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如何選材更加新穎
選擇材料要注意新穎,才能給人以新鮮感。那麼,初中作文如何選材做到更加新穎呢?關於選材和如何提高選材能力,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以下的方法技巧,大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注意:
一是選擇材料要真實。
要適當地學會對原始材料進行搬家和移植的處理。我們現在都還是在校小學生,是在初學作文的階段。我們寫作文不同於作家、劇作家的塑造人物和編排故事。寫作經驗少、認識問題的程度也很有限,所以我們還是提倡大家從真人真事寫起。不過,也正因為我們是孩子,所親身經歷的真人真事並不多,一般的作文題目總是要考慮到這些,而讓我們有話可說,有事可寫。萬一真是遇到了一個我們無法去用真人真事寫好的作文題,我們又不能不寫的時候,我們也可把一些從聽說或閱讀中間接知道的人和事臨時作一些處理,把他人的事或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搬給另外的人或另外的場合,以保證把作文按題目的要求寫好。
“張冠李戴”法就是把姓“張”人的事搬到姓“李”的人身上。比如有這樣一道作文題:“我和××”,題中並無一定要寫真人真事的要求。你在取材時就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你掌握有三則材料,通過它們可以從不同側面表現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這一主題。但這三則材料中,只有一則是現實生活中我與××共同經歷過的,其他兩則是我與另外兩人分別經歷過的。如果照直寫,那麼或者只能寫我和××共同經歷的一件事,但這樣一來內容就顯得單薄或者寫我和三個人分別經歷過的三件事,這就要“偏題”,“我和××”變成了“我和他們”了。怎麼辦呢?有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把我和另外兩個人經歷過的兩件事,搬到我和××身上來,變成我和××經歷過的三件事。
這種對材料的搬動和移植一般來說是允許的,只要題目裡沒明確規定要寫真人真事就可以。但我們在搬動和移植有關材料時要儘量不著痕跡,要在情理上讓人覺著自然、可信。曾經有位同學寫《見到幼兒園時的朋友》,因找不到有意義的往事和“見面時的歡快情景”,就用了搬材料的辦法。可他沒注意“幼兒園時”的具體時代背景***把九十年代學賴寧的事搬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的幼兒園去了,讓人一眼就看出了破綻。所以,“搬”材料雖是不得已而“搬”,但要“搬”活“搬”好也並不容易。
二是選擇材料要典型。
有的同學作文時常有選材一般化的毛病,如寫老師,總是侷限於“深夜批改作業”、“病中惦念學生”等等。人們讀了,一方面覺得這位老師和那位老師一個樣;另一方面,又覺得沒有把廣大教師的精神風貌寫出來。也就是說,所選的材料,缺乏個性與共性的統一,不夠典型。
所謂“典型”,就是要有代表性,要能說明問題。比如,有位同學想反映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可喜變化,在動筆前瞭解到了三件材料:一是農村裡的農民都住上了新瓦房,二是農村裡的人家大都買了電視機,三是村裡辦起了農業科技夜校,農民都忙著學科技文化知識。
讓我們來和這位同學一起分析分析看,看看寫哪件最好呢?第一件:農民都住上了新瓦房,這有點一般化,說不上典型;第二件,農村裡的人家大都買了電視機,有了變化,說明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比之下,第三件事村裡辦起了農業科技夜校,農民都忙著學科技文化知識。倒是能從個性***農民都忙著學科技文化知識***反映出共性:黨的農村經濟政策給農民帶來了富裕的生活以及富裕後農民的精神風貌。
上面只是舉了一個例子,說明“典型”就是有代表性。另外,要做到典型,還要注意圍繞中心思想,選取那些能為表現中心思想服務的材料。還要防止面面俱到,不要把典型材料“淹沒”在許多很一般的同類材料中。
三是選擇材料還要注意新穎,要給人以新鮮感。
我們不少同學的作文都有選材不新的毛病。很多同學沒有讀報的習慣,看電影也就是看點少兒節目之類,對社會上的新思想、新精神知道不多,平時不注意留心社會資訊和獲取新鮮資料,這樣寫起作文來,由於沒有新穎別緻的材料,很容易流於一般,引不起別人的注意。
不過,話又說回來。有些同學雖然掌握的新材料不多,但在寫作文時也能設法寫得很不一般,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有個班級寫《媽媽的愛》,這是個老題目了,多數同學也就是寫些諸如媽媽在生活上如何關心我,媽媽如何幫我複習功課,媽媽天天給我做可口的飯菜,媽媽常常給我買新衣服等等,但有個同學寫的是媽媽如何從政治上幫助我上進,還有個同學寫媽媽是如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我艱苦樸素、培養我的道德品質,這樣寫“媽媽的愛”就新鮮了。不是嗎?別人把“給我好吃好喝”看作是媽媽的愛,而這篇把“給我艱苦樸素的美德”看作是媽媽的愛,老題目寫出了新意!
以上是關於如何選材做到新穎。另外,文章要做到語言優美,這需要你多讀一些優美的文章,把文章背下來或把其中優美的語句片段背下來,在平時的習作中模仿練習和運用;學習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誇張等,多多練習,慢慢的你的文章的語言也就能做到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