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立秋有什麼習俗盤點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你知道金華立秋有什麼習俗嗎?下面是有金華立秋的習俗,歡迎參閱。
金華立秋的習俗
立秋時節,老金華們的習俗是吃西瓜、清涼糕。下面小編帶你看看金華立秋的習俗。
1、吃清涼糕
立秋,老金華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吃清涼糕。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裡。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有的人還喜歡加點醋,外人會覺得奇怪,金華人卻覺得別有一番風味。
做清涼糕,“煉粉”很重要。煉粉其實就是過濾澱粉,將澱粉調入適量的水中,細細捏碎,再用紗布濾去渣滓,提煉出純淨的水澱粉。然後再將澱粉連水倒入鍋中煮熟,不斷攪拌,直至半凝固狀態,注意不要燒焦。將煮熟的澱粉糊倒進托盤等平底容器,涼透後切小塊,這便成了清涼糕。
金華的清涼糕,用的都是純天然的原材料,有清熱解暑、除毒去溼、滋陰養顏、潤燥護膚等功效。
2、吃西瓜
西瓜也是金華人在立秋必備的一樣食物。城裡的人們在立秋這一天總會在下班的時候帶一個大西瓜回家,等晚飯過後乘涼之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啃西瓜”,其樂融融。而田間地頭的農人們,則會在幹農活時,就地而坐,直接開一個自家田裡的瓜,大快朵頤,“啃秋”於他們來說,實際上是抒發一種豐收的喜悅。
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不過,立秋後過量吃西瓜當心“啃”掉健康。老話兒說“秋瓜壞肚”,就是指立秋以後再繼續進食大量瓜類,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特別是兒童和胃腸道功能不好的人更要注意忌口。所以立秋後的西瓜應少吃,尤其是冷藏的西瓜,不能像盛夏那樣吃,否則易傷脾胃並引發其他疾病。
3、食小赤豆
義烏的立秋習俗也有著自己的特點。義烏民間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每逢立秋日人們還有敬老的習俗。
從唐宋起,義烏就有在立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據說這樣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通常較高,空氣溼度也較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進補需先調理脾胃,調理脾胃須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而紅小豆正好有上述功效,可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及時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同時紅小豆還具有很好的補血作用,可以為秋冬進補奠定基礎。
立秋的由來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髮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侯白露降”,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颳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週期時,就有這種情況。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
立秋習俗
秋的主要習俗有:立秋節、摸秋、秋忙會、貼秋膘等。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曆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摸秋,夏曆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猜你喜歡:
1.金華立秋時節有哪些習俗
2.立秋有什麼習俗
3.山東立秋有哪些習俗
4.寧波立秋有哪些習俗
5.立秋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