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極拳的身法要領

  和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基本流派之一,自創辦和發展以來,也吸納了很多的太極拳愛好者,關於和式太極拳的學習,它有著自己的風格特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和式太極拳的基本身法要領

  身法要領一、三直

  所謂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

  1、頭直

  在行功走架或站行坐臥時,下頦微內收,豎頸順項,不低頭仰面,使頭部正直,頭頂百會穴似有一線輕輕上提,也稱頂頭懸***或稱懸頂、提頂、虛領頂勁***。

  頂頭懸,在各太極拳流派乃至其他武功當中都是非常重視的,這是武術身法的基本要領。

  頭直時,注意頸不要僵硬,也不能軟塌,要自然豎直。脊髓、血管、氣管等彙集頸部,頭直可使氣血通達、神能貫頂、意能下達,時時處處做到精神鼓盪、周身輕靈,可使頸椎及頸部肌肉得到較好鍛鍊,對防治頸椎病有很好的作用。

  頭正則頸直,頸直則氣血暢通,頭腦清醒,可使外界情況變化及各種資訊彙集大腦後得到迅速的加工處理,及時準確作出判斷,及時反應,併發出訊號使身體各部協調配合,動作穩健準確。

  2、身直

  這裡的“身”,指人體的軀幹。軀幹不能左歪右斜,不能前俯後仰。身直,還要做到含胸拔背、鬆胯裹臀等。身直使腰脊中正,可使上部所受重力迅速下傳,經骶髂關節傳至骨盆,通過骨盆及胯的轉換,根據所處狀態及受力情況下傳於雙腳或一側腳,在走化對方來力的同時或進步反擊,或退步卸力,或長身起發。

  身直,就需要我們貫穿身法中正的要求,並且在每一個動作中都要貫穿。

  軀幹也是下體產生的勁力達於掌指的傳遞樞紐,軀幹不直,勁不順達。腰脊是督脈通行的部位,督脈下起骶骨尾部中央長強穴,沿督脈上行至頸部背面的大椎穴。腰脊中正有利於氣血的暢通。腧穴都在背部,是人身氣血的總彙,臟腑精氣由腧穴而相互貫通,身直可促使經絡、氣血暢通,增強體質。

  3、小腿直

  小腿,即膝關節以下、踝關節以上的部位。在行功走架時,膝不過曲,也不能不及,小腿與地面垂直。膝不過曲,能很好防治膝關節損傷和膝關節受力過重引起的疼痛。膝關節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它的基本運動方式是曲和伸,在膝關節適當曲時,小腿可做小幅度內旋和外旋,但不可做外撇或內扣運動,否則極易引起膝關節韌帶拉傷。

  人體在站立時,膝關節彎曲超過90度,膝關節受力明顯加重,彎曲度與膝的受力成正比。膝關節彎曲過度時,突然起身發力或旋轉不當,都極易造成膝關節損傷。

  同時,膝彎曲過度,下肢氣血流通不暢,造成小腿活動受限而使步法遲滯。但是膝彎曲不及就達不到練功的效果,因此要求小腿直,並在招式執行中更要注意適時調整。身體重心移動時,要注重調整承重小腿使其直;在膝關節彎曲時,要儘量不使小腿部有過度內扣或外撇。

  三直是和式太極拳在練架時綜合形成的態勢,不可或缺。三直,能促使身體重心保持在垂直線上,從而保證執行中身體的穩定。

  身法要領二、五順

  頭、身、腿分別為人體的三節。《九要論》第三中說:“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自空。下節不明,自家吃跌。”明三節,拳規矩,練功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順就是順身、順腿、順手、順腳、順意。

  在行功走架中,順手時,手與小臂直,不能坐腕、折腕。手腕不順則氣血不暢,氣力不能達掌指。同時,手向左去時,身順之去。腿向左去時,腳也要順之去。順腳時以後腳跟為軸,擺動腳尖隨勢而動。

