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健康小知識三篇

  體育鍛煉必須講究科學,不能違背科學的原則,那樣反而有損健康。下面小編整理了體育健康小知識,供你參考。

  體育健康小知識一

  運動後營養的補充與恢復

  運動員經常是每天都要訓練,接近比賽時甚至一天訓練兩次,參加比賽也經常需要一天連續出賽兩三次,包括預賽、準決賽、和決賽,例如田徑和游泳,或是在短短數天中每天連續出賽,例如籃球,這時運動後的營養補充就變得非常重要,對於下次練習的成效或是比賽的結果有絕對的影響。對運動員而言,運動後的恢復不應該是順其自然,而應該是主動積極的補充運動所消耗的能量和營養,為緊接而來的比賽或訓練做好準備。

  運動後的營養補充著重於三方面:

  1.補充因流汗而損失的水份和電解質

  2.補充運動中消耗的肝醣***glycogen***

  3.修復受傷的肌肉和組織

  一電解質的補充

  汗液中主要的電解質是鈉和氯離子,還有少量的鉀和鈣。除了非常長時間的運動,例如鐵人三項,或是在酷熱的天氣下連續劇烈運動數小時以上,大部分的運動員只會流失體內非常小部份的電解質,體內儲存的電解質會自動的釋放到血液中,維持電解質的恆定。因此在運動後不需要特別補充電解質。對於前述的例外情形,可以在運動後以稀釋的鹽水,或是運動飲料補充水份和電解質。

  訓練有素的運動員或是常在酷熱天氣下運動的人,汗液中的電解質含量會變得比較少,因為身體有自動適應的機能,傾向於儲存電解質,所以即使流汗的量和平常人一樣多,但是流失的電解質比較少。

  二水分的補充

  劇烈的運動會導致大量的水份經由汗水流失,脫水會影響運動的表現,即使流失體重1%的水份,體溫會變得更高,比較容易疲勞。而損失體重3%的水份,就會顯著的影響運動的表現。即使在運動中就已經補充水份,但是通常都少於流失的量,因此在運動後,絕大部分的運動員都處於不同程度的缺水狀態,需要積極的補充水份,為接踵而來的比賽做好準備。

  想要知道到底在運動中流失了多少水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計算運動前和運動後的體重差別,每減少一公斤的體重,就表示至少需要補充一公升的水,甚至於更多,因為在運動後仍然會持續的流汗和排尿。比賽後可能無法很方便的測量體重,可以在練習時模擬比賽的情形,然後測量體重的減少,做為比賽後補充水份的依據。

  若是不方便測量體重,也可以根據口渴的感覺喝水。但是人類的口渴感覺並不靈敏,即使身體已經處於缺水狀態,仍然不會覺得口渴,或是雖然喝進去的水並不足以完全補充流失的水份,但是已經足以紓解口渴。所以即使已經不覺得口渴,至少還需要再喝2~3杯的水,才能補充足夠的水份。

  另一個明顯的指標是排尿的情形,如果在運動後1~2小時中,排尿量很少或是完全沒有,而尿液的顏色很深,表示身體仍然處於缺水的狀態,需要趕快補充水份,直到排尿量恢復正常,而且尿液顏色變成很淡或是無色,這才表示身體已經有了足夠的水份。

  三醣類的補充

  肝醣是運動時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存在於肌肉和肝臟中。肌肉中的肝醣只能供給肌肉細胞所用,而肝臟中的肝醣可以以葡萄糖的形式釋放到血液中,供給肌肉以及身體其它器官所需。體內肝醣存量不足以應付運動所需是造成疲勞、運動表現降低、無法持續運動的原因之一,運動後體內的肝醣存量顯著的降低,若是沒有積極的補充,下次運動時的表現就會受到肝醣不足的影響而降低。

  研究顯示,在運動後的兩小時內,身體合成肝醣的效率最高,兩小時後則恢復到平常的水準,因此如果在運動後迅速補充醣類,就可以利用這段自然的高效率時段,迅速的補充體內消耗的肝醣。如果下次訓練或比賽是在10-12小時之內,這段高效率期間特別重要,因為如果錯過這個時段,即使在後續的時間吃進了足夠的醣類,身體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完全補充消耗的肝醣,使得體內的肝醣存量一次比一次降低,越來越容易感覺疲勞。若是下一次運動在24-48小時之後,即使錯過這段時間,接下來只要著重於高醣類的食物,仍然有足夠的時間補充所有消耗掉的肝醣。

