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作者激勵我們每一個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說出的一句話。小編在此整理了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1

  教學本課時,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朗讀感悟上:

  一、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對於課文的理解應建立在閱讀之上,因此在教學時,教師結合本單元要學會默讀這一本領,給學生充分的默讀時間,去熟悉課文,並通過明確朗讀要求,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讀書中對課文所蘊涵的道理有初步的感知。

  二、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從課堂的流程來看,應該說線索還是很明朗的,重點研讀母親和孩子的對話時花了較多的工夫,效果良好。在初讀的基礎上,緊緊抓住了文中人物的對話以及動作去感悟。通過學生不斷深入的朗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也使學生受到了教育。

  三、以讀為主,讀說結合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配樂範讀及學生自由讀、默讀、對比著讀、邊讀邊做記號等形式,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與文字的對話中、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由讀至說,將課堂與生活“連結”,讓學生傾訴自己曾經做過的——保護過比自己弱小的事物。在傾吐發展了學生的語言,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也使學生感受到了今後怎樣做人,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2

  《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講了薩沙與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風雨,父母親很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年齡最小的薩沙。在他們的影響下,薩沙也不甘於做弱小者,並學會了保護弱小者。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和感悟能力,比如說:當教學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薔薇花的時候,我設計了“在滂沱大雨中,嬌嫩纖弱的薔薇花會說些什麼?”來引導學生進行想像說話,使學生進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能較好的站在薔薇花的立場,說出薔薇花希望得到幫助的心情。使薔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跡。

  當薔薇花得到的薩沙的保護的時候,我又設計了“當薔薇花受到了薩沙的保護,它有什麼心裡話想說”這樣一個問題,使學生站在薔薇花的立場來體驗接受保護以後的心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自強的品質,自覺承擔起保護弱小的責任,並能以此為快樂。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3

  《我不是最弱小的》這個故事已學完,同學們都已懂得要向文中的人物──薩沙學習,表示要保護弱小者。又紛紛講了生活中保護弱小的事:有的講自己保護受傷的小動物;有的講自己愛護小同學的事……看來我的德育目標已完成,保護弱小的意識已深入人心。

  這時,張傑把手舉得高高,我叫了他,他說:“有一次,我妹妹被一個同學欺負,我替她打了那個同學,出了這口氣。”他的話音剛落,馬上有同學反對:“那不是保護弱小!”“為什麼?保護妹妹嘛!”這一問就引發了一場爭論,經過一番討論與分析,大家才達成一致:張傑的行為絕不是保護弱小!他應該找那位同學評理,使他認識到欺負同學是不好的行為,以理服人,那樣他不僅保護妹妹不受欺負,也保護了更多象他妹妹那樣的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課堂中的這個小插曲,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保護弱小的含義,從而更好地規範自己的行為。學生的價值取向更多地依賴於教師的引導,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要善於發現,善於引導,才能真正完成教書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