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胯沉腰練炮捶

  炮捶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武術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國北方流傳甚廣、門派眾多。炮捶用拳的方法獨特,大部分技擊動作以拳為主,出拳迅猛,勢如發炮,故名為炮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心靜用意身正體鬆

  思想安靜集中,始終用意引導動作。保持身軀正直,頭頂百會穴至襠中會陰穴上下對拉成一條垂直線。用意引導放鬆全身內外器官、肌肉、關節。即使負擔體重的膝關節也要緊中有舒鬆的感覺。有人說太極拳是意識體操、放鬆功,有一定道理。

  2.開合虛實呼吸自然

  一開一合,一虛一實;開中有合,閤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開之再開,合之再合;以虛破實,以實破虛。足盡拳術之妙。一吸一呼,要與拳勢動作自然協調,吸氣時小腹內收,膈肌上升,內氣聚於胃部,胸廓開張;呼氣時小腹外凸,膈肌下降,內氣下沉于丹田,胃部胸廓平復。游泳、舉重運動也要注意呼吸與動作自然協調,也都採用腹式逆呼吸運動。

  3.輕靈沉著中氣貫足

  能鬆則輕,能輕則靈,由鬆入柔,積柔成剛,剛柔摩蕩,即為輕靈沉著兼而有之。中氣亦稱元氣、內氣,中氣貫足,方能柔中寓剛,剛中有柔。

  4.纏繞運動舒暢經絡

  經絡發源於臟腑,布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產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纏絲勁的練法是暢通經絡之最有效方法。內氣隨呼氣而發自丹田,兩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轉,佈於周身,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而達於四梢***手足尖端***,內氣隨吸氣而復歸于丹田。古典太極拳論早已發其幽微。

  5.眼神領先耳聽身後

  百拳之法,眼為先鋒。意念一動,眼神先去,平視而領先於身手預定欲去之方向,目光宜有專注,而眼神須關顧上下左右。手***足***運轉時,目光要隨主要作用之手***足***而前視,定勢時目光應向前手中指尖前展視。有助於內勁貫足,和猝然發勁時之動短、意遠、勁長。演拳推手,須目光靈動,奕奕有神。耳宜靜聽身後,微有風響,即能察覺,以補目力所不及。視覺聽覺之訓練,推手或散打時均起重要作用,對老年人保持“耳目聰明”亦有關。

  6.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以腰為軸,上部動而下部隨之,下部動而上部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步到、身到、手到,是謂“上下相隨”。至於“內外相合”,初練時先注意外形合乎要求,成熟後再以外導內,逐漸轉為由內及外, “內動導外形,外形合內動”“內不動,外不發”。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後外動,逐漸做到一動內外俱動、“形神合一”。

  7.著著貫串勢勢相承

  每一拳勢一般都包括有多種著法,造拳者就其中主要著法,像其形,會其意,以定勢名。如“懶扎衣”***明代人長服束腰,當交手時,左手撩衣塞於身後腰帶,右拳橫舉右側,左足尖向左前成丁字步,眼視左前,藝高膽大,藐視對手,隨意撩衣,以便動步出腿,故定勢名為“懶扎衣”***,“懶扎衣出門架子”,在拳套中作為第一式。

  每一式既有多種著法,也各有其技擊作用,並又連環套似的編成套路,因此要著與著之間貫串起來,不使有斷續、生硬之處。兩人交手,各立一勢,俟機而進,如不可誘,或不利於己,即可移步換形,另立一勢,但變換動作,仍需按照著法***技擊作用***承接,這是古代武術家編拳的原則之一。

  練太極拳明白著與勢之區別與作用後,其行氣運勁便有著落。每一拳勢,各有其起、承、轉、合。發勢為起,接榫為承,變換為轉,成勢為合。合者,合其全體之神,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後,自然相合。勢與勢之間,似停非停之際,內勁漸漸貫足,精神團聚,下勢之機勢自生。練習日久,逐漸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一氣貫串”“一氣呵成”。

