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疆域及中心地區面積

  夏朝是部落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是怎樣的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的東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部***等地。國君居住過的地方原***今河南濟源市西北***。

  由於尚未發現夏朝文字,後世記載的史料也相當匱乏,且文獻記載與考古文化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目前完全搞清夏朝疆域還不太可能。但以河南西部、山西西南部為中心,包括周邊的豫晉其他地區及陝西、山東、河北、安徽、湖北等省與狹義的中原交界地區都在夏王朝的政治疆域之內,這當沒有疑義。因為夏王朝的政治疆域不光是夏人或夏族的活動區域,而且包括那些與夏同時存在的,接受夏王朝政治統治的方國、部族地區,如商人先祖活動的先商文化區域,周人先祖活動的先周文化區域,皋陶活動地區,東方夷人活動區域,三苗活動區域等。

  在中國早期國家階段,都城往往都不是一個,夏朝的都城是不斷遷移的,過去人們往往認為是廢前都而居新都,其實多數情況並非如此,而是在新建都城、擴大統治疆域的同時,舊都仍然存在,數都並存,夏王朝就是通過都城的“點”來控制四周的“面”,形成了以都城的中央,統治四方的政治地理結構。最初的“九州”就是在這種政治地理結構下形成的,其範圍遠遠超過狹義的“中原”。

  夏朝的疆域

  行政區劃

  夏朝是部落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夏氏族與其他部落城邦的關係很多就像是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但又有些方國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諸侯國,故僅能以勢力範圍來表示其影響力。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62]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63] 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26] 。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內地區活動,沿汾水、河水向東南方向遷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國語·周語上》謂,“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見伊洛河水對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64-65]

  對於夏朝的行政區,世傳為“九州”:[66]

  冀州,夾右碣石入於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貢道必經之處。***今山西、河北省境、遼寧西部。***

  兗州,浮於濟、漯,達於河。***今山東西部、河北東南角。***

  青州,浮於汶,達於濟。***今泰山以東之山東半島。***

  徐州,浮於淮、泗,達於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蘇、安徽以及山東南部。***

  揚州,沿於江、海,達於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蘇、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

  荊州,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

  豫州,浮於洛,達於河。***今河南、湖北北部、陝西東南、山東西南角。***

  梁州,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今四川以及陝西、甘肅南端。***

  雍州,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

  方國

  方國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轉化形成的小型國家。這些邦國位於王畿之外,[71] 不受夏後直接管轄。一些方國只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較大的方國已經建立了國家組織,規模甚至大於夏后氏。有窮氏代政期間,少康曾投奔有仍、有虞氏,在那裡承當牧正和庖正。

  有仍氏又名有任氏,風姓,居於山東濟寧微山湖畔,是太昊、少昊的後裔。有仍與夏後來往密切,之間有通婚現象。相妻緡來自有仍。相被寒浞殺害時,緡已方妊,她避居故鄉,在有仍生下少康。少康復興後,封有仍族人於任國。

  有虞氏乃虞幕、帝舜之後,活動於豫西北、晉南古汾水流域。舜老時,認為己兒商均不賢不肖,所以禪位於禹。禹仿效堯傳舜時舜先讓位於堯子丹朱的做法,讓位於商均,然民眾紛紛擁護禹而不理睬商均,於是禹繼承了帝位,將商均分封於河南虞城附近。四世後,夏室中衰,年輕的少康逃到有虞避難,得到了首領虞思的大力協助,這才使夏室終得扭轉局勢,有虞氏直接關係到了夏后氏的存亡。

  一說偃姓乃皋陶後裔。禹老時,薦皋陶為繼承人,然皋陶先禹而死,禹又薦伯益。禹死後,伯益效仿常規,先讓位給禹子啟,不料啟深得民心,得到了民眾的擁護,伯益失權。益不善罷甘休,於是與啟作戰,結果戰敗被殺。皋陶之後被封於東南六、英、許三地。[72]

  有扈氏為夏之同姓部落。啟奪益位,有扈不服,以“堯舜舉賢,禹獨與之”為名反對啟的統治,結果在甘大戰中失敗,其部眾被罰貶為牧奴,世代從事畜牧。

  胤子伯靡原為臣服夏後的部落首領,太康失國時又歸附后羿,寒浞殺羿後逃奔有鬲氏。靡聞知少康準備復興夏室,組織有鬲、二斟兵民與少康會師。

  斟灌、斟鄩氏統稱“二斟”,與夏後同為姒姓,是夏代早期重要的親夏氏族。二氏族在夏后氏的東南遷徒過程中與之融合,夏代晚期斟鄩之地更成為夏後的都邑,偃師二里頭遺址可能就是斟鄩。[73] 無王時期,寒浞命子澆率兵滅二斟,同時殺死躲避斟鄩的夏後相。其剩餘勢力又在數年後加入少康和伯靡的聯軍,復興夏室。[74]

  有緡氏為少昊另支後裔,是夏晚期東方的強大方國。夏桀在有仍召開盟會,有緡首領因不滿桀的統治,憤慨歸國,桀遂滅之。

  有莘氏,帝嚳高辛氏之後裔,啟時的支子封國。夏商之際,在伊尹的幫助下,有莘氏與商湯在北亳結盟,湯還從有莘氏娶妃。[50]

  《山海經》之海外四經記錄了夏朝周邊的許多方國“國”名,可能純屬神話亦可能是遠古部落名稱的訛化。[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