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資訊化論文範本
企業資訊化是指在企業管理機制中各個模式環節的現代技術的應用,它加速了企業資訊之間的傳遞、加工和處理的速度與效率,令這些有效的資訊資源得到有效、可靠的利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物流企業資訊化
摘要:物流業是現代商品流通環節的基礎行業,對商業流通體系,甚至整個國民經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而物流資訊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現代物流企業實力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物流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的表現。
關鍵詞:物流企業 資訊化 經濟全球化
一、物流企業資訊化產生的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不斷推進,現代企業的生產過程、物資流通、商品交易早已突破了地理的限制,生產要素、商品、服務、資訊的跨地域流動規模和形式也在不斷增加。這在客觀上要求物流企業必須充分運用先進的資訊科技,打破了運輸環節與生產環節之間界限,通過供應鏈管理建立起企業供、產、銷、儲、運等全過程的計劃和控制,從整體上實現最優化的生產體系設計、企業運營和管理,實現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之間的有機統一,降低整個商務活動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進入20世紀90年代,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最大的區別就是以各種資訊科技為核心,應用資料採集系統、電子商務***e-commerce***、電子資料交換***EDI***、倉庫管理系統***WMS***、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全球定位系統***GPS***等資訊科技,促使物流單體數字化、物流過程資訊化、物流網路資料化、物流中心管理數字化最終形成“物流”與“資訊流”融合。而IT技術是物流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為客戶提供儘可能多的增值服務。可以說,誰掌握了IT技術,誰就獲得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現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滿足客戶需求,並越來越呈現出資訊化、網路化、自動化、智慧化、標準化等發展趨勢,其中資訊化是現代物流的核心。
二、物流企業資訊化的內涵
物流一詞最早出現於美國,20世紀80年代以後,通訊衛星和計算機系統率先在美國的汽車公司中得以應用,從此拉開了用資訊系統整合供應鏈資源的管理序幕。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際物流企業已經面貌全新。國際經驗表明:物流不屬於勞動密集型或資產密集型行業,其關鍵是一種資源的整合能力。
物流是指物質實體從供應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動,它由一系列創造時間價值的經濟活動組成,包括運輸、保管、配送、包裝、裝卸、交通加工及物流資訊處理等多項基本活動,是這些活動的統一。而物流企業指的是對物品的流向進行操作的行業,它是集物品倉儲、運輸等流程為一體,把貨物從生產地送到使用者手中的全過程。
物流資訊化,是指物流企業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對物流過程中產生的全部或部分資訊進行採集、分類、傳遞、彙總、識別、跟蹤、查詢等一系列處理活動,以實現對貨物流動過程的控制,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動。物流資訊化具有深刻的內涵,具體來說有以下五個方面:1.以現代物流資訊科技為基礎,2.以物流資訊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3.物流資訊化覆蓋物流活動的全方面,4.物流資訊化的最終目的是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5.物流資訊化是一個過程。
物流資訊化分三個層次:1.基礎資訊化。主要解決資訊的採集、傳輸、加工、共享問題,從而提高企業決策水平和產生效益。資訊科技、網路技術解決了資訊共享、資訊傳輸的標準問題和成本問題,資訊系統的任務就是為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資訊。在此層面基本不涉及或較少涉及流程改造、優化問題。2.流程改造的資訊化。企業為了不斷降低成本和加快資金週轉,將系統論和優化技術用於物流的流程設計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資訊系統作用在於固化新的流程、管理制度以及在規定的流程中提供優化的解決方案,例如倉儲優化,運輸路徑優化等。3.供應鏈的形成和供應鏈管理作用的提升,物流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階段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競爭力,主要通過對上下游企業的資訊反饋服務來提高供應鏈的協調性和整體效益。供應鏈管理的基礎是建立互利的利益機制,而物流資訊系統則是實現這種互利機制的重要技術手段。
根據物流理念的創新以及資訊科技的發展階段,可以將企業物流資訊化的程序歸納為四個時段。第一個時段***20世紀50年代以前***,企業物流資訊的採集、傳輸主要依靠普通訊函、電話、手工記錄。第二個時段***20世紀50年代初***,企業物流資訊的管理主要圍繞庫存和交易,企業開始使用計算機處理資訊。第三個時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企業的資訊管理流程逐步向規範化、標準化邁進,資訊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已逐步體現出中樞神經的作用。第四個時段***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全面質量管理***TQM***、準時制工作法***JIT***、業務流程重組***BPR***、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H***、電子商務***EC***的逐步提出,使物流資訊管理進入“高階”階段。