  8.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虛領頂勁是頭頂百會穴***在兩頭角中間***輕輕向上頂起,似有繩索上懸,提起精神,便於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機能的活動,高度發揮人體平衡的控制作用。氣沉丹田是當鼻或鼻、口同時呼氣時,聚於胃部之內氣下行至片田***臍下小腹***;吸氣時丹田之內氣上行聚於胃部。也叫做“提頂”“吊襠”,是太極拳鍛鍊中通任、督,練帶、衝***任脈、督脈、帶脈、衝脈***的內壯方法,為保健、強身、延年之法,也是提高抗擊能力和增強爆發力的基本方法。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對拉,使身體正直,是老年人預防駝背、弓腰的運動方法。氣沉丹田,使重心下降,腿勁穩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發力。

  9.含***涵***胸拔背尾閭正中

  含***涵***是包涵的意思。含胸是胸部平正、鬆圓,包涵著內臟不使受壓迫,拔背是背部肌肉鬆沉,兩肩中間骨節***大椎***有鼓起上提之意,這部分面板有繃緊的感覺。胸部隨身手順勢轉圈,胸肌做上下左右的旋轉活動,含胸就在技擊上起重要作甩。凡是運用化勁***即走勁***的手法和身法,都離不開含胸的輔助,:含胸就是胸部的蓄勢。拔背的技擊作用是加強卷勁和放勁的爆發:力量,“氣貼背”“力由脊發”都是拔背的作用。含胸和拔背是蓄髮相變的關係。

  經絡學說的督脈,下起骶骨尾部中央尾骨末端的長強穴,沿督脈上行至頸部背面的大椎穴,而腧穴也都在背部,腧穴是人身氣血的總會,臟腑經氣都由腧穴而相互貫通。太極拳重視脊背的鍛鍊,“牽動往來氣貼背”可以起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開通閉塞的作用,對機體消化機能、吸收機能和新陳代謝等都有良好作用。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為上下***百會穴與會陰穴***對拉拔長,含胸拔背與尾閭正中為督脈的大椎穴與長強穴的上下對拉拔長.是太極拳“立身須中正安舒” “上下一線,中正不偏”的必要條件。所謂“尾閭正中”的練法訣竅,就是尾閭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脊骨根並且要向前對準臉部中線至臍的一條垂直線,凡動作向何處轉動,脊骨根便須直對何處,等於對動向起著舵的作用。

  這樣,在轉動時也就能夠處處保持“尾間正中”,身法也就始終能“中正不偏”。“尾閭正中”在推手時能加強合力作用,從而也加強爆發力的作用。尾閭在生理上自然正中的,故在古拳譜上稱作“尾閭正中神貫頂”,有些書上改作“尾間中正”是不符原意的。

  10.沉肩垂肘塌腰落胯沉肩墜肘

  沉肩垂肘塌腰落胯沉肩墜肘是太極拳的重要法則之一。在鬆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在沉肩下要求墜肘。沉肩墜肘能幫助“含胸拔背”的形成,如果聳肩抬肘,會破壞“含胸拔背”的姿勢,也就不利於“氣沉丹田”,因為只有“含胸拔背”,肌肉、肋骨的鬆沉,外向前合,才能做好“氣沉丹田”。沉肩墜肘時,要注意腋下留有餘地,可容一個立拳,要“肘不貼肋”,使手臂有迴旋餘地,又要“肘不離肋”,使肘部勿距肋過遠,失去自然保護肋部的作用。

  每式定勢時,肩與胯要垂直,兩肩鬆沉並微向前合,有“含胸拔背”之意,兩肩骨節似有一線貫通,互相呼應。這樣,舒展中有團聚之意,加強了身軀和手臂的棚勁 ***似鬆非鬆,剛柔內含的富於彈性和韌性的擁勁*** 作用。

  動作過程中不論前進後退、左旋右轉,肩與胯要上下相隨,保持上下對準的垂直線。

  腰,始終要鬆沉直豎,結實而又靈活,胯宜鬆開靈活,青少年練拳應胯與膝平齊,以加強樁步的穩固性。兩胯根鬆開撐圓似半月形,膝關節始終曲而不直,在圓襠屈膝下,隨勢旋轉起落,虛實互換,鬆緊交替。成勢時須塌腰落胯,以助內勁貫足於手足尖端。

