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道歉教育隨筆
學會道歉,可以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好。那麼它的教學隨筆該寫些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一次玩結構遊戲,高高動手拿了家家的玩具,家家執意不肯。高高用力打了一下龍龍,手還沒縮回來,嘴裡已經很順溜地冒出一句“對不起”,說完依舊繼續和家家爭搶玩具。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地告狀。我走了過去,家家像見了救星一樣哭訴著說:“他搶我的玩具,還打我。”高高理直氣壯地說:“我已經說了‘對不起’了。”家家滿臉通紅,鼓著嘴出入意料地冒出一句讓人吃驚的話:“我打你一下,也給你說對不起。”順勢就要出手了。幸好我及時阻止,避免了一場“戰爭”。家家的這個舉動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在孩子發生矛盾時一句“對不起”真能解決問題嗎?
從兩個孩子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把“對不起”這句話當成瞭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他們認為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只要說了“對不起”,而另一個小朋友就一定會說“沒關係”,接下來就沒事了。在他們眼裡一句“對不起”幾乎是萬能的。所以,他們才理所當然地一邊做傷害別人的事,一邊“對不起”脫口而出。
出現這樣的情況,和我們處理幼兒矛盾時的方法有直接關係。我們教師普遍用的方法是:幫助幼兒解決問題,就事論事,先批評引起事端的孩子,然後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該道歉的道歉,該玩的繼續玩。我們只教會了幼兒說“對不起”,卻沒有教幼兒怎樣才能不用說“對不起”。我們這樣做不過是教會了孩子使用禮貌用語,而忽略了幫助孩子在交往中解決矛盾的能力。搶玩具事件中,高高肯定知道搶玩具是不對的,但他還是搶了,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他缺乏自律。缺乏自律的孩子才會常說“對不起”。他們做事前從不想後果。
對於幾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根本不會明白“對不起”只是對被侵犯者的精神安慰,說句“對不起”,只能代表自己已經認識到了錯誤,並願意改正,但對對方造成的傷害仍然存在。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幼兒明白,說了“對不起”以後,事情不是結束了,接下來,該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我們可以把這種精神上的安慰轉化成幼兒能夠明白的具體行動上的安慰,讓幼兒看得見,摸得到,便於執行。如讓幼兒幫助對方揉揉被打的部位、擦擦眼淚等等。這樣,幼兒通過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不僅有機會釋放心中的愧疚,而且還可以讓他們漸漸學會在行動之前多想想行為的後果,這樣對孩子才更有教育意義,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律,從源頭上防止矛盾的發生。
篇二
下午我上完課,一進班就看到子璇和明明正堵著琳琳說:“你給我們道歉啊!”琳琳的個頭本來就比兩個女孩子要矮一些,此刻把頭深深地埋在胸前顯得更矮了,而且全身繃得緊緊地,一句話也不說。子璇看到我過來,立刻說:“李老師,琳琳打了我們,可是他不給我們道歉。”我走過去,輕輕地摟住小雙,發現已經緊張得快要哭了。
子璇接著說:“我們好好的在塗色,他過來就打了我們一下,還說我們是壞蛋。”我有點明白了,就對子璇和明明說:“琳琳現在有點緊張,老師先安慰他一下,等一會兒老師帶他給你們道歉,好嗎?”兩個小姑娘說:“那好吧。”然後去吃飯了。我把琳琳抱起來,對他說:“琳琳,老師知道你剛才是在玩‘黑貓警長抓壞蛋’的遊戲是嗎?你把子璇和明明當壞蛋了,是嗎?”聽我這樣說,琳琳他終於抬起頭來說:“是的,我在抓壞蛋。”我說:“你下次想和小朋友一起玩這個遊戲可以邀請他們,但是不可以打人,那樣別人會不舒服。”琳琳聽了點點頭。“現在你需要給她們兩個道歉。”琳琳一聽我說道歉,剛放鬆下來的身體又緊張了起來。我說:“當我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時,都需要向對方道歉。
