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太極拳的按竅運身的理論

  吳式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太極拳的代表之一,以意運身是吳式太極拳的特點。太極拳教程中有很多是講按竅運身的理法,掌握了理論我們又應該如何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按竅運身強調的是細膩,細膩在技擊上有很大的表現,即技擊時勁力隱避,不易被對方擦覺和化解,對方的進擊。

  從健身方面方面講,練拳或推手時,堅持想點位還能起到細膩化瘀、想穴除疾的良好的防病治病的作用。

  吳式太極拳的練與用都強調輕靜柔化、緊湊舒伸。按竅***穴位***運身,是實現這一理想境界的橋樑。輕靜柔化是要求在體用中,中正安舒,伺機而動。

  不盲目動,也不能妄動,是在內部規律或者外部力的驅使下而動,是在周身所有的關節都放鬆的前提下,一點點的與對方合力而動,用意念掌控下的穴位去化解去打。

  在對方的力量到達我身上時,讓其有兩足攀登沙山之感覺,邁不開步,使不上勁;緊湊舒伸像是如水洇沙,節節貫穿,是用整體一致,鬆沉有序、細緻入微的心意運動來和對方的力點交融在一起,從微觀上做到順其序,合其力。

  使對方有腳落玉盤踩珍珠,無可奈何,無能為力之感。推手或技擊,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合理、合法。被打之人,雖然倒地,卻感到不是對方打的,是自己按上了軸承、踏上了翻版、掉進了漩渦、觸到了電門。

  讓對手感覺自己像是從空中掉下來一樣,人在空中,無力可發,沒有著力點,甚至連說話都不可能,一切全在我的掌握之中。這既是吳式太極拳推手的主要特點,同樣也是太極武德的體現。按竅運身這種觀念和習慣,一旦在體用中成為自然反應,那就全身處處是軸承,處處是陷阱,處處是翻版,處處是漩渦,處處是機關,處處是電門。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的理想境界。

  上如行雲隨風變,下如流水順勢走是吳氏太極拳推手的另一個特點,這點在生活中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如下幾點如:

  ***一***、上如行雲,隨風成形,飄杳上浮奇幻多姿,勢勢可見,處處難摸。

  ***二***、下如流水,隨境成形,先下後上鑽孔攀峰,動靜可用,勢勢難依。

  ***三***、虛雲實水天地間,煙幻迷離依託難,化打拿發如照鏡,神鬼掏心如喪泉。

  吳式太極拳在推手或技擊時,要求上如浮雲,不接手,搭手即變,或接手只是與其皮毛相接。叫“刺皮不刺骨。”“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五字訣》。”

  行雲勁,主要體現在提起精神凝神於皮毛,提高面板的靈敏度和區域性反射能力,粘得住聽得清,像是中醫摸脈,指肚輕摸脈門,就知對方有何疾病病。

  練行雲勁還要用特殊的方法把自己的手指、手腕、肘、肩、頸椎、胸椎、腰椎、胯、膝、踝、腳趾等各處關節都練得非常鬆靈自然,遇到任何情況都沒有滯點,像車輪一樣,對方作用我身上的力有多大。

  我的輪旋轉速度就有多快,對方旋倒的速度也就多快。這樣才能做到上面如行雲一樣,隨風成形,對方觸之即空,沒有著力點,找不到依託。發力就會一落千丈,對手無論如何也不能得心應手,反而會進退失勢。

  流水勁,是用意使自己化身如水,能順勢而變,無孔不入,不頂不抗,親密融合。對手稍稍進身,我就像水一樣,讓對手好似全身泡在水中,或漂浮或淹沒,對手就會腳下失根,任我擺佈。水能利萬物,但也能造成災難。俗話說水火無情。

  練功要心如止水,平平靜靜,或如潺潺流水,入曲通幽。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自己練拳或與同好推手打輪,都要進入這種意境,常此練習,會有意想不到的極佳的治病健身效果。

  同時還能練出神清氣爽、鬆靜自然、輕靜柔化、輕靈無滯、上下協調、內外如一的功夫。如遇到對手較技,則內氣自然盪漾,“泉清河靜”,就會變成“翻江播海”。對手敢於進擊,就如同捲入大海,或落入漩渦。

  按竅運身的方法

  一、用意念的特點

  所謂“意”,就是思想,由心發出,“心之官則思”,心就是大腦,它支配行動。前人所謂“全憑心意用功夫”,就是根據太極拳經、拳論和歌訣的要求提出來的,“勢勢存心揆用意”,“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強調了“意”的重要性。

  正因為太極拳的“形動”——舉手投足,肢體的動作及其變化,完全是“先在心,後在身意氣君來骨肉臣”。

  二、用意念“火候”問題

  如起勢的第三動兩腕上掤,和第四動兩掌下采,兩腕上掤的動作是手指回觸手心***即十宣穴回觸內勞宮***,兩腕向上抬起。

  當體重尚未完全轉換到左腳時,兩腕就向上抬起,這就犯了雙重之病。因為“時間”不對,“火候”不夠。太極拳是隨遇平衡,腳下只能有一個重心點,第二動兩腳落平後,只是一個過渡。

  吳式太極拳的練習技法

  五字訣

  靜: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雜念。但是人的思維是複雜的,要使中樞神經系統高度集中,處於單一的興奮狀態,實在不易。那麼,怎樣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動作儘量做得正確。換句話說,就是動中求靜,適樣比較容易見效。久而久之,即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境界。