  推手時腰襠的變換,為力點、角度、方向的潛移默化,“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關鍵。“下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根基在兩足之穩固靈活,而蓄髮相變,虛實互換之關鍵在腰襠。古典拳論指出: “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11.源動腰脊勁貫四梢

  腰是上下體轉動的關鍵,凡動作變化、重心調整、勁力推動到肢體各部位,腰都起著主要作用。人體206塊骨頭,都靠關節的連線來負擔重量和進行活動,在肌肉、韌帶的牽動下,腰脊一動而全身關節隨之節節貫串地運動。

  古典拳論說:“命意源頭在腰隙。”腰隙指的是兩腎,俗稱“腰眼”。古人認為腎是體內氣體的源頭,因此說: “氣由腎發。”腎壯則精足、氣充、神清、目明,所以古典拳論強調“刻刻留心在腰間”。腰問又為“丹田”“命門”所在,帶脈、衝脈又為“丹田勁”運轉時的勁力。在意識引導下,腰脊一轉,丹田氣纏繞運轉而達於手足尖端。輕輕運動,用意不用力,日久自然由鬆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觸之則旋轉自如,發之如雷震電閃。

  任何拳種都很注重腰力的運用,腰力運用得當,可以加強發力的強度和速度,並使全身力量於一剎那間集中於一點。太極拳家曾說:“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摔跤法的訣竅,也強調“擰腰變臉”。

  太極拳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源動腰脊,勁貫四梢的練法,對人體的神經、經絡、肌肉、骨骼、迴圈、淋巴、呼吸、泌尿等系統,同時並練,是內外統一性、整體性的體育運動方法,採用放鬆、柔緩的訓練原則來作為治療各種慢性病,幾十年來的群眾實踐,證明它是行之有效、趣味濃厚的運動方法。

  12.弧形螺旋身弓勁箭

  動作弧形螺旋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陳式太極拳稱做纏絲勁。用纏絲勁練法行氣運勁,功深者周身處處在弧形螺旋地往復轉圈,觸之則即化即打,周身如弓之引滿,觸之則發勁似放箭。陳鑫說:“精煉已極,極小亦圈。”“陡然一轉人不曉。”實際上都是動作弧形螺旋、“身似弓身勁是箭”的作用。武禹襄氏得陳氏老架、小架之傳,在總結太極拳行氣運勁的技法時有句話,“往復須有折迭”, “折迭”就是纏絲勁轉圈時“陡然一轉”的技法。在摔跤中有“伸手見跤”的高階技術。

  13.暢通經絡兼練帶衝

  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呼吸行氣,通任、督,練帶、衝,有助於內壯。但應先從姿勢簡單的靜坐功或站樁功人手,只要順其自然,容易產生內體感覺,逐漸體會內氣的流轉貫注、“腹內鬆靜氣騰然”的感覺。拳勢動作複雜,結合腹式逆呼吸還比較容易。若過早結合通任、督,練帶、衝,特別在沒有良師益友的指導下,自行摸索,極易練出偏差,欲益反損。因此,學此拳者,如欲結合通任、督,練帶、衝,應先練習靜坐功或站樁功。

  14.積柔成剛剛柔相濟

  太極拳是由鬆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的拳。凡是偏柔、偏剛的,都不能稱做太極拳,因為太極的含意就是陰陽互變、剛柔摩蕩的。用意指導動作,輕輕運動,使全身該放鬆處都能放鬆。然後由鬆入柔,以意貫勁,視何手何足為主,內勁即纏繞流轉貫注於主動之手足。貫勁仍須用意作想像,不可用力,不可練氣使勁,用力和練氣使勁,都失之於硬。成勢時微微貫勁於手足尖端,目的在於積累沉著鬆靜的內勁,逐漸達到積柔成剛、剛柔相濟階段。

