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起源

  陳式太極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代陳王廷所創,陳式太極拳將陰陽、動靜、正反、有無、形神等對立統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學、倫理、醫學、武學、藝術等精神資源融入武術之中,集技擊、強體、健身、益智和修性為一體,是符合人體運動規律的優秀拳種,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一、陳式太極拳源始

  要弄清太極拳的來龍去脈,須弄清陳家溝的歷史演變。陳家溝的歷史要上溯到中國元朝末年。元朝的統治者為了維護其腐朽統治,實行殘酷的**壓迫和經濟剝削,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就引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安徽鳳陽人朱元璋率眾投奔紅巾軍,攻佔集慶,並於1367年派兵北伐,強渡黃河,統一了中國,但鎮守在河南懷慶府的元將鐵木耳卻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隊。

  雙方在黃河北岸懷慶府屬地交鋒,一連打了多日,難分勝負。朱元璋心中十分惱火,便把火氣遷怒於懷慶百姓身上。他稱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槓在懷慶府溫縣境內耿莊附近一座橋上遇劫,幾個逃回的明兵向上稟報,說是被懷慶府百姓打劫。朱元璋聞訊大怒,又記起他在懷慶境內受到元將鐵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帳,認為懷慶府內沒有良民,遂密令明將常遇春率兵血洗懷慶府,在懷慶府所轄的沁陽、溫縣、孟縣、武陟縣等地先後三次實行殘酷的血腥**,致使方圓數百里人煙幾絕,萬頃良田荒蕪。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縣向懷慶府屬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陳卜,祖籍本在山西澤州郡東土河村,時因家鄉連年遭災,逃荒到了洪洞,與妻兒一起被裹入移民隊伍帶入懷慶府境內,在溫縣城東北10公里處落了腳,後來人們便將此村取名陳卜莊。由於陳卜莊地勢低窪,常受澇災,明洪武七年,陳卜閤家遷往常陽村。此村位於陳卜莊東南清風嶺上,南臨黃河,北負一嶺,旱澇保收。因其西有柿溝,東有趙溝,北有正北溝,三面環溝,隨著陳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陽村遂易名為陳家溝,直至建國後陳家溝所用的婚喪嫁娶用具上還常有”古常陽”的字樣。陳家溝距今溫縣縣城正東約5公里,村中陳姓居多,居民現達2600餘人。

  二、陳式太極拳的起源

  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鄉民習拳練武。

  陳卜及其後代六世同堂,計有二世陳剛、三世陳琳、四世陳景元、五世陳堂、六世陳宗儒***獨子思貴***等人。到七世開始分家立業。其中一支為七世陳思貴、八世陳撫民、九世陳王庭和陳王前兄弟。

  陳王廷***約1600-1680***又名陳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癢生,文武雙全,曾隻身闖玉帶山,勸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為清廷在山東平定盜匪立過戰功,在河南、山東負有盛名卻不被清廷重用。陳王庭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餘,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採眾家精華,結合易學上有關的陰陽五行之理,並參考傳統中醫學中有關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雙人推手及刀、槍、棍、劍、鐗、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在刺槍術和八杆四杆術對練套路中還運用太極拳術的纏絲勁,開闢了長兵器陰陽變換、剛柔相濟的先河。至於太極雙人推手的開拓性創造,則早已成為了閃耀中華武術史的綜合性的技擊實踐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既不會傷人,又可以在實踐中檢驗武功。

  從現存的陳王庭的《長短句》中,我們約略可以瞭解到陳王庭當時的一些情形:

  “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閒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於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誰是神仙?我是神仙!”