  輕:太極拳中的“輕”,不能因單純不用力來解釋。輕是相對於重而言的。太極經中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輕就是不能用“暴發力”,其次是避免雙重。輕也可作“柔”的解釋,“極柔軟然後極堅剛”適就是說明輕的靈活性,輕也不是鬆懈,鬆懈和暴發力均為太極拳大忌。輕是有力不用,所以說“似鬆非鬆將展未展”為太極勁。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於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才能構成“太極勁”,懂得這個勁,則是練太極拳高階階段,只有在長期鍛鍊中,默識揣摩,才能從心所欲。

  慢:練太極拳要慢,但不是停頓。慢是相對快而言,慢的原則是要求“貫串”,不能有斷績。太極經中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所以練太極拳時、要求動作前後要街接,所謂“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使全套動作連綿不斷,節節貫串,動作之間不能有意拖延。一般來說,一套拳大約應控制在25-;50分鐘之間為適宜。鍛鍊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時間,基本相同,這就是功夫深的具體表現。

  切:即是認真的意思。練太極拳需要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車,無論哪個招式,都要做到準確。虛實要分清楚,動作避免欠缺,立身須中正安舒,“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切的另一個意義是研究,練拳時不研究,練後要回憶,哪個拳式練錯了,今後再練時要更正。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工夫則進步快矣。

  恆:就是“定時”、“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恆,無論是嚴寒或酷暑都不能間斷;其次是定量,根據各人體質和時間,制訂相應的時間和運動量。時間輿運動和量均需逐步加強,才能逐漸提高水平。

  靜、輕、慢、切、恆五個方是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在練太極拳時,只能並存,不能偏廢。

  生理要求

  練太極舉生理上的要求和和心理上的要求,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心理上的要求屬於精神方面:生理上的要求則要落實到身體各部位。

  ***一***虛領頂勁,***頂頭懸***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練太極拳時要求頭部正直,下頜稍向內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則僵硬,頸部要靈活,但不能晃動。這三項要領構成“虛領頂勁”。無論身如何轉動,這個姿勢不能變動。

  ***二***涵胸拔背:涵是向內收斂之意。練習太極拳時尤忌挺胸,挺胸易於導致軀幹僵直,影響氣的上升,壓胸易使閉氣,此二者皆不合太極拳的練氣方法。涵胸是胸微微沉下,肺則向下開張,肺活量自然加大,氣則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頭將背微微提起,有了虛領頂勁,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則中樞神經***,所以,涵胸與拔背是相連的。作好虛領勁和涵胸拔背。則滿身輕利矣。

  ***三***沉肩墜肘:沉肩垂肘與涵胸拔背都是互相關聯的。肩不沉,則胸廓以上皆受束縛。墜肘也是重要的,肘不墜肘則動作遲滯,力不能長,兩脅失去保護。

  ***四***鬆腰垂臀:練太極拳腰部是重要的,故有“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鬆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輕鬆,使身體動作運轉輕靈。因為太極拳的運動變化皆繫於腰。腰鬆關係著身體的下部著力,不致有頭重腳輕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會造成鬆腰的障礙。

  ***五***裹襠含腚:裹是包起之意,裹襠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向襄麵包裹,臀部不翹,肛門自然向上提,稱為含腚。

  ***六***尾閭中正:是頂頭懸的延續動作,只要頂頭懸做好了,脊柱自然會正直。做到了虛領頂勁與尾閤中正,就能使全身處一種興奮狀態。

  ***七***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就是使橫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這種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飽滿,精神振奮,有利於動作順遂。

  行氣法

  練太極拳要求練心、練氣、練身、三結合。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講“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這裡所說的心,不是血肉之心而是指大腦皮層的思維活動,近似於通常講的“以意領氣之意”,但心和意還有區別,拳諺講的“心動意動”說明心和意之間是主從關係,心為主導,意隨心動,致於以心行氣的“氣”也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有形的呼吸氣體,一種是無形的元氣。適二種氣也有關聯,練拳時首先要呼吸平穩。要保持常時呼吸的次數和呼吸的深度,久之自然成為深呼吸,是練太極拳的自然發展,而不是故意造成的。元氣是人身的元陽之氣,也就是“以心行氧”之氣。元氣充足。則人的精神飽滿,聲音洪亮,體格強健,年老不衰;元氣消耗過多,則人精神不振,聲音喑啞,體格衰弱;元氣耗盡,人即危矣。中醫所謂調和氣血,這個氣就指的是元氣,元氣衰了,用藥滋補就難以奏效。太極拳的特點是由動中生靜,靜中養心,以意行氣,而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

  練氣的要求,首先是使呼吸平穩,由平穩而達到深呼吸,不可故意改變平穩的呼吸方式,用靜、輕、慢、切、恆的方法練習太極拳的功架,久而久之,動作自然配合呼吸。十三勢行功心解上講的“能呼吸然後能靈活”,能呼吸自然能養元氣,元氣自然沉到丹田,達到增強元氣的目的,自然能運到周身,也就是“氣遍周身不少滯”的

  目的達到。以上各節都有關聯,要深加體會,自然貫通,達到延年益壽,非作枝梗之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