  腳、腿、身、手在運動中要相互配合,特別是在轉換方向時更要注重周身協調一致,無論前後左右,沒有抽扯凹凸之形。

  拳論中說:“以心行氣,務令順遂。”形以意統之,只有意順才能形順,形順氣自順,氣順周身順遂,內外一體,處處勁力通達。周身氣血順暢,自可達到健身養生和技擊防身同修的效果。

  五順是太極拳周身之勁成為一家的先決條件。

  順,則周身通達自然。拳論中說:“其跟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子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腳、腿、身***腰***、手是主要的勁力源泉和通路。只有勁力通達,角度適當,才能專注一方,發勁時才能無堅不摧。如果在走架或技擊時身體有一個部位不順,就會造成相互牽扯而散亂,使周身難成一家。只有身體處處順遂,才能隨對方之勢而進退,才能黏隨不脫,聽、引、化、發才能隨手奏效。

  周身順遂也是實現太極拳四兩撥千斤、借力打人的重要因素。和敬芝在《高手武技論》中說:“順來橫擋順著進,橫來順擋順著進。”只有順,才能做到周身內外在前進後退中無絲毫散亂,得機得勢一瞬把握時機,才能實現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最省力之技擊效果。

  和式太極拳在練習時,要求勢勢處處規矩到位,三直與五順合而為用,使身體各骨節位置處於有序擺放狀態,通過認筋識穴使人體處於順遂自然的最佳狀態,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在技法上達到以順制逆、我順人背、避實擊虛、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和式太極拳技理概述

  和式太極拳又稱代理架。拳技與理論完美融合,體用一致,拳架自然柔活,順遂渾圓以理體內中和之氣,二氣陰陽和合而達於外。故稱“代理”。

  和式太極拳以“太極”之理為拳理來規範指導拳架。象其形,取其義,用其理。太極圖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形象化表述。太極圖外呈環圓,環呈無端之象。在和式太極拳中體現為勢勢手劃圓,身行圓,步走圓,身體各部位的公轉自轉協調和諧,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渾身都是圈,圓轉連貫,一氣呵成。

  太極圖一圓之中有陰陽合聚,既對立又統一,相互轉化,顯示事物發展的螺旋週期規律。體現了自然界陰陽之間的執行消長與轉化,即一陰一陽謂之道。和式太極拳以陰陽之理貫串於拳勢之中,比附人體。太極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易·繫辭》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拳理曰:“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與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相對應,合之為十三,又稱十三式。十三式是指導太極拳圓活自然,陰陽相濟之要訣。以人身比太極,練拳之前,心靜體鬆,混混頓頓,陰陽未分,渾元一氣是為無極,氣動而太極生,每勢練夠一圓,二儀、四象,八卦。即由陰陽未分到陰***備,陰陽運轉,陰陽相濟。身體各部位左右對稱,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動作以圓及弧線的形態表現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每一對陰陽的轉換變易,由身法、手法、步法及屈伸蓄髮的協調運轉,使拳架動作緊湊圓轉,處處順遂。和式太極拳以太極陰陽之理,指導規範拳架圓轉柔順,動作運轉符合陰陽執行之理。

  在練法上要求由外五行帶動內五行,而後由內五行之氣而達於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人之五臟歸屬五行。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生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心、肝、脾、肺、腎也。和式太極拳由五行之氣合而為一,以心行之,統乎全身,氣到勢隨,形到氣力至。即由外帶內,周身順遂圓轉,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

  和式太極拳的行功走架又叫“耍拳”,是和式太極拳的獨特之處。一個“耍”字,將孩童玩耍時自然之態展現眼前。走架時著勢自然圓活,神意活潑自然,呼吸自然順暢。《道德經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式太極拳本乎天道,不尚用力,以無極自然之執行,陰陽自然之運轉體現太極拳之技法。先父諱士英常曰:“耍拳要知規矩,合規矩,懂規矩,脫規矩,舉手投足自然而合法度,拳打十萬遍,不打自轉,自然而然,技到無心,臨敵致用才可以隨心所欲,應物自然。”

