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論文研究
隨著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廣和傳播。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中國茶文化探究
摘要:茶葉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茶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佔有重要的底肥,對我國社會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文通過探究茶文化的起源、內涵與現狀,展望茶文化的未來,以期可以為茶文化在未來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茶;傳統文化
一、前言
中國是茶的故鄉,從茶葉發現至今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古語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說,雖說只排在七事最末,但“柴米油鹽醬醋”均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資源,將茶與之並列,也能看出茶對中國人民的重要性。當然,茶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人們賦予了茶更深層次的內涵,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即茶文化。茶文化流傳千年,經久不息。至今,仍在社會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人飲茶,重不在飲而在與品。品茶,不僅是一種生理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所謂“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說的正是茶與為人之道的關係。好茶之人往往喜歡在閒暇之餘泡一壺好茶,細飲一番,使自身得到享受的同時,達到精神的昇華。
二、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傳說,茶最早發現與三皇五帝時期。古代一直流傳著神農以茶解毒的故事。因此最初,茶被當做是一種藥材來使用。其後,人們開始飲茶,把茶從一種藥材轉變為一種日常生活用品。至此,真正意義上的茶便產生了。
魏晉時期,文人好飲茶。與茶有關的詩詞歌賦漸漸增加。茶脫離了它的一般形態,即作為一種日常生活飲品,進入文化圈之中,形成了一種茶的精神,起到了一定的社會作用。
南北朝時期,玄學大興。這種將老莊思想與儒家思想結合的思潮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玄學大家愛好清雅,正與茶的特性相符,從而引發了士人階級飲茶之風氣。進而促使茶文化的發展。
唐朝時期,全民皆飲茶。唐朝人陸羽所著《茶經》一書,標誌著茶文化正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此外,還陸續出現了其他有關茶葉的著作。
宋朝時期,經濟發達,茶文化更加興盛。出現了專業的品茶機構,更有官方設立的茶事機關,將茶分級。茶儀成為禮制。茶葉在此時的民俗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元明之後,飲茶走向了繁複奢侈的道路,而對精神層面的追求逐漸變少。但茶文化仍然存在於社會的方方面面。
儘管近代時期國家積貧積弱,茶文化逐漸沒落,但隨著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茶文化方面的關注也有所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茶文化,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茶文化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三、茶文化的特性
1. 物質性
茶的本質是一種種植作物,是一種人們日常使用的飲品,這決定了它的物質性。它有六大分類,每一類別都獨具特色,形態、滋味乃至飲用方法都有不同之處。這些不同的茶葉,組成多種多樣的茶相關產品。這些產品,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選擇。
2. 社會性
茶的出現,滿足了社會成員,即人類的需求。針對不同階級、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有各種不同的茶產品出現。可見茶的社會性。
3. 歷史性
茶文化的出現和發展,植根於中國的農耕文化,更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和淘汰,融合了多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從而發展成為當今的茶文化。
4. 多樣性
我國地大物博,且不說南北差異,即使相隔不過百里,其風俗習慣都有可能不同,更不要說我國56個民族之間的差異。茶文化與各地區、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相融合,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茶文化。
5. 時代性
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茶文化也是如此。社會文明的進步,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
四、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的茶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髮展,已經成為了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的儒、釋、道等多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將其融合在其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
1.中庸之道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國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主要宣揚“仁愛”、“禮”等觀念。這些思想,造就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並且影響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數千年。中國的茶道,則無時無刻不體現出這種中庸、包容、平和的思想。
茶之味,多清淡。不甜不膩,亦不算苦。這樣的味道正符合儒家所謂中庸的思想。在品茶時,人們往往要心態淡然平和,從泡茶到飲茶,一氣呵成,自然而不刻意,追求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寧靜之美。
茶禪一味
佛教在中國興起之後,便於茶結下了不解之緣,茶文化與佛教思想結合,形成了“茶禪一味”的理念。
“禪”是佛教“禪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這種修行,主張的是心靜則成佛。
茶使人心靜、不亂,有節制。這種特性,暗合了禪宗的修行之法。因此,茶文化得以與佛教文化相融合。
3.天人合一
