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介紹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書是洪公均生半生心血的結晶。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繼承好洪式太極拳,首先應該正確認識《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書的價值。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是洪式太極拳的規範和標準,是洪式太極拳的教材。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習練者卻視而不見、走馬觀花。或看不懂、不願 看,實在是身處寶山,空手而歸。該書起稿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五易其稿定稿於一九八八年。通覽洪公著作,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洪公嚴謹、縝密的著書態度和 實用、科學的治學精神。同時也可體會到洪公博愛無私的人格魅力。書中講到:“拳法各式動作,雖較原來略有改變,然而對陳鑫先生提出的陳式太極拳基本規律 ——纏法則嚴格遵守,且更加縝密細緻。我一向認為,陳式太極拳乃中華武林瑰寶……,它應屬於祖國人民。遂以三十年之心血寫成此書。竊不敢私密,願公諸於 世。若有裨益於中華武術事業發展,則庶不負於師教矣。”“不料我師競於一九五七年逝世。使我至今愧負我師期望,永為不成材的老學生……誓願將我師所授,反 饋於陳氏後人,並公佈之國內外愛好陳式拳者,永久記念我師。”限於篇幅僅舉幾例。下面就談談我學習這部著作的方法。

  二:學習《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時要做到四結合。

  一教材和老師所教相結合:太極拳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口授身傳。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在傳播的過程中同一個拳架會有所差異。這個差異,當然不 包括後人全面繼承後對原拳架的科學發展。所以學生要學會用教材和自己老師所教進行比較,以教材為主做到規範學習,忠實繼承。這個結合並不是質疑老師或者不 尊重老師,而是學會在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時做到不盲從、不盲目。洪公在《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三字經》中就講到:欲學拳。先明理……由感性,而理性,多思 考……用教材對照老師所教,用教材檢驗自己所學。

  二文字和書中拳照相結合:教材中一、二路拳每式每動均按照先眼法、身法再步法、手法的順序仔細講解。且每式方向、角度、四肢與軀幹的開合 大小均詳細講明。在仔細閱讀拳架講解文字時要和書中所繪拳照仔細結合對照研究。我因所學專業的原因美術專業,在購得《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後就對書中 拳照認真觀摩,後又和洪公拳照照片仔細對比研究。書中拳照是對洪公拳韻的另一種藝術再現。書中所繪拳照很好的再現了洪公拳韻。不僅結構準確而且形神兼 備,就連衣服隨身體而產生的衣褶都表現的準確生動。這在民國和建國後出版的各類武術書籍中是少有的。近幾年洪公拳照散見於網路,劉秀文老師在部落格上更是無 私的公開了洪公大量的珍貴拳照。並且就習練要點和容易出現的問題做了講解。所以我們後學更應該對照洪公拳照結合文字講解認真研究,細心體會拳式動作中眼、 身、步、手的規範。以來規範自己的拳架。

 

  三書中內容前後結合:《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共分十二部分和附錄。主要篇幅講解一、二路拳法。前後結合就是把一、二路拳法講解和其他部分 結合起來學習。例如:一路第一式金剛搗碓在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路詳釋中講到“身七轉步七變”。而在其後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訣1:搗碓講到 “馬、弓、盤、虛步十變”。前面的“七變”和後面的“十變”應該怎樣理解?當我們看到第四部分: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式名考釋、動作、著法要領說明時“步十 變”是指的“步法從自然步變小正馬步、右小盤步、左前虛步、左撲步、左側馬步、左大盤步、右前虛步、左獨立步、成小正馬步”正好十個步法轉換。例如:二: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路詳釋:三六封四閉第三動手法是左捋法。在此部分並沒講左捋法勁路的變換。而在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多次講到了捋法的勁路變化,甚 至連前後手,每個手指的作用和勁路都一一闡明。例如五十八左金雞獨立第二動:右手和左手分別走上下一個正圈和一個反圈。但右手和左手順逆纏絲變化的時 間和方位似乎不是很明確。當看到第一部分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概論“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規律纏法”一文時,洪公又把該式手法詳細講明:手部上下反旋的式子最 少,只有金雞獨立是兩手同時走反旋一上一下,從心口前變逆纏分開的。上手先走順纏經過心口上轉,即變為逆纏,經口、鼻前轉到頭頂百會穴,如託物狀向上託 起。下手……方向。讀到此處,不禁令人如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樣例子還有很多,僅以此為例。在學習該書時,做到前後結合方能收 獲更多。

  四教材和洪公視訊結合:現在網路上公開的洪公一、二路視訊分別有兩套。一套是稍早期的黑白視訊,一套是八五年的視訊。這兩套一、二路拳法 視訊,對研究洪式太極拳來說彌足珍貴。書是靜態的略顯抽象,視訊是動態的更為直觀。兩者結合正是相得益彰。在此真的要感謝錄製、保留和公開這些資料的人 們。自己雖無緣得見洪公,可今天能夠看到洪公著作,欣賞到洪公的影像資料,也是有幸三生啊!所以我在學習過程中將《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和洪公視訊結合學 習,收穫頗大。

  記得剛剛購得《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時,自己也是隨手一翻,擱置一旁。並沒有認真的學習。究其原因一是看不懂更主要的是思想作怪,對教材重視 不夠。後來慢慢的將教材與自己所學比較分析,才恍然大悟。後又跟隨劉秀文老師學拳,記得第一次和劉老師通電話。劉老師在電話中囑咐道“來時帶上書,我是按 照書上教的”。從此後我才真正的認識到洪公著作的重要性。洪公在書中探本窮源,將太極拳深奧的拳理融入生活,科學分析,傳太極拳不傳之祕。正是“探賾索 隱、金針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