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小架太極拳的三三六原理

  陳氏太極拳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適當的練習陳氏太極拳,首先我們就要掌握陳式小架太極拳三三六原理,練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關於:。歡迎閱讀!

  

  陳式小架太極拳三三六原理主要就是指在練習陳氏太極拳時的三個階段、三種勁別,還有不同階段所採用的三種不同方法。

  它科學的概括了陳式太極拳自創始以來的豐富的實踐經驗,是陳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的精華。

  只有認真遵循三三原理,弄懂三個階段、三種勁別,在不同的階段採取相應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刻苦琢磨,達到形神兼備的神明階段,真正掌握上乘功夫。

  招熟階段是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所謂招熟,是指練習者能準確熟練地掌握陳式太極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拳術套路的每一個外形動作。

  招熟階段是練習是練習陳氏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通過常規的套路動作可以看到的一種外勁。

  在第一階段,初學者一定要注意規範動作的基本訓練,二要注意通過規範動作,統馭巧化僵勁。這兩個方面實質上是在同一個過程中完成的。

  欲致“招熟”須明“三節”。三節是指人的整體或區域性均分為上、中、下***或梢、中、根***三節。

  若以全身而言,則頭部為上節,頭頂至咽喉之間,即梢節;胸部為中節,咽喉至下丹田之間,即中節;腿部為下節,自大腿根至兩腳趾之間即梢節。若以腿部而言,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

  若以中部而言,則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若以臂而言,則膊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若以手而言,則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

  若以頭部而言,則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所以整個人體,從頭至足,無處不以叄節而分。這也要求練習者必須知道周身各部位的生理特性,並在練習的過程中去遵循。

  《拳論》所講“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腹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闡述的就是“明三節”的重要意義,練習者千萬不要忽略。

  三節即明,練習者還須掌握“三合”。在第一個階段中主要掌握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詳細的講外三合,就是要求練習者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右手與左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右肘與左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肩與左胯相合。

  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頭與手相合,身與步相合。這都屬於外三合的範疇。掌握外三合在第一階段的練習中作用十分重大,它可以保證練習者在所學習的拳術套路中招式動作姿勢的正確性。

  第一階段的前期主要任務就是讓練習者熟悉拳術套路動作。初學動作的正確性是很重要的。學拳容易改拳難,一旦練習者將自己所練的錯誤動作形成習慣,就很難再改成架勢。

  若順其自然一直錯練下去,一則收不到健體、技擊及鍛鍊的預期功效,二則還會損傷練習者的身體。

  切記柔是根本,氣不可上逆,如橫氣填胸,則百害而無一益。所以練習者必須掌握外叄合,學就正確的套路,持久的練習,才能達到真正的招熟。

  當練習者弄清了身體的叄節的含義、掌握了外三合的基本原理之後,注意力要集中於練習的過程中身法、步法、手法與眼法的具體變化上來。

  陳氏太極拳的要領

  一、注重盤架練習,規範動作結構

  盤架是傳統太極拳綜合訓練的一種方式,把太極拳單練的各種功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太極拳的基本功練習猶如書法中的筆畫練習,通過盤架子,把一筆一畫組合成一個個完美的字型。

  太極盤架中的每一式乃至每一個細微動作都滲透著太極陰陽哲理。初學時主要重於套路熟練,方位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範。經過一段時間盤架練習後,套路已熟練,這時就必須側重於姿勢的正確,這樣才能產生內氣,發揮健身及技擊上的效果。

  所以說,學習陳式太極拳的招式,我們得邊學邊悟,有助於實現內外兼修。

  練陳式太極拳必須保持思想上的動靜結合,動寓靜之內,靜寓動之中,這樣才有利於收斂內氣,引動鼓盪。《拳論》說:“靜養靈根氣養神”。所謂養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腎臟。

  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根”,內藏元陰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靜則養根”,也就是說,只有在意識清淨的條件下,才能有助於腎氣的旺盛與收藏,從而使五臟健運,內氣充沛,神得所養,動作矯健。

  二、注重身法調整,講求周身放鬆

  初練太極拳,要注意身法,不應要求過高,操之過急,首先必須在放鬆上下功夫。“放鬆”,就是說,在腿的支撐下,全身各部自然協調地鬆開,氣沉丹田。為了使骨節鬆開,抻筋拔骨,可選單式動作反覆練習、儘量放鬆,不要用拙力。

  更好的放鬆,才能更好的發勁,陳式太極拳的發勁練習是離不開放鬆的要求的。

  要掌握每一招每一式的來龍去脈,明確每式在身法調整運動中的虛實、開合、方位、角度和手足的執行路線等等;掌握動作虛實的變化、鬆緊的轉換、執行的軌跡,讓動作時刻處在圓弧形運動之中,力爭做到姿勢柔軟,舒展順隨。

  “入門引路須口授,學拳容易改拳難”。作為太極拳的初學者,在入門時必須要有明師指點,每招每式務求周身放鬆,方能少走彎路。一旦在習拳過程中養成不良習慣,這將給以後的太極拳習練造成極大的隱患。

  《拳論》說:“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也就是說,套路架勢的練習,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以周身放鬆為基礎。

  通過一段時間的放鬆練習,待形體運動基本符合要求,則應逐步理解太極拳八門五步的實際應用,搞清楚每一式的技術含義,明確力起何處,終於何處,學一套明明白白的拳。

  太極拳的特點

  1、身法:“身忌上躥胡亂擺,寧低不高行平線”。行拳走架身體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亂擺;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個別動作如擺腳下岔、金雞獨立、鋪地龍等除外***。

  2、手法:“雙手相合勿翻動,微貫一氣指肚間;上行不過眉,下行似鬆開;內轉拇指界中線,外運勿探、沉肘尖;莫貪莫夾、束肋毛膚相挨”。兩手向合,四六陰陽;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貫母、食、中指;手的運動範圍以身體中線為界,左、右手各管半邊,向上行不超過眉毛,向下行意想鬆開;出手勿貪,回手勿夾,留有餘地,中規中矩。

  3、步法:“腳踏忌八、丁,切記合足尖;內腳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領先;以腳跟轉換,步大一腿長,步小一豎腳”。基於開胯圓襠的需要,要求兩腳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腳、丁字腳***造成兩胯根不成窩狀,襠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襠即尖襠,不能實現圓襠***;從胯向下內纏***逆纏***,落在腳掌內側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貪,伸縮自如,大步不超過一腿長,小步不小於一豎腳。

  4、“寧進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寧進不退;轉換下在上先。

  5、眼法:“神送前手頭忌晃動”。神意在前手,但目光並非死死盯住前手,頭也不能隨手晃動。

  6、勁法:“襠貴開圓,莫扭莫涮”。臀部放鬆,向兩側外泛,使胯從兩側向前、內裹,胯根裡掖,形成後開前合,實現圓襠;襠為腰腿之樞紐,在運動旋轉中,是由趾而脛而股而會陰,由身***命門***而肩而肱而橈骨、尺骨直纏至指梢的“纏絲勁”,也叫“螺旋勁”;陰陽轉換時,胯走後、下弧;胯似托盤,切記不能扭、不能涮;兩胯走“∞”勁不斷,背絲扣型迴圈纏;勁需走滿,無過無不及。

  7、立圓多、平圓少。劃圈走立圓是為了在鬆沉圓轉的條件下,實現力從腳起,自下而上的傳遞。另外,走立圓也容易保持身體的穩定。所以小架走圓多為立圓,或有小角度的傾斜。

  8、整圓多、弧線少。整圓是為了勁路的完整,減少不必要地重複蓄勁,實現化、打連貫,出擊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