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裡的小畫家反思總結

  《雪地裡的小畫家》本文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歌,富有童趣。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1.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對四個小動物在雪地上如何畫畫,怎麼畫一目瞭然。

  2.適機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如讓學生用"有……還有……有……和……"的句式說說雪地裡來了哪些小畫家,規範了學生表達的語言。

  3.在理解第四句時結合圖片理解了小畫家的畫與自然界裡的一些景物是多麼相象,然後結合四個小動物,反覆誦讀,這句話。

  在課堂上,老師那富有兒童化的語言和優美的肢體語言帶給學生們的更是一種享受。老師範讀課文後,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讀,培養了學生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又培養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適時機地向學生丟擲便於討論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議一議中統一思路,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逐步得到培養。另外能引導學生在朗讀後進行自評,互評,學生的評價水平逐漸增強。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老師讓學生展開想象,小雞畫的像竹葉,還像什麼還讓學生想象雪地裡還會來哪些小畫家,會畫什麼這樣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篇2

  一、課前遊戲鋪墊巧設伏筆。上課前我讓學生在白紙上畫出自己的手印,並引導觀察這手印像什麼。這一設計,一方面為理解“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提供思維借鑑,使這一教學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而且遊戲的形式,暢所欲言的氛圍又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奠定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一下子就把學生從課間玩耍的情境中吸引了過來。

  二、電化激趣匯入新課。大理學家朱熹認為:“教人未見興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我樂意,我喜歡”的心境下和老師一起活動,能使整個課堂的教學受到良好的效果。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雪天的景象,隨著錄影播放,我說:“下雪了,下雪了!大樹披著雪,房屋披著雪。雪天雪地,好一個白雪的世界!孩子們,厚厚的雪地在召喚著你,你最想做什麼呢?”這樣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激發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帶進了大雪紛飛的雪地裡,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借學生興奮之時,我問孩子們:“你們想知道小動物們會在雪地裡做什麼嗎?”進而匯入新課。

  三、講授重點,巧用電教。孩子對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認識,他們的熟悉來源於生活、電視、動畫片和書本等,但對這些動物們在雪地裡留下的腳印卻不怎麼清楚。同時,瞭解這幾個動物腳印的形狀也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在講授這段時,結合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你讀懂了什麼”,讓孩子準確地理解了所謂“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實際上不過是小動物們把自己的腳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跡而已。準確地理解了這一點,從而也準確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些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還體會了小畫家作畫時的高興自豪感,很輕鬆的讀出了文章的基調。在孩子深深地被小畫家們的作品感染的時候,我巧妙設問:“他們能輕輕鬆鬆的畫出這樣美麗的畫,這是誰的功勞呀?”接著我回頭來學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導孩子就讀出了“下雪啦,下雪啦!”的高興、欣喜、若狂之情。

  篇3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語文上冊最後一個語文園地的第二篇課文。

  一,教材

  這一課以韻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講述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而且語言活潑,富有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

  鑑於本課是本冊教材最後一單元的一篇課文,因此在全冊便起著"鞏固識字,用學到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朗讀課文,能提出課文中不明白的問題並能討論解決"等作用。

  一,課時劃分合理:

  正確朗讀全文,理解課文1—4句,感情朗讀,瞭解不同動物的腳印特點。會認其中的5個生字,學寫2個生字。對於5,6句只要求讀準字音,讀正確就可以了。

  二,整堂課"趣"字當頭

  無論老師言談舉止或各環節教學設計,都圍繞一個"趣"字。應該說一節課四十分鐘對一年級來說是很漫長的,但這節課卻緊緊地抓住孩子們的心,學生們至始至終處於一種高亢的學習狀態中,課堂效率極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本節課開課環節創設了如下情境,用課件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學習了課文的第一句話。自然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之中,產生了自主學習課文的慾望。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課堂的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愉快的學習情境,營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