  步活圈圓是和式太極拳又一顯著特點。步有運載身體之功能。步要靈活,著勢執行隨身體陰陽虛實的轉換,步運身行,身隨步換,則能周身一家。身到,手到,步到,上下相隨,手足相合,一動兩腿要分清虛實,步有騰挪之勢,欲動之意。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佔煞,立足穩當,得機而動,進步必跟,退步必隨,輕巧敏捷,八面支撐。

  和式太極拳的著勢執行以圓為宗。形動求圓,內勁圓轉,在意念支配下,周身協調配合,肩、肘、手、胯、足、身都做圓或弧形的轉動和滾動。使著勢之運轉無凸凹,無缺陷,無斷續,身體成為自然虛靈之體。太極拳輕靈圓活的運動方式形成了四兩拔千斤,以柔克剛的技擊效果。如白鶴亮翅,設對方雙手搭我右臂,進步進身猛力擠按,我則左手守勢,右手臂向下向左劃圓***公轉***,同時右手內旋***自轉***,左胯鬆沉,身體左側,使對方之力沿我圓的切線方向滑過,使其勁力落空。我若沾其手臂,接入彼勁,恰到好處,鬆胯旋腰,對方必定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仆倒於地。即為借力打人,四兩拔千斤。若對方勁力落空欲退,我雙手走圓滾進,明修棧道,陰陽變轉,沾隨引化,同時步運身進,暗渡陳倉,以奪其中,對方重心必失。對方失重之際,我趁勢勁發丹田,將對方擲出。一圓之中八門勁力俱全,圓是化打合一的最佳運轉形式。練勁圓轉,技精路捷。太極拳化力之妙,借力之神,實為力學原理。若能得真傳,功夫足,丹田氣轉,內外合一,即成渾圓一漾而貫其身,虛感之物而寓靈動,擊左左空,擊右右空,如充氣而圓,無處受力。使簧機受壓,反彈隨勢,壓之重而彈愈強,力之沉而空愈深。捱到何處何處擊,周身無處不太極。

  和式太極拳注重心法、意念的修煉。練習要求心與意合。心即本心,是大腦的思維活動,是人的本意真意,在沒有任何外界干擾下的自然流露。意即意識,意念。前者為體後者為用。故曰:“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駛”。凝神靜心,排除雜念,回覆自然,是本心與意念抱元守一。達到意自心出,拳隨意發,意動形隨,意到勁到的技擊效果。耍拳以自然為準則,拳架為意念之載體。行動走架,用意只在檢查身體是否規矩,練勁是否圓轉自然,不要心存如何打人之念。心貴靜,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狀態。若意不能守中,在形則有貪欠偏倚之弊,在用則有呆滯不活之病。自然而然練就之技法,用時才可達到應物自然之無意識狀態。

  “陰平陽祕,精神乃治”。人體正常的生命現象和生理功能,是陰陽兩方面保持平衡的結果,人體陰平陽祕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了偏盛偏衰即發生疾病。正如中醫理論認為:“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張景嶽《醫易義》***,身體的氣血、臟腑,經絡失衡是疾病發生髮展的根本原因。和式太極拳之理正是導源於《周易》。在拳架著勢中處處無過不及,不貪不欠,陰陽無偏,由外形的陰陽動態平衡,帶動內在氣血、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健身、療病、養生之目的。

  中醫用五行相互生克乘侮規律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認為內臟的生理、病理相互聯絡、相互影響,以此制定了培土生金,益火生土,培土製水,抑木扶土等治療原則和防治措施。和式太極拳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拳架練法由外帶內,周身順遂渾圓,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拳架著勢圓轉自然,緊湊柔活,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並用五行生剋之理指導拳架的步法、技法,使身體靈活而穩健。

  和式太極拳用人體結構理論指導拳架功法。拳架有三直、四順、六合、三節、四梢等要求。不能坐腕、折腕、塌腰、翻臀等規矩,這些要求和規矩符合人體結構的順遂自然狀態,再通過拳架的正確鍛鍊,進一步調理人體結構及生理機制。和式太極拳教學時的“捏架”就是對人體各骨節位置狀態的有序擺放,及認筋識穴,使身體處於一種順遂自然的最佳狀態,久練使人體潛能釋放,自可強身健體,自衛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