  一般的建議是在運動後15-30分鐘之內吃進50-100克的醣類***大約是每公斤體重需要補充一克醣類***,然後每兩小時再吃50-100克醣類,直到該運動員有時間吃正餐為止。正餐以及其它運動期間的飲食也應該以富含醣類的食物為主。

  肌肉和組織的修復

  即使是沒有身體接觸的運動也會造成肌肉纖維和結締組織的傷害,運動後的痠痛部份是來自於受傷的肌肉組織,身體接觸性的運動,例如籃球、足球、橄欖球,會造成更多的肌肉損傷。運動後迅速的補充蛋白質有助於修復受傷的肌肉和組織,受傷的肌肉合成和儲存肝醣的效率也會降低,因此參予身體接觸性運動,或是比賽後受傷的運動員,需要補充更多的醣類,也更需要把握運動後兩小時的那段高效率期間,有效的補充體內消耗掉的肝醣。

  體育健康小知識二

  煅煉與膳食平衡

  平衡膳食系由多種食物構成的營養食品,它能提供足夠數量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素,以滿足人體正常生理需要,滿足運動訓練消耗的補充,而且還能保持各種營養素之間數量的平衡,以利於組織器官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我們知道,食物中三大主要營養素***糖、蛋白質、脂肪***的合理比例是4:0.8:1。近年來美、英、法、日、瑞士等國,根據本國民眾特點生產一些特殊成分的食品。日本還規定食品中蛋白質多用植物蛋白。這些食品行業的改革的目的在於增進國民健康。

  食物中的糖多半是多糖或雙糖。多糖或雙糖必須經過人體消化道的分解成為單糖才能被吸收。單糖被吸收後進入血液,成為血糖;它們經門靜脈到達肝臟;到肝臟後,一部分被肝臟合成肝糖元,一部分隨血液運送到肌肉合成肌糖貯存起來,再一部分被組織器官直接氧化而利用。

  食物中的脂肪在小腸內進行消化,它們中的絕大部分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小部分變成微小的指肪微粒。吸收後的脂肪有四種歸宿:1.以儲存性脂肪形式儲存。2.參與構成人體組織;3.再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然後直接氧化成為二氧化碳和水,或者轉化為肝糖元;4.被各種腺體利用生成特殊的分泌物,如外分汔腺所分泌的乳汁,皮脂與內分泌腺所分泌的各種固醇,激素等。

  食物中的蛋白質經過消化最終變成氨基酸後才能被吸收進入血液。氨基酸進入體內主要作用是合成人體組織蛋白,為組織的建造和修補提供原料,另一部分養化分釋放出能量,並還可轉化成糖和脂肪。

  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可不經消化而被小腸直接吸收進入血液,參與人體內部的各種生理,生化活動。水分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後,轉入血液,經腎小球過濾很快以尿的形式排出體外。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質量觀念的改變,人們在注重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更重視營養與疾病之間的關係。調查發現,某些疾病如肥胖病、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退行性疾病和腫瘤等,它們多與我們日常飲食有密切關係。所以對膳食質量的評價既要建立在各類人群生理需求的科學基礎上,又要避免因不合理地濫用營養食品而造成的不良影響。特別是日益龐大的肥胖、豆芽群體,以探求合理而平衡的膳食。為了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人們首先要求膳食能全面地提供各種比例合適的營養。古話說“藥補不如食補”。以保健為目的的保健膳食,以醫療為目的的藥物膳食;以兒童為物件的種種營養補劑,以老年人為物件各種養生補品;種類繁多,五花八門。日常所供給的平衡膳食,主要包括七大類食物,即穀類、食用脂肪類、肉類***肉、魚,蛋等***、根莖薯類、水果類、蔬菜類。各類食物的數量及質量應根據消耗情況合理搭配,在塔配過程中必需注意食物的多樣化,特別注意某些容易缺乏的營養素的補給,任何偏食,禁食或者少食的方式都是不足取的。