  依照村語傳言,陳王庭創太極拳,還與一個叫蔣發的武林高手是分不開的。王庭公早年闖玉帶山李際遇山寨時,曾結識李際遇部下一名戰將蔣發,此人武藝也相當了得,傳說腳快如飛,可百步追兔。李際遇被清政府**後,蔣發落難投奔了陳王庭,以陳王庭為友為師,自己甘願為僕為徒,關係甚密,使陳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對手,所造太極拳可以在實踐中得以檢驗,並不斷地進行修正完善。

  另外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抗倭名將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年號孟諸,系山東省蓬萊人。這位民族英雄的一部著作與太極拳的產生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部書就是《紀效新書》。據史**載,戚繼光為抗倭編制新軍,並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制而成的三十二勢,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似有神意。陳王庭在創造太極拳時,就直接從戚繼光這部書裡《三十二勢拳經捷要》中吸取精妙,採納了二十九勢,即懶扎衣、金雞獨立、採馬拳、七星拳、雀地龍、懸腳虛、伏虎勢、獸頭勢、朝天蹬、朝陽手、指襠勢、跨虎勢、當頭炮等。根據這一點,有專家就推證太極拳的產生不會早於《紀效新書》的成書年代。

  太極拳自陳王廷創立之後,就在陳家溝陳氏家族中世代傳承,綿延數百年而不絕。隨著陳氏家族的人丁興旺,家族中也湧現出了申如、恂如、敬伯、繼夏、秉奇、秉壬、秉旺、公兆等很多位高手,用現在已知最早記載太極拳歷史文獻《太極拳小序》中李亦畲的話來說就是:‘神而明者,代不數人’。在此之後數百年間,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太極拳已經成為我國傳統的優秀拳種之一,並衍生髮展出了楊、吳、武、孫、和五大流派。以下簡列數位陳式太極拳宗師。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字雲亭,著《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他打破門規侷限,將陳家累代家傳之祕———陳式太極拳傳於河北永年縣的楊福魁***露禪***,至此太極拳史上開始了第一次大發展大普及時期。當今太極拳能有如此大範圍的傳播與陳長興當年破除家傳絕藝不傳外姓的習俗有著直接關係,其功永不可沒。

  陳氏第十四世陳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業其父,太極拳功爐火純青。他除完整保留並傳下了祖傳拳架外***後人稱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創新。當時精於太極拳者多出其門,著名的有陳仲甡、陳季甡、陳清萍等,陳長興子陳耕耘亦曾師之。

  陳氏第十五世陳清萍***1795-1868***,居於溫縣陳家2.5公里處趙堡鎮,他在祖傳太極拳***小架***套路基礎上又進行了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不斷提高拳藝技巧的練習套路。當地人稱其所傳太極拳為趙堡街架。

  陳氏第十六世陳鑫***1849-1929***,字品三,幼承父命,文武兼習。他晚年時深感陳式太極拳雖經歷代口傳親授,然文字著作較少,不利廣泛傳播。為闡發祖傳太極拳學說,遂閉門著述,費時十二年,完成《陳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陳式太極拳易象數》六卷,全面整理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其著以易理說拳理,參以陰陽、經絡學說,確立纏絲勁為核心,較為全面地闡述了陳式太極拳的理論體系,為陳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樹立起了一座引人矚目的豐碑。他的作品還有《陳氏家乘》、《三三六拳譜》等。

  陳氏第十七世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陳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和傳播陳式太極拳做出了傑出貢獻。在北京授拳期間***1929-1957***,陳發科以其高尚的武德、非凡的功力以及實戰技擊的精妙而著稱於世,所以深受到世人的廣泛敬仰,在武林中威信頗高。陳發科教授徒弟很多,有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以及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等。

  陳氏第十八世陳照丕***1893-1972***,字績甫。1928年秋,應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鄉李敬莊***字慶林***在《北平晚報》***1928年10月***刊發文章宣揚其拳藝。並設立擂臺7天,未有匹者,獲全勝。後應南京市市長之邀在南京授拳,拳蹤廣佈。著有《陳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式太極拳圖解》、《陳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旺、陳正雷功夫超群,被海內外讚譽為陳式太極拳”四大金剛”。照丕先生恩澤後人、誨人不倦、武德高尚,是陳氏太極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陳家溝現在傳習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種推手法、太極單刀、雙刀、單劍、雙劍、雙鐗、梨花槍、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