  15.先慢後快快慢相間

  太極拳舉動輕緩的練法,是療病保健的有效方法,動作輕緩有利於調整呼吸,使呼吸逐漸做到“悠、長、細、緩、勻”,也有利於自我檢查放鬆程度、動作的正確性和內外的協調情況。同時也是增強體質、提高武術技巧中快與重的特殊訓練方法。輕是保證全身內外充分放鬆的必要措施,“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每打一勢,輕輕執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執行”。

  不輕就不能鬆,不鬆就不靈活,不靈活就動作不快,所以輕是求鬆,鬆是求快。慢是為了“運勁須無微不到”。初練拳一開頭就用快速用力練法,必然處處滑過,做不到處處都能恰到好處,輕鬆而又緩慢的練法,能逐步提高耐力,能逐漸產生一種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等到輕緩有一定基礎,再逐漸練快,快後復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如此反覆鍛鍊,始能快慢輕重,隨心所欲。

  16.竄蹦跳躍騰挪閃展

  竄蹦跳躍為武術中不可缺少的攻防技術。平縱為跳遠,上躍為跳高。炮捶中躍步拗鸞肘、餓虎跳澗、玉女穿梭都是平縱法,意念一動,向前平縱,愈遠愈好。未縱之前,一足盡力蹬地,另足前縱,一足後隨緊跟,其進如風,手法、步法、身法、轉法,愈快愈好。翻花舞袖為上躍360。

  大轉身法,護心拳為上躍1800轉身法,上躍愈高愈好,如鷹捉兔,如虎撲羊,氣勢勇猛。足蹬愈重,則身起愈高。可以柔勢練,似貓之足縱躍,起落無聲;可以剛勢練,落地作金石聲。用掌則指如鋼錐之堅利,用虎爪則指如鋼鉤之銳利,用拳則似鋼錘之衝擊。

  騰挪與閃展,是太極拳技術上的“心法”,是以弱勝強的技巧。“閃展空費拔山刀,騰挪乘虛任意入”兩句話,是說明以小力勝大力,避實擊虛的技術。

  “騰挪”是有動之意而未動,即預動之勢。氣勢騰挪,實此以虛彼,虛此以實彼,精神團聚,一氣貫串,有預動之勢,無散漫之意,虛足與胸有相吸相系之意,不使偏浮,是謂虛中有實。實足並不站煞,精神貫於實股,支援全身,有上提之意,是謂實中有虛。兩手前膊,內中也要有騰挪之勢,始有圓活之趣。鎖骨管兩手,兩手與胸須有相吸相系之勢。能體會“騰挪”,則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之妙用便愈練愈細巧、精密,便能“騰挪乘虛任意入”。

  “閃展”是動度極小的避實就虛之法,方向、角度、力點突然轉換,小圈轉關,迅速發勁,謂之“閃展”,也就是富於彈性的一種抖勁。眼、身、手、腰、腿相順相隨,一氣呵成,勁向前發,迅若雷電,一往無敵,乃驚戰之法。其特點是不與來力頂撞,似挨非挨,突然一轉,避實就虛,善於以小力勝大力,使對方有力無所施其技,這就是“閃展空費拔山力”的技術。

  17.剛柔俱泯一片神行

  前輩太極拳家功夫達到“柔中寓剛”“剛柔內含”後,再從虛靜上專一鍛鍊,處處體會“空、鬆、圓、活”的意趣,練拳時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極柔,以至看不出剛柔的痕跡,只見一舉一動,至虛至靈,一片神行,無跡像可尋,無端緒可指,渾然一太極圓像。技藝至此,真神品矣。

  18.培養本元勤學苦練

  在太極拳普遍推廣中,須及時繼承發揚前輩太極拳家積累的鍛鍊經驗,使太極拳技術不致失傳。拳技以精、氣、神為三寶,而尤重武德。清初黃百家述“內家拳”有“五不傳”,以“心險者”為首。擇人而傳,首重武德。愛好陳式太極拳之年輕力壯者,如能尊師愛友,勤學苦練,拳套、基本功、推手同時並進,則三年小成,十年大成。三十歲以內,即須練成過人勁力。堅持不懈,蒸蒸日上,拳藝永無止境。清心寡慾,培養本元,毋使損傷,則老而彌健。熱心指導普及,因材施教,則療病保健作用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