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育孩子守規矩

  學習規劃,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墨守成規,而是讓孩子明白,守規矩,是為了更合適地與人相處,是為了在規矩裡不斷增長自己的能力。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教育孩子守規矩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守規矩方法

  1給孩子定規矩要簡單、具體,比如“把床鋪好”“地面無垃圾”“衣服都放在衣櫃裡”等,而不是籠統的“把房間收拾好”。

  2和孩子說話時,不要用問句,而要以尊重的態度、堅定的口吻直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如“請馬上把玩具收起來”而不是“可以把玩具收起來嗎?”否則孩子會從字面上理解成“玩具可收

  可不收”,並用一個“不”字一口拒絕你。

  3在孩子面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你越冷靜,孩子就越服帖、越樂意遵守規矩,你的耐心,會讓孩子受到感染,學會耐心。

  4面對面說話,跟孩子面對面,提醒孩子看著你,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臉上,最好叫孩子的名字,跟孩子產生眼神交流,這樣就會有一種約定感,說起話來更有說服力。

  5給予適當的後果,當父母的說教不見效的時候,往往會開始嚇唬孩子,“我要把你的玩具都扔出去”、“以後再也不會給你買玩具了”,也許媽媽以前就說過這種話,孩子知道媽媽只是說說而已,不會實施,所以也就不當一回事。要給孩子一個確實可行的後果,讓孩子意識到你絕非說說而已。

  6謝絕體罰,在嚇唬不見效之後,很多怒火攻心的家長會選擇體罰,體罰其實就是身體上的恐嚇,讓孩子生出一種畏懼,通過恐嚇得到的順從只是暫時的,或者等待著日後反彈,或者一直懦弱下去。我們希望孩子是因為懂得道理而守規矩,而不是因為被恐嚇而守規矩。

  孩子需要懂得的規矩

  1、不能有粗俗、野蠻的行為

  俗語說“七歲看老”,所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必須從小做起,從日常行為規範抓起。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能有粗俗、野蠻的行為,家長規範孩子好的行為。

  比如,家長要教育孩子,在任何場合都不能亂扔垃圾、大吵大鬧。

  2、不能隨意拿別人東西

  由於孩子年紀小,他們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的,不會預計事情的後果。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就要注意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不能隨意拿別人東西,對自己的東西享有自主權。

  當遇到其他人投訴自己的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認東西是他拿的,家長要用緩和的口吻和孩子說:“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東西,拿了別人的東西就得還給人家!”

  家長要讓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後,因為自己的東西被拿會不高興,但是別人的東西被拿,別人同樣不高興。

  3、拿過的東西要物歸原主

  孩子如果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很想據為己有。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喜歡拿別人東西后不願意還的行為時,一定要提醒孩子。

  如果孩子長期拿了別人的東西不還,會令孩子潛意識覺得只要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需要還給人,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有偷竊行為。

  4、用的東西從哪裡拿來的,用完後再送回哪裡去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同一種情況,孩子自己的東西丟得哪裡都是,等找東西了卻只能求助於爸爸媽媽,自己根本找不到。即使家長去找,也會費好多功夫。如果就這樣長大,那這個孩子恐怕是不能生活自理的。

  其實不單單是放東西,做事也一樣。把一件件小事都做得井井有條,放東西分門別類,這會培養孩子做事條理的習慣。

  家長要做的是,教孩子放東西的時候,分成幾個大類,固定在房間的某個區域,別的東西不能放進這個區域。

  5、遵循先到先得,不能隨意插隊

  很多家長可能都遇到這種情況,上下班的時候,看到有公交車進站的時候,大家就一窩蜂地擁上去。本來該好好排隊的,可是,在這個時候都沒有人遵守紀律了。很多人都認為,在中國,先到先得、不隨意插隊的觀念很不強。

  因此,為了日後大家都能夠形成良好的習慣,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要遵循先到先得,不能隨意插隊。

  從小就培養孩子要分清先後,要禮讓,不能隨心所欲,這樣,孩子長大後,他們就有根深蒂固的觀念,知道自己做人要懂得規矩。

  6、進門前先敲門,不能隨意打擾別人

  在日常工作中,領導都很討厭那些不敲門直接衝進辦公室的人,因為這個時候也許領導有些機密檔案不能外洩,正因為你的“突然來襲”導致領導十分不高興。

  所以說,進入別人的房間時,敲門是處於禮貌和尊重。因此,要想你的小孩養成有禮貌,長大後讓人喜歡的孩子,就要教導孩子進門前先敲門,不能隨意打擾別人。

  想自己孩子有禮貌,父母要做好榜樣。例如,當你來到朋友家時,進門前先敲門,要麼等主人說請進之後進門,要麼等主人開門再進門。讓孩子耳濡目染,從小就就養成進門前先敲門的習慣。

  7、做錯事要道歉

  人難免犯錯,更何況是孩子。有的父母,因為孩子犯錯,覺得自己沒有面子,於是當著眾人面前對孩子打罵,令孩子自尊心受挫。也可能導致孩子表面是認可你的教育方式,內心卻充滿仇恨,造成心理扭曲。

  培養好習慣的實操方法

  首先要從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開始。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自己穿衣服,學會生活自理。另外,還應讓孩子從小承擔一部分家務,比如倒垃圾、掃地等。孩子對生活有了責任心後自然就會對學習有責任感,並且懂得照顧人,會受到同學的歡迎,孩子的領導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培養出來了。

  第二,上課要專心聽講,提高課堂效率。鼓勵孩子在學校解決問題,儘量不回家複習。同時,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比,孩子年齡越小,發展的差異越大。

  第三,讓孩子養成專心做作業的習慣。家長在孩子做作業時要儘量給孩子創造安靜的環境,避免孩子分心。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精力不容易集中,家長可以準備一個鬧鐘,規定孩子學習10分鐘之後玩20分鐘,不搞疲勞戰術。

  第四,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多和孩子討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讓孩子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社會現象。

  第五,堅持和孩子一起運動。運動有利於孩子的生長髮育。

  第六,少讓孩子參與成人活動,多與同齡人交往。同齡人之間的交往是平等、互換、互惠的。與同齡人交往能夠學會妥協、付出、協商,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的過程。過多參與成人活動,會導致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