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手抄報獲獎

  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你知道怎麼做一份獲獎的心理健康手抄報嗎?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希望能夠很好的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小編的支援和鼓勵。

  心理健康的手抄報圖片欣賞

  心理健康的手抄報圖片1

  心理健康的手抄報圖片2

  心理健康的手抄報圖片3

  心理健康的手抄報圖片4

  心理健康的手抄報圖片5

  心理健康的手抄報資料1

  1、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托爾斯泰

  2、最高貴的心,有著最高貴的滿足。——斯賓諾莎

  3、在這世界上,除了人類心靈的崇高的精神表現以外,一切都是渺小而沒有趣味的。——契訶夫

  4、在個性、舉止、風度和一切一切上,最好是樸實。——朗費羅

  5、有恬靜的心靈就等於把握住心靈的全部;有穩定的精神就等於能指揮自己!——米貝爾

  6、心靈開朗的人,面孔也是開朗的。——席勒

  7、心靈是其自身命運的主宰。——菲·貝利

  8、心靈應該習慣於從自身中吸取快樂。——德謨克利特

  9、心靈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愛的地方。——佚名

  心理健康的手抄報資料2

  可能性心理學讓你返老還童

  艾倫·朗格:我認為完全有可能實現。我曾主導過一個實驗:讓一群老人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房間裡住上一週,房間被佈置成20年前的樣子———放著舊報紙、舊雜誌、舊照片等。我們讓老人試著接受這個構造出來的“現實”,並以20年前的心態和生活方式去生活。實驗結束後,他們的視力和聽力有了明顯提高,記憶力有所改善,心態上也更加有活力。可見,“老”往往是我們自創的現實。我們不自覺地接受了這個年齡段該有的行為和意識,比如老了就不該蹦蹦跳跳、不該到處旅遊、應該慢點走等,進而忽視了積極的可能性,比如還能運動、還能旅行、還能做很多想做的事。

  再打個比方,很多老人覺得自己到了記憶衰退的年齡,也該變得健忘了。事實上,20歲的青年和80歲的老人都會忘記一些瑣事。不同點在於,青年會想“我只是太忙了而已”;老人會認為,“我連這點小事都記不住,真是老了”,從而親手將自己囚禁在“老”這個想法中。當再次需要記住一件事情時,“老”這個想法就會自動浮現,就算想記也記不住了。就這樣,老人也許就此放棄了對自己記憶力的信心,日積月累,記憶就真的“生鏽”了。

  《生命時報》: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衰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心態變了,積極的心態能讓人返老還童?

  艾倫·朗格:是的。人的身體可塑性很強,當你覺得自己老了,放棄了“年輕”的念頭時,身體就會向你的心態靠攏。只要改變心態,去發現那些年輕的“可能”,並全身心地去接受和嘗試,比如相信自己還能記住瑣事、還能獨立上下樓梯、還能去遠方旅行等,身體就會接受這些挑戰,從而達到“返老還童”的效果。

  《生命時報》:可能性心理學對人的健康還有哪些積極作用?

  艾倫·朗格:許多人在被醫生下了診斷後,就會全然接受,並認為醫生所說的“可能性”一定會發生。然而,即便診斷書說你已是癌症晚期,預計只能活三個月,這也不代表你的命運就此註定,沒有任何變動的餘地。醫生的診斷通常會漏掉一個至關重要的資訊———可能性,在“可能會死去”的背面,還隱藏著“可能會存活”的可能性。可悲的是,人們通常忽略了這種至關重要的可能性,認為癌症晚期等於死亡,進而悲觀、被動地接受。

  癌症晚期病人也會在某些天感覺比較好,這些細微差別就是決定生死的關鍵。如果能有意地、積極地觀察,是什麼讓自己感覺比昨天好一些,病人就能主動採取措施,讓自己感覺更好,將自己推向存活的可能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