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守規矩方式

  如今孩子的成長環境越來越優越,有不少孩子成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只要一點小事未隧他願,便會想盡辦法折磨大人,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教育孩子守規矩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守規矩方法篇一

  1、自己動手做。在家裡,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恨不能把所有事情一手包攬,好像那樣才能顯示出對孩子的愛,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孩子一生下來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動手能力。在成長過程中,要引導孩子強化動手能力。比如,孩子2歲時自己吃飯,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5歲時自己洗碗、收拾玩具,千萬不要讓孩子養成父母或爺爺奶奶應該幫她做的意識。

  2、父母要做好引導。隨著寶寶的長大,寶寶會這裡摸摸,那裡摸摸,這時就要開始慢慢培養,父母可以在旁邊告訴寶寶,比如說這是吃飯的碗和勺子,寶寶可以自己吃飯。再比如有些寶寶拿的動的小物品,父母也可以示意寶寶幫忙拿,相信寶寶也會很樂意的。

  3、製造輕鬆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有時候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孩子。在家不要當著寶寶面大聲爭吵,就算有矛盾也請在外面解決好了再回家,小孩子幼小的心靈會造成負面影響。如果寶寶不是做了特別過分的事情,不要動手打孩子,父母一貫的打罵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將孩子也塑造成脾氣古怪,喜歡打罵人的性格。

  4、多陪伴孩子。回到家,多多陪伴孩子,給孩子做一些要求,比如放學回到家先寫完作業再玩,父母回到家,也要放下手機等通訊工具,全身心的陪伴孩子,陪孩子做做遊戲、看看繪本、講講故事,帶孩子外出郊遊等,這樣的陪伴會是孩子成長的強心劑,孩子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

  5、教會孩子尊重他人。孩子在家裡,如果家人呼喚她,要求孩子回答。遇上長輩問聲好,但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孩子更不能動不動就打人,即便是開玩笑也不行,平時在生活中,要用身邊小事來教導孩子,比如告訴他垃圾扔進垃圾桶,要尊重環衛工人的辛苦勞動,不要浪費糧食,要尊重農民伯伯的辛苦勞作。

  6、不要有求必應。孩子腦海裡有很多要求,我們是不能一一滿足的.現在孩子只要沒滿足他的要求就會哭鬧、滿地打滾,企圖通過這些手段來達到目的,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妥協。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統一戰線,如果哭鬧就讓他哭,只要幾次不理他,他就不會再次這樣。如果滾地也由她去,孩子其實是很聰明的,知道這些做沒有用處後,自己也不會再這樣無理了。

  教育孩子守規矩的好處

  1、無規矩不成方圓

  鄭淵潔曾經講過,無規矩不成方圓,傳承下來的規矩是一種觀念,不必墨守成規要與時俱進。傳承規矩最好的方法則是言傳身教。如果孩子不懂規矩,就沒有準則約束孩子,孩子容易形成放任自流的性格。

  所以,父母有必須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為孩子立規矩,讓孩子行為規矩意識。

  2、規範孩子的行為

  生活行為規範是對個人行為的一種約束,它不可避免地會和個人的意願發生衝突:2—3歲的幼兒正處於反抗期,父母要對幼兒出現的抗拒情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子,處理不當,就會助長幼兒的逆反心理,影響行為規範的培養。

  所以,為孩子設定行為標準,與孩子商榷生活上應該遵守的規則,讓孩子懂得自我約束,從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育孩子需要守的規矩

  1、不能有粗俗、野蠻的行為

  俗語說“七歲看老”,所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必須從小做起,從日常行為規範抓起。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能有粗俗、野蠻的行為,家長規範孩子好的行為。

  比如,家長要教育孩子,在任何場合都不能亂扔垃圾、大吵大鬧。

  2、不能隨意拿別人東西

  由於孩子年紀小,他們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的,不會預計事情的後果。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就要注意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不能隨意拿別人東西,對自己的東西享有自主權。

  當遇到其他人投訴自己的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認東西是他拿的,家長要用緩和的口吻和孩子說:“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東西,拿了別人的東西就得還給人家!”

  家長要讓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後,因為自己的東西被拿會不高興,但是別人的東西被拿,別人同樣不高興。

  3、拿過的東西要物歸原主

  孩子如果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很想據為己有。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喜歡拿別人東西后不願意還的行為時,一定要提醒孩子。

  如果孩子長期拿了別人的東西不還,會令孩子潛意識覺得只要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需要還給人,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有偷竊行為。

  4、用的東西從哪裡拿來的,用完後再送回哪裡去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同一種情況,孩子自己的東西丟得哪裡都是,等找東西了卻只能求助於爸爸媽媽,自己根本找不到。即使家長去找,也會費好多功夫。如果就這樣長大,那這個孩子恐怕是不能生活自理的。

  其實不單單是放東西,做事也一樣。把一件件小事都做得井井有條,放東西分門別類,這會培養孩子做事條理的習慣。

  家長要做的是,教孩子放東西的時候,分成幾個大類,固定在房間的某個區域,別的東西不能放進這個區域。

  5、遵循先到先得,不能隨意插隊

  很多家長可能都遇到這種情況,上下班的時候,看到有公交車進站的時候,大家就一窩蜂地擁上去。本來該好好排隊的,可是,在這個時候都沒有人遵守紀律了。很多人都認為,在中國,先到先得、不隨意插隊的觀念很不強。

  因此,為了日後大家都能夠形成良好的習慣,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要遵循先到先得,不能隨意插隊。

  從小就培養孩子要分清先後,要禮讓,不能隨心所欲,這樣,孩子長大後,他們就有根深蒂固的觀念,知道自己做人要懂得規矩。

  6、進門前先敲門,不能隨意打擾別人

  在日常工作中,領導都很討厭那些不敲門直接衝進辦公室的人,因為這個時候也許領導有些機密檔案不能外洩,正因為你的“突然來襲”導致領導十分不高興。

  所以說,進入別人的房間時,敲門是處於禮貌和尊重。因此,要想你的小孩養成有禮貌,長大後讓人喜歡的孩子,就要教導孩子進門前先敲門,不能隨意打擾別人。

  想自己孩子有禮貌,父母要做好榜樣。例如,當你來到朋友家時,進門前先敲門,要麼等主人說請進之後進門,要麼等主人開門再進門。讓孩子耳濡目染,從小就就養成進門前先敲門的習慣。

  7、做錯事要道歉

  人難免犯錯,更何況是孩子。有的父母,因為孩子犯錯,覺得自己沒有面子,於是當著眾人面前對孩子打罵,令孩子自尊心受挫。也可能導致孩子表面是認可你的教育方式,內心卻充滿仇恨,造成心理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