如果你不會,我們可以先練習一下。”然後我開始為他做示範:“子璇對不起,明明對不起。”琳琳也跟著我說:“子璇對不起,明明對不起。”只是聲音很小。我說:“咱倆一起說五次好不好?”我們每說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大聲,說到最後我們都笑了起來。“那我們現在去找她們道歉,然後再吃飯好不好?”琳琳終於同意了。我帶他到餐廳找到子璇和明明時,琳琳又沒勇氣了,站在那不說話。我說:“琳琳,老師陪你一起說?”他點點頭。我抱著他很認真地對子璇和明明說:“對不起。”琳琳的聲音雖然小得只有我能聽到,但是他畢竟是說出來了。兩個女孩子很寬容地說:“沒關係。”就去吃飯了。我對他說:“寶貝,你剛才表現得真棒!你看道歉也沒什麼難的是不是?”他也高興地說:“老師我說了,她們原諒我了。”此刻我能感受到琳琳的興奮,為自己的勇氣和別人的寬容。
通過這件事,我真切的感受到當一個孩子沒勇氣的時候,老師的理解和支援對孩子有多麼的重要。我們應該向孩子傳達了這樣一種觀念:能夠面對錯誤,能夠向別人道歉是一種勇氣。在孩子還沒有勇氣面對問題時,等待他,用愛的能量去呼喚他,陪伴他一同去面對。那麼,我們就幫助孩子明白了什麼是勇氣,並一起蓄積了勇氣的能量。
篇三
做錯了事情就應該道歉,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應該向學生道歉。
現實生活中往往把教師向學生道歉看成是一件不一般的事情。這是不對的。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相互道歉應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為什麼人們把教師向學生道歉看的不一半呢?這反映了師生平等的民主觀念的欠缺。學生向老師道歉是天經地義,為什麼輪到教師跟學生道歉就變得十分困難呢?甚至教師做錯了事情,要真正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十分困難。
前兩天,有個學生做了不正確的事情,我不想說學生犯了錯誤,因為一旦認定學生的行為是錯誤之後,會給我們正確地引導帶來很多的侷限。是錯誤就必然要糾正,所以教育也會一味的往如何糾正的方向上走。這就是教育的侷限。其實,很多時候學生並沒有錯,只是做了不正確的事情,我們要引導他們走向正確,正確的道路會有很多種,所以在學生面前會有很多的選擇。另外,老師一旦認定學生錯了,大多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或者恨鐵難成的苦惱,或者因屢教不改的怒火,或者不知如何才好的失衡。更有甚者,視學生就是問題,就是麻煩,久而久之,看待學生的心態變了,在眼裡只盯著學生的短處,卻沒有學生的長處。還是回到那個犯錯的學生身上。老師見學生這樣,見面就是一味的責問,似乎非要治出學生的幾條罪狀才肯罷休。教師本應從學生那裡瞭解情況,然後再好好的教導,誰知不問三七二十一,上來就一頓說道。學生沉默了。學生怎麼能夠跟這樣的老師交流呢?
動輒就認為學生犯錯的老師是很容易遭致學生的反感的。我說的前兩天那位做了不正確的事情的學生,具體做了這麼一件事:她和一位同學因誤解另一位學生對她們不尊重,所以去找那位學生想要溝通一下。由於缺乏溝通的能力,反而讓那位學生感到害怕,所以就哭著去找老師,說自己受到了威脅。那位老師可能是護生心切,不問緣由就拉住了她,一頓責問。老師本是教育學生的,而教育必然要溝通,沒有正確的溝通就不會有良好的教育。可是這位老師這樣的做法一下子就把學生置於無法溝通的地位。接下來的事情是可以想象的。老師硬要從學生身上挖出錯誤,學生當然是不合作,結果老師失去了理智,侮辱了學生,說了很難聽深深地傷害了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會對老師失去信心的話。學生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說出了不要你來管我的話。
想想這樣的一幕讓人感覺到震驚。如果老師能夠冷靜的處理這件事,如果她是本著交流的原則去的,如果她知道寬容的對待學生的錯誤,學生還會說出這樣激烈的話嗎?學生的心靈還能受到這樣的巨大的傷害嗎?
像這樣傷害學生的事情不應該由教師來充當主角。教師應該盡力保護學生心靈中任何一點美好的東西。傷害了學生的老師應該向學生道歉。並盡力彌補給學生所帶來的心靈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