道教思想與茶文化結合,使得茶文化帶有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即崇尚自然,崇尚質樸的精神。
在茶文化中,講求迴歸自然,在飲茶時,願意與自然親近。最好不過融於天地之間,在品茶的同時,感受著整個世界,從而來體悟自然的規律。此外,中國茶文化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將自然萬物看做有靈之物,而不是沒有靈魂的空殼。將人世間的美好品格賦予萬物,並通過感悟,來體會世間真理。
正因為天人合一之道,品茶者更容易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發現自然的美,進而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意境與悟性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的是一種意境美。能使人感受到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生機勃勃的韻味之美。而中國的茶文化也講究這種意境。品茶,一方面品味茶之香、水之醇。另一方面,品茶人更注重茶道的意境。那種融於自然、心境平和的狀態。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是悟性。將自己與茶道融合,去感受茶香、感受自然、感受萬物、感悟人生、感悟真理、感悟真善美,從而獲得一種心靈上的解放與超脫。 五、茶文化的功能
1. 社會功能
茶文化在形成之後,在整個社會上就發揮了重要的功能。首先,茶在人類交際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在過節期間走訪親友,送上一些好茶,即文雅又討喜。在友人聚會時,泡一壺好茶,談天說地,暢所欲言更是爽快。此外,許多地區人們的婚俗有送茶禮一說。可以說,茶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佔據著不小的位置。
2. 教化功能
茶文化融合我國各家文化之長處,對人的思想、道德和行為都有所規範。茶文化中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教導著人們去感受自然、感受世界,從而感悟到時間的真、善、美。茶文化的平和,讓人們心平氣靜。茶道要求以禮待人,恭敬謙卑。
3. 經濟功能
茶文化的發展,能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從古至今,茶產業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份推動力量。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出口產品之一就是中國的茶葉。可以說,中國古代經濟的輝煌,有茶葉產業一份功勞。而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茶文化,從而針對茶文化消費,繼而促進經濟的繁榮。
六、當代茶文化的發展
時至今日,經過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加富足。政府對傳統文化也越來越重視。於是,茶文化也有了新的發展。
1.茶館文化
當今的茶館,與過去的茶館相比,有了很多的不同。尤其是茶藝館的出現,讓現在的茶館與古代茶館有了巨大的區別。所謂茶藝館,就是讓客人在品茶的同時,欣賞各種藝術品。在這種互動的過程中,試圖將品茶也變為一門藝術。
此外,茶館文化追求的是一種復古的、傳統的中國文化。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們的傳統文化逐漸沒落。現在的年輕人在休閒時更傾向去咖啡館喝一杯咖啡而不是去飲一杯茶。面對這樣的狀況,發揚茶館文化,讓人們感受到茶中所蘊藏的古典美感,是很有意義的。
2. 茶文化研究會
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研究會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自從形成到現在,茶文化研究會為我國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著作、論文。並其圍繞著茶文化,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研討會、博覽會等等,這些活動大大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七、弘揚茶文化
當今中國,人們生活逐漸富裕,各種休閒方式增加,尤其是一些外來的產業比如咖啡館進入中國,對茶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弘揚茶文化也是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之一。
1.國家需重視對茶文化的推廣
茶文化要讓更多人知道,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援。國家通過各種渠道、手段,尤其是現今的多媒體手段來推廣茶文化,不僅可以讓茶文化走出國門,衝向世界,更能促進整個茶葉經濟體系的增長。
2. 加深對茶文化的研究
研究茶文化,不能只看到當今社會,更要回顧過去,研究古人的經典著作,從中整理出完整的茶文化體系,進而能更好的弘揚茶文化。
3. 發展茶文化旅遊事業
我國的採茶產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果茶園地區有可以聯絡的自然景觀或人為景觀,就可以發展一個旅遊線。讓遊客在旅遊的過程中,賞茶花,採茶葉,親手炒茶、製茶,最後品茶。這種一條龍的路線最適合宣傳茶文化,與此同時還能刺激茶園當地經濟的增長,一舉數得。
參考文獻:
[1]餘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江西社會科學2005***7***
[2]張琳潔.現代茶文化現象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4***5***
[3]王春.中國茶文化傳播公關誤區與思考[D].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2***5***
[4]宋小龍道長.茶文化與道教思想2011***7***
2
茶服設計與茶文化研究
摘要:飲茶具有很多好處,比如安神、靜心和陶冶情操,可以拋除一切雜念,與禪宗美學所表達的寧靜、自然和簡約的理念不謀而合。隨著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不斷蓬勃發展,時代文化符號的再度興起和迴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茶服飾文化正是在這種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衍生並發展起來,同時,茶藝服飾已經成為急需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問題。本文就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與茶藝服飾的演變進行探討,以期為現代茶服飾設計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提供借鑑。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現代茶服;設計;系統化;科學化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和審美情趣都出現了質的改變,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華的都市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生活追求,茶藝師穿戴的服飾已經成為茶藝欣賞的一個重要內容。茶禮服飾要想真正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中國的茶服文化才能發展壯大,進而向世界傳播。