  “合理營養”和“科學營養”並不是指攝取高蛋白、高脂肪、高熱卡的食品,這顯然不符合平衡膳食的原則。一方面人體在生長髮育、飲食起居中需要大量的、合理的營養素,然而另一方面卻因為所需營養素的攝入過多或者過少的或者營養素之間的比例失調,不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導致一些基本營養素的缺乏。因此我們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正確地去看待市場上熱銷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熱卡食品,各盡所需,合理選擇,不要被某些商品廣告的宣傳所誤導,而造成消費上的偏差。如果把營養藥物當作營養品長期服用這是有害於身體健康的。一些材料證明,風靡於市的人蔘蜂皇漿,對身體無虛弱證狀的人來說,服之則弊多利少。

  營養食品一般含有豐富的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又稱礦物質***和水六種營養素。

  一般講,體育鍛煉促進糖、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的利用和消耗,反過來也促進了人體對糖、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的需求。這種供需轉換關係以及代謝速度要比正常人快得多。

  體育健康小知識三

  常見運動損傷的應急處理

  運動損傷多見於年輕人群,他們熱愛運動,積極參與各項體育活動,但常常因缺乏一定的運動訓練衛生知識和出現運動損傷後的應急措施,而對傷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嚴重者甚至導致終身遺憾。

  一、 擦傷 --- 即面板的表皮擦傷。如擦傷部位較淺,只需塗紅藥水即可;如擦傷創面較髒或有滲血時,應用生理鹽水清創後再塗上紅藥水或紫藥水。

  二、 肌肉拉傷 --- 指肌纖維撕裂而致的損傷。主要由於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造成,可根據疼痛程度知道受傷的輕重,一旦出現痛感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在痛點敷上冰塊或冷毛巾,保持30分鐘,以使小血管收縮,減少區域性充血、水腫。切忌搓揉及熱敷。

  三、 挫傷 --- 由於身體區域性受到鈍器打擊而引起的組織損傷。輕度損傷不需特殊處理,經冷敷處理24小時後可用活血化瘀叮劑,區域性可用傷溼止痛膏貼上,在傷後第一天予以冷敷,第二天熱敷。約一週後可吸收消失。較重的挫傷可用雲南白藥加白酒調敷傷處幷包扎,隔日換藥一次,每日2-3次,加理療。

  四、 扭傷 --- 由於關節部位突然過猛扭轉,擰扭了附在關節外面的韌帶及肌腱所致。多發生在踝節、膝關節、腕關節及腰部,不同部位的扭傷,其治療方法也不同。

  1、 急性腰扭傷可讓患者仰臥在墊得較厚的木床上,腰下墊一個枕頭,先冷敷,後熱敷。

  2、 關節扭傷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扭傷時,將扭傷部位墊高,先冷敷2-3天后再熱敷。如扭傷部位腫脹、面板青紫和疼痛,可用陳醋半斤燉熱後用毛巾蘸敷傷處,每天2-3次,每次10分鐘。

  五、 脫臼 --- 即關節脫位。一旦發生脫臼,應囑病人保持安靜、不要活動,更不可揉搓脫臼部位。如脫臼部位在肩部,可把患者肘部彎成直角,再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掛在頸上,再用一條寬頻纏過腦部,在對側腦作結。如脫臼部位在髖部,則應立即讓病人躺在軟臥上送往醫院。

  六、 骨折 --- 常見骨折分為兩種,一種是面板不破,沒有傷口,斷骨不與外界相通,稱為閉合性骨折;另一種是骨頭的尖端穿過面板,有傷口與外界相通,稱為開放性骨折。對開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納,以免引起骨髓炎,應用消毒紗布對傷口作初步包紮、止血後,再用平木板固定送醫院處理。骨折後肢體不穩定,容易移動,會加重損傷和劇烈疼痛,可找木板、塑料板等將肢體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固定起來。如一時找不到外固定的材料,骨折在上肢者,可屈曲肘關節固定於軀幹上;骨折在下肢者,可伸直腿足,固定於對側的肢體上。懷疑脊柱有骨折者,需早臥在門板或擔架上,軀幹四周用衣服、被單等墊好,不致移動,不能抬傷者頭部,這樣會引起傷者脊髓損傷或發生截癱。昏迷者應俯臥,頭轉向一側,以免嘔吐時將嘔吐物吸入肺內。懷疑頸椎骨折時,需在頭頸兩側置一枕頭或扶持患者頭頸部,不使其在運輸途中發生晃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