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栽培白靈菇高產技術

  大棚種植白靈菇種植是白靈菇種植的一種的方法,你知道大棚栽培白靈菇會高產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大棚栽培白靈菇高產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白靈菇也稱白阿魏蘑,是原始野生於乾旱草原的一種品質極為優良的大型肉質平菌,經人工培育後,與野生菇同樣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優以穀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最高。此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及各種礦物質元素,是一種天然保健珍稀食用菌。

  近幾年來,由於大宗食用菌產品***平菇、香菇、金針菇、雙孢菇等***增產速度過快過猛,尤其在我國,其產品價格一路下滑,從而直接影響菇農收益。但一些珍稀菇品種,則表現了非常好的市場效益,白靈菇位當其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已加入WTO,國門已開啟,當今世界已成為一個統一的國際化大市場,隨著市場經濟的運作,將直接影響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所以我們山西省的食用菌產業發展也必然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則,進行必要的結構、品種、生產量的調整。為此我們於1999年先後與山西省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相關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幣?搿⒏慕?彌終湎」降腦耘嗉際醯?⒂?001年批量示範性商業化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收益。所以我們認為,該技術的推廣,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區域性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塑料大棚溫室白靈菇高產栽培技術,是我們協同山西省生物研究所、中科院相關研究人員經過三年多的引進實驗,規模示範性生產,逐步完善的適應北方溫室大棚栽培,具有一定創新成分的成熟技術。

  其栽培工藝為:選料、配製合成基質、裝袋、滅菌、冷卻、接種、菌絲培養、出菇管理、成品加工、保藏出售。

  主要栽培特點:1.人工多因子合成栽培基質:主要採用工農業廢棄物,棉籽殼、玉米芯、木屑等。

  2.短袋菌棒:採用17cm×33cm塑料袋製作菌棒***出菇棒***。

  3.雙菌牆微渠補液覆土管理技術。

  以上三個特點集中了該栽培技術的精髓。它採用了常規袋式養菌法,又創新了雙菌牆微渠補液覆土管理技術。採用該技術除大大降低了發菌期的汙染率,縮短菌棒菌絲生長期,保證菌棒成品率外,最關鍵的是比常規栽培技術提高了生物效率30%-50%,該技術能充分利用北方溫室的特點和山西農副產品的廢棄物、農村剩餘勞動力,從而保證了該技術的實施。我們利用本技術經過數批次小試、中試,並於2001年進行了首批大規模商業化生產***2萬棒***獲得了良好收益,其生物效率達到70%以上,居國內外領先水平。採用該技術栽培白靈菇,每投入乾料0.5公斤,可收穫0.35公斤以上鮮菇,一畝溫室年栽培2批次,共8萬袋,每袋0.35公斤乾料,大約產菇1.6-2萬公斤鮮菇,按目前市售平均批價每公斤7.5元,可獲利12-15萬元,其利潤相當可觀。

  白靈菇短育栽培新法

  白靈菇菌袋在發滿菌絲後,不能像平菇那樣可直接出菇,必須要經過一個菌絲後熟期才可能出菇,該後熟期往往成為不少菇農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根據菌絲特性不同,該階段一般約需30~60天不等,個別菌株甚至長達80天左右,生產安排上極不方便,而且大大延長了生產週期。

  採用短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通過人工調控措施,可大大縮短其後熟期,其基本做法是:先將溫度調至30℃左右,使其菌絲充分發育,然後降低溫度,如將菌袋移入低溫冷庫就是很現實的做法,在0℃~10℃環境中維持15天左右,令菌絲體在相對不適條件下形成自我保護,從而加速其“生育”過程。

  當菌袋色澤放入冷庫前更加潔白,敲擊時發出空心木的聲響,手感硬度較高且彈性較強時,即可將其移出冷庫,置入塑料大棚中,儘量提高棚溫,加大溼度,給予適量的強光刺激和較大的通風。約一週左右,接種塊處即出現微黃色菌液,此後應儘量降低溫度,待其現蕾。一般該時段約在11月中旬前後,棚溫保持15℃以下並不費多大力氣,只要覆蓋好草苫,加強早晚及夜間的通風,同時加強地面澆水和空間噴水即可。僅需1~2天短時10℃以下,菇蕾很快形成。一般每個出菇面僅有1~3個菇蕾,在其完成分化前給予疏蕾處理,只保留1個,常規條件下,即可長出個大、均勻、端正、色白的優質菇品。

  白靈菇培養料配比

  培養料中加入的營養成分應該以有機營養為主、無機營養為輔,這有助於增強白靈菇的出菇後勁。有機營養成分一般以麩皮、玉米麵、米糠等為主,一般佔20—30%,加入量不可過大。有機營養含量過大,弊病之一是汙染率大大提高,弊病之二是影響培養料的透氣性,造成菌絲生長緩慢,延遲出菇。無機營養一般是磷酸二氫鉀、硫酸鎂等,一般佔0.2—0.5%。無機營養過多會影響菌絲的吸水能力。

  白靈菇產量的增加,除了要提高培養料的營養含量外,還要保證培養料具有較強的吸水能力。而棉子殼吸水能力弱,利用這種原料栽培白靈菇,在出菇期間,子實體就得不到充分的水分供應,子實體的商品性和規格都難以保證,更不用說保持很高的產量了。對於這種情況,可以將培養料進行適當的調整,在棉子殼裡面加入30—50%吸水能力強的原料如棉子絨、玉米心等,既增強了培養料的吸水能力,又節約了成本,可謂一舉兩得。栽培白靈菇,培養料適宜的含水量應在60—65%,具體來說,在培養料發酵前可將料水比控制在1∶1.5至1∶1.6,在接種前可將料水比控制在1∶1.3左右。

  實踐證明,在培養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能促進白靈菇菌絲的快速生長,石灰的加入量可控制在2—5%,這樣在培養料發酵完成後,pH值一般可維持在8—9。不加入石灰也可以,但菌絲的生長會變得緩慢,對出菇季節的合理安排會造成較大影響。

  總之,培養料的合理配比是一個很靈活的問題,應根據當地資源,科學地調整,儘量將白靈菇的產量及商品性提高到滿意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