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有什麼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正值秋天收穫的季節,民間在對神靈酬謝的同時,也祈求著生殖的力量。

  上古“合男女”是秋收後的主要人事活動,古代秋社中的祈子儀式就是這一活動的時間規範。中秋節出現以後,男女相會,祈求子嗣習俗逐漸轉移、合併到中秋節俗之中。婦女對月祈禱與月下出遊大都與婚嫁子嗣相關。中秋夜遊玩月在宋代已經流行,明代益盛,特別是在江南蘇杭地區,杭州西湖“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蘇州夜遊盛況,由明人張岱《虎邱中秋夜》描述可知,不一具論。清代以後俗稱為“走月亮”,中秋夜婦女盛裝出遊,踏月訪親,或逗留尼庵,深夜不歸。“走月”是民間婦女的解禁日,在“結伴閒遊”的背後隱含著祈求生殖的意義。

  據同治《江夏縣誌》記載,中秋夜江夏城中滋陽橋特別熱鬧,橋上的石龍首成為出行少婦爭相撫摸的物件,為的是能得到媒神的恩惠,祈子的意義十分明顯。近代湘潭一帶,中秋遊寶塔的習俗,也與“走月”一樣,祈求著人類的生殖與健康,當地傳唱這樣一首歌謠:“八月十五遊寶塔,帶起香燭敬菩薩。老人家青頭髮,後生子有財發,堂客們生個胖娃娃,滿妹子對個好人家。”

  “摸秋”或者稱“偷瓜送子”,是南方地區普遍流行的中秋祈子習俗。人們在中秋之夜,到田間“偷”瓜,然後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將描畫成嬰兒模樣的冬瓜或南瓜送給婚後數年不育的夫婦,以求瓜瓞綿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都有各色生動有趣的祈子習俗。一般以芋頭、瓜果為象徵,也有的地方夜中摸索的不是瓜果之類,而是瓦片、石子。

  如安徽懷寧,“是夕,城中婦女率至樅陽門內,百子庵前、鷺鷥橋畔摸索礫塊佔子,石為男,瓦為女焉”。南方少數民族的男女青年中秋跳月,對歌聯歡,更是儲存了中秋月下活動的原始屬性。湘西、黔東侗族流行著中秋“偷月亮菜”的習俗。傳說這天晚上天宮仙女下凡,將甘露灑遍人間,人們在月光下“偷”這種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就能獲得幸福。偷瓜菜的地點,青年男女各有自己的選擇,一般都去到意中人的園中去“偷”。偷時嬉笑打鬧,引出自己的情侶,共享“偷”的幸福果實。

  杭州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是賞月的好去處,大家不妨學一下古人的習俗,去求一段好姻緣,或者去求一個可愛的胖娃娃!結婚百事通在這裡祝大家中秋快樂,團圓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