1茶文化通過茶服進行著動態傳播
現代社會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藝展示的時候,需要通過服飾將茶道、茶境等結合成統一的整體。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飾三者之間相輔相成,都將以迴歸自我、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當今社會,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禮儀演示的時候,都需要由茶服飾來進行文化的傳承,將其獨具特色的視覺美感真實地進行展現,茶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獨具特色的動態呈現內容之一也是通過茶服飾來展示的。但是,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國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代表著中國傳統特色的、包含著豐富茶文化的現代茶服飾。服飾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真實地展現了人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觀念,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服飾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茶服飾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應該將茶文化所具備的精神文化意識形態完全融入到服裝設計中,而同時,一款極具視覺形態美、傳承文化內涵的茶服飾對傳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款新興的日常著裝和職業裝,我國現代茶服飾目前在文化內涵傳承和創新設計方面還比較落後,所以,現代茶服飾的拓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2當代茶文化服飾設計理念
2.1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養生保健功能的門派,同時道家也是最早重視茶的精神功能的門派,他們認為茶可以較好地修身養性,道士們在修煉時,往往要有茶相輔助。道家之所比較喜歡飲茶,與他們的思想理念有著直接的關係,他們認為通過喝茶、品茶可以脫胎換骨,因此傳說中的黃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較喜歡飲茶。道家茶服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素雅、乾淨的,他們的最高境界就是空靈、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營造的內心世界是自然、純淨的。在《中國茶謠》中,道家茶服傳承了道家傳統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較崇尚“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虛實相生”,比較注重自然、流暢的氣韻,道家茶服是從道家八卦圖形中演變而來的,服飾的主要色彩為淺灰藍色,外面還要罩上一層白色袍衫,領口處使用的是交領設計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寬鬆。道家茶禮的表演者通常會選擇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飾給人隨意、飄逸的感覺,比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識特點,絲棉混紡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這樣穿著比較舒適,線條比較柔韌,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比較符合人的身體曲線,有仙風道骨的感覺。
2.2禪茶一味
茶與中國佛教禪宗有著親密的聯絡,伴隨著禪宗越來越盛行,佛門中飲茶的信徒也越來越多。在中唐時期,百丈懷海創設了《百丈清規》,從此後在寺院中茶禮變成了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定。禪堂中,必須用茶來供奉各位大佛,用茶來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內心變得更加純淨。對那些僧人而言,飲茶已經成為他們每日的必修課,茶可以使他們快速地進入到打坐的狀態中。在《中國茶謠》中,男性居士的茶服與僧袍的款式比較接近,使用的顏色為偏深磚紅色,給人以雄渾、質樸的感覺,茶服的層次比較多,且非常緊密,從而展現了敬慕、虔誠的心態,使用蓮花暗紋刺繡圖案來裝飾衣領,佛教中認為蓮花是比較吉祥的花,非常的聖潔。柞蠶絲面料來製作外袍,感覺比較質樸,同時搭配緞面交領來修飾,整款服飾給人清雅、大氣的感覺。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較傳統的長衫,將領口設計成立領的形式,使用雙色雙層真絲紗質面料製作,整款茶服具有較強的垂蕩感,比較細膩、自然,服飾的特點與禪定的理念相融合,從而使茶服文化與茶禮形式的美感實現了有機的融合。
2.3茶儒同禮
儒家茶禮嚴格遵循儒學經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觀點,這也是儒家茶禮最核心的內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禮儀實現了有機的融合,藉助茶的沖泡過程將儒家教義精神進行了不斷的昇華。在進行茶服設計的時候,服飾的靈感來自於漢服,儒家文化比較推崇仁、義、禮、智、信的觀點,孔子比較維護周朝建立的規章制度,他認為正色應該是黑、白、青、黃和紅,其他的所有顏色都屬於間色,同時將正色和間色附加上尊卑貴賤的等級象徵,服飾的色彩非常明確,不可以存在顛倒和混淆的情況,比如《論語》中就比較明確的記載“惡紫之奪朱”,使用“禮”來保持單色的純正位置,因此服飾全是純正的黃色調或者是大紅色調。服裝設計的時候,通常會使用不對稱的配色進行搭配,整款服裝給人的感覺為看上去比較完整,但是仔細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飾將儒家的精神理念進行了完美的詮釋,每一款茶服都有著不對稱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較強的動感和時尚性,服裝製作的材料為真絲軟緞和真絲織錦緞,將儒家茶道的正統經典視覺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
3將茶文化融入現代茶服飾設計中
