體是一個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降竅、皮肉筋內等組成的整體。

  其二,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運輸作用相結合

  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濡潤滋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其三,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作用相結合

  所謂感應傳導,就是經絡系統對於外界的刺激的感覺,有傳遞通導作用,即為人體的觸覺系統。

  其四,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調節作用相結合

  人體的經絡系統不僅具有聯絡作用、運輸作用和感應傳導作用。

  拳術與經絡學說的結合,使太極拳術獨創了順應經絡變化的纏繞螺旋運動方式而滋生的纏絲勁,旋轉發力,增大出拳發勁的威力,令人難提難防。

  4、綜合百家拳術之長,獨樹一幟

  明朝嘉靖年間,中國有一名揚海外的武將,姓戚名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年號孟諸,系山東省蓬萊人。戚繼光編制新軍,並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制而成的三十二勢,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似有神意。

  陳王庭創造太極拳時,從戚繼光所編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中吸取精妙,採納了二十九勢,即懶扎衣、金雞獨立、採馬拳、七星拳、雀地龍、懸腳虛、伏虎勢、獸頭勢、朝天蹬、朝陽手、指襠勢、跨虎勢、當頭炮等。

  由於陳式太極拳既廣納諸家拳術之長,又有自己獨特的神奇之處,所以每戰必勝,拳理上包容萬家,獨樹一幟,不斷髮揚光大。

  老架一路前三式動作要點

  第一勢 預備式

  頭頸正直,下頦微向裡收,齒輕合,脣輕閉,眼向前平視,虛靈頂勁***即頭正直,項鬆豎,頭頂百會穴處虛靈頂勁,似有繩線提懸之意***,精神內斂,外示沉靜安逸。

  立身中正,含胸塌腰,沉肩墜肘。兩肩微向前卷,放鬆下沉,胸部寬舒,不凹不凸,腰脊要有上下對拉之感,兩臂肘隨肩微向前卷,稍向兩側後彎曲,肘不貼肋,兩手指肚輕輕貼在腿兩側***使兩肩,肘,腕,掌背外圍棚勁不丟,如受外力影響,便於引化進攻***。

  鬆垮開襠,兩膝微曲。使襠有圓虛之感,兩膝有合意。兩大腿內側有向後外撐之意。兩腳平行,腳尖微外撇,相距與肩寬同。

  第二勢 金剛倒錐

  動作一

  身微螺旋右轉下沉,重心偏左。兩肘微屈,兩手微左順右逆腕上提。即“邊提、邊塌、邊轉。

  眼視左前兼顧右。身再略螺旋下沉,向左旋轉,重心有左換右。同時兩手隨身下沉,變左逆右順,先略向右前下沉,坐腕再隨身左轉,向原預備式的左前方提起捧出***高度約與肩平***。眼看左前方。

  動作二

  身螺旋向右旋轉下沉,重心由左變右。同時兩手變左順右逆,坐腕加棚勁翻轉。

  隨身旋轉向右上側外劃弧變捋,兩手距離由手到肘的寬度,左手高度在鼻前中線,右手略高,與眼同。眼先看右手在看左肘前。重心由右變後左,右腳跟為軸,腳掌貼地隨身右轉,左膝裡合,要做到鬆垮,右膝和右腳大趾要開中有合,腳心空。

  動作三

  身繼續向右旋轉,螺旋下沉,重心由左變右。兩手繼續以左順右逆,隨身右轉螺旋下沉向左側後棚出,高度略降低與鼻同。

  同時沉肩墜肘,鬆垮,提左膝***上下相合***,逆纏提腿,腳尖上翹裡合***做到膝合腳開***,用腳跟內側貼地向左前方蹬出,眼看左肘前。

  動作四

  身先向右略下沉,同時兩手微左順右逆,重心再向右沉,然後走下弧向左旋轉。

  左腳尖隨身略左轉落地,重心由右後,襠走下弧移到偏左前。

  同時兩手變左逆右順略走下弧向前略上棚出,左手掌心空,向下,高度在胸前中線,左手與左膝合,右手掌***指尖向右外***掌心向前略偏右,位在右膝外側。

  右手與右膝和,沉肩墜肘,突出掌根,眼視前方。

  動作五

  身向左螺旋下沉上升,同時左腳尖外傳,左手逆纏前棚變順纏,指尖向前上抖,走上弧再變逆纏下沉,向身前裡合於右肘彎處。

  左手向前上擠/撩、收回,走一個立圈***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虎口仍要圓,左肩沉,左肘外棚勁不失。右手,腿同時隨身左轉以順纏向前。

  右手掌心向上,指尖合,高度在胸前中線,右腿上步時,腳跟提起,以腳尖擦地略劃裡弧向前虛步,腳尖***或腳掌***點滴,位在左腳右前方。眼左顧右盼,重心在左。此動作要快。

  動作六

  身微微右轉下沉,右腳跟微提***上下相合***腳尖點地,同時右手向前上略逆上翻,左手同時外翻順纏,指尖貼右肘偏裡翻轉,左肩肘有向前下棚意。重心在左,眼看前略下。

  身繼續為微下沉。沉肩墜肘。右手由掌漸變拳***虛握***,同時右膝提起。腳尖離地***上下相合***,含胸塌腰。身略向前下合,重心全部在左腿。

  同時左掌繼續順纏外翻向前下沉,掌心空,向上,小指為主,大指合,高度在腹前中線:右手逆纏變拳後經身前上提***略左轉******高度鼻尖***在下沉。

  身隨勢,略右轉胸肌放鬆,氣沉丹田。同時左掌向上略逆上合,左拳變略順纏下沉合於左掌心:右腳向下平面震足沉氣,重心在左。兩手與小腹約一拳之隔。

  第三勢 懶扎衣

  身微向右轉螺旋略下沉,重心偏左。同時左掌右拳粘住用雙順纏略向右前上引***高度在胸下腹上***,眼看右前。身向左轉螺旋下沉,重心走下弧移到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