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七十四式老架一路拳譜

  陳式太極拳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瑰寶。習練陳式太極拳可以平和陰陽,疏通經絡,調節神經。全面提高人體的各項生理機能。從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01太極起勢 02、金鋼搗碓 03、懶扎衣 04、六封四閉 05、單鞭 06、金鋼搗碓 07、白鶴亮翅

  08、斜形 09、摟膝 10、拗步 11、斜形 12、摟膝 13、拗步 14、掩手肱拳

  15、金鋼搗碓 16、撇身捶 17、青龍出水 18、雙推手 19、肘底看拳 20、倒卷肱

  21、白鶴亮翅 22、斜形 23、閃通背 24、掩手肱拳 25、六封四閉 26、單鞭

  27、雲手 28、高探馬 29、右擦腳 30、左擦腳 31、左蹬一根 32、前趟拗步

  33、擊地捶 34、踢二起 35、護心拳 36、旋風腳 37、右蹬一根 38、掩手肱拳

  39、小擒打 40、抱頭推出 41、六封四閉 42、單鞭 43、前招 44、後招 45、野馬分鬃

  46、六封四閉 47、單鞭 48、玉女穿梭 49、懶扎衣 50、六封四閉 51、單鞭 52、雲手

  53、擺腳跌岔 54、金雞獨立 55、倒卷肱 56、白鶴亮翅 57、斜 行 58、閃通背 59、掩手肱拳

  60、六封四閉 61、單鞭 62、雲手 63、高探馬 64、十字腳 65、指襠捶 66、猿猴探果

  67、單鞭 68、雀地龍 69、上步七星 70、退步跨肱 71、轉身雙擺蓮 72、當頭炮 73、金鋼搗碓

  74、收勢

  陳式太極拳的拳經總歌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採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巧取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壓根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陳式太極拳的傳承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世傳之太極拳,取法太極陰陽開合之理,運剛柔化發之勁,為中國武術之上乘者。其根源可遠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陳氏先祖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河南溫縣常陽村。後因陳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將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

  陳氏族人於世居山西洪洞縣之時期便素習長拳,遷居溫縣後,由始祖陳卜以陰陽開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孫。歷代相傳,至九世祖陳王廷,參以戚繼光拳經,編造拳套;以其獨特纏繞運轉之纏絲勁,並配合中醫經絡學和道家導引、吐納之術,形成意識、呼吸及動作相互結合之內功拳法。

  陳氏拳藝,世代家傳,不授外姓,從十四祖陳長興,方開先例,外傳於永年楊露禪,並由楊氏引至京城,變化拳式成楊家太極拳而廣為流傳。爾後亦衍生出數家不同之派別。直至十七世祖陳發科,於民國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陳氏太極拳始為外間所認識。

  陳氏太極拳,自始祖陳卜迄今已六百多年,歷代相傳,其間亦有所改進 。 至第十四世祖陳長興時 , 陳氏拳藝 ,已由博而約而定型。

  第十四世祖陳長興所傳者為老架,有頭套十三勢及二套炮捶。另第十四世祖陳有本所傳之新架,則是刪去頭套中之震腳發勁,變化難練之架式而成。第十五世祖陳清萍所傳者為新架之小架,簡稱小架,又稱趙堡架,此套拳路是從新架變化出來,且更為緊湊。

  此趟頭套十三勢之三種架式,拳套著勢之結構和運用纏絲勁的法則,完全相同,僅在手法上有所不同。老架著勢寬大,有發勁震腳和跳躍等較難之動作;新架略去較難演練之動作,架式則與老架同樣寬大;小架架式則較為緊湊,發放抖勁之手法亦較多。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陳式太極拳的套路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