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韓國舞蹈教學視訊

  現代舞可以充分表現人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可以使人對自己有更加深刻地認識。從現代舞的出現到現在,一直以舞蹈的創新作為發展的靈魂,與傳統舞蹈相比,現代舞在身體的協調性、跳躍、旋轉以及各種動作方面都有著很多優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 ,供大家參考!


  現代舞中的道具扇子

  幸虧我們今天還是有著一批對舞蹈道具象徵意義有著深刻思考的藝術家,包括黎海寧、梅卓燕、伍宇烈和潘少輝等,通過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好好分析如何利用道具的象徵性來凸顯作品的深層含義。

  還是拿‘扇子’為例,剛好梅卓燕和黎海寧都先後創作過以扇子為道具的舞蹈作品。梅卓燕於1990年創作了獨舞《遊園驚夢》,黎海寧於2007年創作了舞劇《女書》,兩位編舞家分別細膩地探討‘扇子’和舞者之間的關係,並深入挖掘‘扇子’在舞蹈作品裡的象徵意味。這種處理手法,就比一般舞蹈學校裡的編舞作業中,只懂讓演員拿著扇子當器具,翻來覆去,亂舞狂炸,叫人看得眼花繚亂的,要高明上整整一個層次。

  梅卓燕在《遊園驚夢》裡,把道具‘扇子’看成了代表女性感情心理的外化物。她時而以扇子輕輕敲打自己各個關節,宛如在撫慰身體裡不受控制的慾念;時而以扇子或急速或舒緩開合發出的聲音,闡述舞者內心情緒的起伏無定;時而用力以扇子扇動身穿的衣物和頭髮髮梢,展現思憶過後帶來的躁動不安。在舞蹈裡,扇子作為道具,恰如其分地為獨舞中的演員穿針引線,讓觀眾通過扇子的運用,窺見主角的內心世界。

  黎海寧在舞劇《女書》中,則以不同段落調理道具‘扇子’的不同象徵意義。其中一段讓我特別感動的,是喬楊和莫嫣分別飾演年長和年幼兩位女子,年長的不斷用各種方法要年幼的開啟扇子,並閱讀扇子上的文字,而年幼的卻顯得不耐煩,老把扇子推還給年長的。在這段舞蹈中,‘扇子’作為道具,並不只是讓兩位優秀舞者跳出一段好看的舞蹈,而更加成為了文化代代相傳的一個充滿象徵意味,並讓人深思的符號。

  此外,我們常有一個錯誤的概念,似乎認為舞蹈中的道具,一定要拿來把玩,或舞動起來,否則便是浪費了這件道具,舞蹈便編得不夠好。

  其實一件設計精良,饒有意味的道具,不一定非要被演員拿來耍雜技般地把玩,才算高明。有時道具被安安靜靜地拿在手中,或放置在舞臺上,更能起到為舞蹈增添色彩,提供觀眾想象空間的功效。因此國際上許多重要的編舞家都樂於以富有想象力的道具作為舞蹈的裝置,而現代舞的奠基者之一,美國的瑪莎·格蘭姆***Martha Graham***便深得其中三昧。

  比如格蘭姆的早期作品,以希臘神話故事為題材的《克呂泰捏斯特拉》***Clytemnestra***中,巫師手持的一根柺杖,只是簡單地用麻繩纏繞一下,卻給觀眾一種生命扭曲的感覺;另一支描繪女性嫉妒心理的舞蹈《心穴》***Cave of Heart***中,用鐵絲打造了一個巢穴般的框架,一直放在舞臺中央,看似無甚作為,卻在舞蹈結束時,臺上剩下一位女舞者,爬進巢穴裡,背上框架,而滿身鋼絲便像刺蝟般地凸現出來,把人類內心黑暗的一面,表露無遺。這便是能夠以簡馭繁地運用道具的一個上佳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