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博物館歷史介紹

  澳門博物館***Macao Museum***是一個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大炮臺山。1998年4月19日落成並對外開放,由葡萄牙古特雷斯***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主持剪彩儀式。

  工程

  建館工程包括兩部分:位於大炮臺的博物館展覽大樓及位於北面山丘的博物館行政大樓。澳門博物館所在地的大炮臺,以及毗鄰的大三巴牌坊、聖保祿教堂及學院遺址所組成的澳門歷史城區[1],於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博物館共分三層,其中首兩層位於炮臺地面之下,第三層側在炮臺上。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約為2100平方米。

  簡介

  澳門博物館座落於大炮臺上,葡萄牙人最早的落腳點就在那裡,是城市的心臟。俯看內港的大炮臺山被耶穌會士選中,他們在那裡興建了炮臺、神學院及教堂,俗稱“大三巴”。大炮臺的興建整整用了九年的時間, 1617年動工,1626年竣工,1835年,在一次颱風中,因失火毀了神學院以及大炮臺的大部分建築和教堂,只有教堂的前壁***俗稱牌坊***得以倖免。

  隨著時間的推移,圍牆內的地盤變成了氣象臺的駐地,亦成了市民和遊客常到的公園,該地點還經常用來舉辦戶外慶祝活動,澳門音樂節的歌劇節目亦曾在那裡演出。

  澳門博物館的籌建工作於一九九五年四月正式開始運作,將大炮臺闢為博物館。而博物館工程亦於九六年九月動工,於九八年四月十八日建成啟用。建館工程包括兩部分:位於大炮臺的博物館展覽大樓及位於北面山丘的博物館行政大樓,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約為2,100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所有的古城牆均被修復,大炮亦面目一新,原先的***再次向公眾開放,還在該***處附近設定了一家茶座和一間商店。遊客可自大炮臺盡享澳門及其離島的美景。昔日的遊客需徒步穿越院子和長長的石階才能到達炮臺的大門,由於在建造博物館時,進行了挖掘工程,所以遊客可從另一個有電動梯的***,進入炮臺。在博物館前面的院子裡有一個露天茶座供遊客享用,一間商店,出售圖書和各種紀念品,還有在博物館內展出了本地藝術家譚勁製作的藝術品的石膏複製品。沿另一個電動梯子可到主***處,這裡矗立著一座殖民時期風格,乳黃色的穹拱,它跨越在大炮臺原來城牆之間。

  展區

  此館共分三層[2],其中一二兩層位於炮臺地面之下,第三層則在炮臺上。博澳門博物館內部物館的展覽專題內容,大致上包含三大部分,他們分別在館內三層展區展示。

  第一層

  是澳門地區的原始文明展覽。在這層中主要介紹本地區的起源,及新石器時期至十七世紀中葉,澳門這個重要的國際***亞洲和歐洲***貿易商港的繁榮情況,這個時期就是澳門的黃金期。

  第二層

  展示澳門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展示那些為澳門的社會文化帶來了豐富又獨特一面的文化題材,而這些題材就是從當地舊文化中衍生出來的。例如有:澳門的傳統節慶、日常生活習俗、傳統手工藝及典型行業等。

  第三層

  展現澳門當代特色。這裡是博物館的最後一層。主要介紹當代澳門的方方面面。從20世紀現時的長者可追溯回憶的年代起,至目前的各種社會狀況。行政大樓總面積合為2.300平方米,其中包括為市民及遊客設計的禮品店及露天茶座。

  外部建築

  博物館的行政大樓雖然位於炮臺之外,但是通過一條貫穿外牆,設有電動扶梯的隧道與展覽館大樓相連。樓內設有行政及技術人員辦公室、博物館藏品倉庫、修復室、工場、電腦部、保安中心及演講廳等等。此外,在炮臺範圍內,還有一箇舊有的地下小室,是介紹大炮臺歷史的長期展覽室。參觀博物館後,遊客可到館外的炮臺,那裡地方寬敞,遊客們可以懷著愉快的心情在那裡漫步,俯瞰整個澳門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