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意象意境集萃

  古詩詞賞析首先要理解整首詩詞表達的情感,接下來才能更好的把握具體的字詞含義。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詩詞意象意境,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古代詩詞意象意境***一***

  1.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張孝祥1132-1169,宋豪放詞人******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永珍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又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再如,“***李益《從軍北征》***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氣***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3.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

  《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確立了楊柳意象的原型。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古代詩詞意象意境***二***

  1、望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望月思鄉異常感

  傷。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現了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2、黃昏、夕照***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淒涼失落、蒼茫沉鬱之情。感傷的心情意緒、人生遲暮的生命悲嘆、

  傷古吊昔的悲涼意蘊。 唐代李商隱《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把水與時間的流失結合起來,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這是中

  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典型主題。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 燕歸來”***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對死亡的焦慮憂傷。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 扁舟。”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用流水這一意象來比喻愁怨的濃厚和不絕。

  4、長亭——陸上送別之所。 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5、羌笛----象徵悽切悲涼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悽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

  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 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悽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古代詩詞意象意境***三***

  鬆 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物件。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鬆,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蓮 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裡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梧桐 梧桐則是淒涼悲傷的象徵。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裡,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杜鵑鳥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悽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裡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淒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悽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鷓鴣鳥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裡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寒蟬 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悽悽慘慘慼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