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太極拳的柔與剛

  吳式太極拳是從楊露禪所傳的拳術套路演化而來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凡曉得一點太極的人不論是學過練過還是聽說過,都知道太極拳是“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然後擺出做操的樣子像是在切西瓜。美哉!太極拳!

  其實,我認為太極拳是柔與剛並存的。在用於技擊時,只是柔與剛的表現形式。柔是引化,不頂勁,沾連粘隨,與人同步。剛是身體的高度整合用力於一處。陳鑫先生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曾說“周身上下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處擊”就說明了這一點。

  太極拳的運動形式都是纏絲運動,而纏絲的原理是公轉加自轉,其表現出來的“離心力”和“向心力”是相對、相等、相動而衡的物理現象。

  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要達到神韻境界,可以處處享受到一種被渲染的超逸威猛,瀟灑雄渾,揚則如旭曰升騰勢沖霄漢,俯則如夕陽西下勢沉萬丈深淵。

  使拳法動作在韻律感的基礎之上再積累揣摩,讓有韻律的拳法動作加以昇華,此時的柔與剛則表現為寓柔則如行雲流水、微風柳搖般翩若驚鴻、宛如游龍;寓剛則如風起雲湧、山崩海嘯般驚天動地、雷霆萬鈞。

  這種拳法動作的神韻,柔與剛的配合,又在自然中流露,方是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

  吳氏太極拳的鬆與僵

  習練吳氏太極拳最主要的是解決一個“鬆”字。不鬆便會緊, 只有鬆了才會心平氣和,收放自如。從練拳講,鬆了才會氣血 周流,打通經絡,從而起到強身健體之功效。平時在練拳時 講究拳不用力,全身處於放鬆狀態,無論用何姿勢,全身都要做到“鬆”字,只有身體鬆下來才能用意念行氣運力,如果周身鬆不下來,用了蠻力,則蠻力一出,真氣難以調動。初學時,總免不了精神緊張。精神緊張氣易上浮,而動作有力,生硬的蠻力便是僵。吳氏太極拳講不用力是不用蠻力,不能僵硬。鬆了以後不是沒有力,放鬆和有力不是一回事,兩者不矛盾。

  所謂鬆不可過,鬆過了就是懈,懈過了就是癱。就像車輪一樣,鬆過了輪子就曠了,而發生搖擺。必須從“圓”字中來,找圓的運動是有一定規律的,鬆是圓活而不亂擺。

  怎麼樣做到鬆?是要經過多年的磨練,不用蠻力,練的時候不圖快,按照吳氏太極拳的理論去做。松本身就是自然,功到自然成。所以拳經說“練拳如走路”,人從小習慣走路,就沒有不是很自然的走,所以初學要鬆,自然就能鬆。

  人懷著一顆善良的心來到世上,不知害怕恐懼,就像初生牛犢不畏虎一樣自然放鬆,遇到許許多多的事情以後,人們又逐漸形成了自我保護的潛意識,遇什麼事情都緊張起來,不自然,更不放鬆。習練吳氏太極拳感悟世間萬物皆為自然,充分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以及它的源泉,耕耘了便會有收穫,努力了就會有結果。學了吳氏太極拳處事方式就會有所改善,這就是吳氏太極拳的潛移默化作用。遇事沉著就是鬆,死打硬拼便是僵,不講方法亦是僵。真正有“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精神,正確面對,泰然處之。

  吳氏太極拳在放鬆中習練,還能有效防止或延緩面板老年斑的生成,增加面板、肌肉的彈性;改善肌肉中血液迴圈的作用,還有駐顏、養顏,防止過早脫髮,降低血壓等效果。

  吳氏太極拳的慢與快

  初學吳氏太極拳氣易上浮,精神緊張,還能拔氣,動作快了,氣更不沉,這對身體也是有影響的。儘管知道慢了好,不發勁好,但總是慢不下來,慢了就覺得沒意思,慢了又站立不穩。學騎自行車也一樣,慢了容易倒,達到慢騎的人是從快上過渡過來的。因此說習練吳氏太極拳初始階段能慢還是慢一點好。

  那麼,為什麼要慢呢?慢到什麼程度為好?我認為,慢是用功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目的,不慢則緊張而不能鬆,不慢則找不到細緻,也找不到運動規律,不慢則氣血不暢,達不到有氧運動的目的。比如才學寫字,老師和家長督促的是“慢點寫,慢點寫!”而這種督促用意在不可潦草,須瞭解用筆的方法,怎樣頓、怎樣提、怎麼轉折,習慣了,自然速度就提起來了,並不是越慢越好,假設說練拳越慢的功夫越深,善於寫字越寫越慢,那還怎麼運用呢?慢是將每招每式的眼法、身法、步法、手法的規律掌握住,再通過量化積累的方法達到熟練,進而將實用方法弄明白,需發力的動作做得當,逐漸達到“心與力合”“力與氣合”“氣與心合”的內三合標準。這時練拳的速度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掌握了。

  習練吳氏太極拳的慢與快,應是慢而輕靈不滯,快而沉著不浮。慢而不滯須轉換的恰當,快而沉著須轉換的圓滿。慢快相間的速度才是好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