3.1在廓形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在設計茶服方面,立體透視與平面透視對比而言,更注重後者,根據茶藝的有效性、實用性要求,也就是飲茶者、泡茶者不會由於服飾的原因而影響茶藝的順利進行。在設計廓形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可從如下兩方面得以充分彰顯:一方面,我國服裝市場中服裝型別、服飾樣式都是很穩定的,大多數服裝都是上衣下裳的型別,這種審美特徵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國內傳統服裝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對稱,在寬大舒鬆的包裹中,人們大部分肢體都被包裹起來。根據這一情況,在茶服設計中,可以根據竹子外形高挑、嚴謹、穩重和對稱的特徵來進行設計。另一方面,以泡飲龍井茶為例,在泡飲時,幽香滿溢、色澤翠綠,讓人就有一種忍不住想品嚐的衝動。所以,在設計茶服廓形上,結合龍井茶泡飲中靈動飄逸、香飄四溢的特徵,通過至少兩層的搭配,注重服裝和人的立體空間形象,突破傳統服裝設計的對稱形式,以體現出一種飄逸、自如的氣質,這種氣質來源於人們在服裝穿著中所產生的光澤、曲線、動靜節奏的掌握,在設計茶服飾輪廓中發展自然、寬鬆的款式,與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間體現出古典高雅的氣質。
3.2在設計面料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亞麻布是國內特產之一,具有“天然纖維之王”的美譽,其觸感、手感都是極好的。製作亞麻布需要通過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認真、仔細,一道工序出現錯誤,就會影響到亞麻布的整體質量。品茗也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著亞麻製作而成的面料,在整體上給人一種平衡、舒適感,也能體現出一種天然的韻味,體現出別樣的雅緻美、簡約美、整體美。歐根紗是一種半透明的輕紗,與真絲產品相類似,但價格要比真絲產品便宜很多。歐根紗通過染色之後,呈現出一種鮮豔的顏色,面料材質輕、柔、軟,但它必須要懸垂掛置,避免出現褶皺。在設計茶文化服飾中可利用歐根紗面料的特徵,尤其是其褶皺,這種不著痕跡的、自然形成的褶皺,在人體行走過程中,在光線的折射下會形成一種亦真亦幻的光,給品茶者營造出一種飄飄欲仙的氣氛。在方案設計時,應利用兩件套設計形式,在外罩綠色的歐根紗面料中,面料絲滑、垂墜、唯美涼爽,給品茶者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在內裡上利用亞麻樸實的天然面料、視覺上的粗糙,為品茶者創設出一種返璞歸真的氛圍。將兩種材質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襯、互補缺點的效果,在整體上體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視覺效果。在服裝肩部和下襬之處,將紡織顏料繪畫茶文化元素置於其中,其整體佈局與水墨畫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處。紡織顏料具有色澤鮮豔、型別多樣等特徵,卷草紋、荷花等部分代表著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繪得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具有較強的視覺美感。雖然看起來很簡潔,但是製作過程卻是很複雜的,每一塊圖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統一、協調,穿在身上有一種整體的對稱美感。但要注意整體格調的協調和統一,防止過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給品茶者造成視覺累贅。既可以直接選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現傳統手繪。
3.3在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對於一整套服飾來講,其色彩是很關鍵的,色彩最先映入人們的眼簾,在整體設計中最為重要,具有先發制人的作用。在設計茶文化服飾色彩中,應考慮到當代飲茶環境的特徵,禁止胡亂搭配,追求典雅、素樸之美。一是,從宗教上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禮”的思想,孔子構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將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包括紅、白、黃、黑和青五種,其餘顏色為間色,正色與間色代表著主僕、貴賤之分,在定義服裝色彩中不能將正色與間色混為一談。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推崇“順其自然”的思想,主張平淡素淨之美,將青色、黃色、白色、皁色、紅色這五種顏色視為正色。結合道家和儒家所劃分的正色,在設計茶文化服裝上進行整體規劃。從茶葉本色而言,可以將綠色作為整體設計的基本色調,茶葉生長在雨水充沛的環境中,給人一種綠色、清新的感覺,綠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環境,是全世界人們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與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顏色對比而言,綠色不但不會打破空靈感,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清爽感,豐富了飲茶的整體意境。在設計色彩中,將綠色和白色兩種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緻、簡樸特徵彌補了空靈意境的不足,在整體意境中凸顯出一種朦朧美。另外,也可以在設計主色調時,選用白色這種素淨、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鵝黃色和白色兩種顏色融合,色系簡潔、柔和,給人一種簡約美。而普洱茶、紅茶這型別的茶葉,在沖泡後,顏色呈現出棕色、紅色,醇厚深沉、穩重,整體上具有磅礴的氣勢。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間接應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滲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體形象的限制,對其進行創新和提煉,體現出一種獨特、別緻的美感,為品茶者帶來一種賞心悅目、神清氣爽的感覺,讓他們帶著這種美好的感覺品茶,進而感受到品茶的樂趣。
4結語
茶服在進行設計時,將地域風俗和歷史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以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為底蘊,同時接受現代文明的改造和影響。茶禮服飾要想真正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的茶服文化傳遍全世界。
參考文獻:
[1]鍾斐.生態茶服秀———茶文化國際傳播中的動態呈現[J].農業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張進平.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54-57.
[3]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鑑、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89-92.
[4]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