物流業是現代商品流通環節的基礎行業,對商業流通體系,甚至整個國民經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而物流資訊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現代物流企業實力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物流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的表現。有幾臺計算機,開發幾個資訊系統,買幾臺物流裝置,不能稱其為物流資訊化。物流資訊化意味著整個物流作業環節從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到配送全面使用現代資訊科技。
三、我國物流企業資訊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物流資訊化從20世紀70年代起步,20世紀80年代進行鋪墊,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進入發展階段。目前,我國物流企業中資訊科技應用和普及程度還不高,發展也十分不平衡。
中國物流業與發達國家相比,效率低、浪費大的問題尤為突出。據相關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社會物流成本佔GDP的18.6%,而發達國家多為9%左右,兩者差距1倍多。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除了我國道路基礎設施建設與國際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以外,我國物流企業的管理水平低,資訊化裝備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現代物流管理意識淡薄。現代物流不僅要求物流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自動化、智慧化,而且要求物流運作的各種業務,即採購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的專業化和高效化,這就要求由獨立的物流企業利用各種先進的物流裝置和軟體系統進行物流活動的組織。
物流資訊資源管理混亂。目前,許多物流企業的物流資訊化工作沒有解決好運作層和運作管理層的資訊採集問題,以至於系統缺乏足夠資訊源,因而大大影響整個企業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忽視資訊資源規劃工作,缺乏統籌規劃和統一的資訊標準,致使設計、生產和經營管理資訊不能快捷流通,不能共享,形成許多“資訊孤島”,企業還沒有享受到資訊化投資應產生的效益,從而嚴重阻礙了物流管理資訊化的程序。
資訊科技應用和物流裝置落後。資訊科技和物流裝置落後已成為制約我國物流企業發展的瓶頸。目前,資訊科技在物流企業方面的應用不僅比較少,而且應用層次較低,計算機應用多侷限在辦公自動化和日常事務處理方面。在擁有資訊系統的物流企業中,其資訊系統的業務功能和系統功能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訂單管理、貨物跟蹤、倉庫管理系統和運輸管理系統等物流服務系統,物流資訊資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多數國內物流裝置也都比較陳舊,包括立體倉庫、條碼自動識別系統、自動導向車系統、貨物自動跟蹤系統在內的物流自動化設施,應用不多。與國外以機電一體化、智慧化為特徵的物流管理自動化相比,差距很大。
缺乏物流資訊管理專業人才。多數物流企業的不少員工不知道現代物流為何物,對資訊管理的理解也一知半解,相當大比例的員工不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技能,到使許多自動化處理過程不能實施,阻礙了企業發展壯大的步伐。
資訊化在企業管理中仍未確立權威地位。企業資訊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立項、設計、開發到實施,不斷的改進完善需要漫長的過程,也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而不斷深入,因此,隨著資訊化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提高,需要有獨立的IT部門來負責有關工作,儘管大多數企業的資訊系統經過規劃與設計***佔90%***,但是,僅有55%的企業有獨立的IT部門,二者形成了明顯反差。這一方面與企業資訊化人才的缺乏有關,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在現階段資訊化在企業管理中作用有限,尚未建立權威地位。
此外,中小物流企業的資訊化程度偏低,據統計,我國目前1000萬家中小企業中,實現資訊化的比例還不到10%。物流資訊化的系統標準較為混亂,影響了互聯互通和實現資訊共享;軟體開發成本高昂;提供基礎資訊和公共服務的平臺發展緩慢,基礎技術服務應用還有待提高,等等。
作者單位:湖南省礦產測試利用研究所
***編輯 雨露***
參考文獻
[1]朱道立,龔國華,羅齊.物流和供應鏈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317-339.
[2]宋華,胡左浩.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150-228.
[3]郝淵曉.現代物流資訊化[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
[4]王眾託.企業資訊化與管理變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美***羅納德.H.巴羅著,王曉東,胡瑞娟等譯.企業物流管理一供應鏈的規劃、組織和控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1-37.
[6]夏文匯.企業物流――競爭優勢[J].物流科技,1999***1***:11-13.
[7]陳萬海.資訊化對發展物流業的技術支撐作用[J].通訊企業管理,2006***11***:17.
[8]楊濤,董德存.物流企業資訊化水平評估體系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2***:33-37.
[9]姜大立,彭亮,楊西龍.物流資訊準化研究[J] .物流技術,2003***6***:16- 18.
[10]姜輝,王煉.公共服務資訊平臺研究[J].交通與計算機,2003***6***:70- 72.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