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育孩子懂規矩

  規矩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教育孩子懂規矩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懂規矩方法

  永遠不要用高高在上的態度跟他交談

  不要認為家長說的都是權威的話是不可以改變的。孩子教育心得提示,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實處,家長的角色更應該是知心可傾訴的朋友。家長不是完人,說錯話、做錯事要勇於承認,孩子的觀點如果正確,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見,這點說起容易,但是做起來難。

  有錯就罰,作對就獎,做到賞罰分明

  表揚、鼓勵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可以用微笑、點頭、臉上的表情等,對某一個行為的表現表示贊同,孩子教育心得提示,父母之間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觀念要一致、目標要一致、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因為每個孩子的特點是不一樣的。

  不僅僅是引導,而是要學會正確引導

  家長要多講規則的用處,讓孩子瞭解規則無處不在,一定的規則能保證人們更好地生活。孩子教育心得提示,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明確、統一、靈活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規則意識,使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從而在社會中獲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懲罰沒問題,但是要有技巧

  規則意識的形成有時還需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使幼兒從他律到自律。孩子教育心得提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後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變得懂事起來。

  給孩子立規矩需要注意

  第一,給孩子立規矩時,訊號要明確。比如,街上的黃燈亮了,那意味著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誰主動停過?立規矩時,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後果。

  第二,要就事論事,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如果我們大人說些“你從生下來就給我找麻煩”這樣的話,會使孩子把自己和壞孩子連同起來,從而喪失信心。

  第三,懲罰一定要及時。孩子的長期記憶比較差。早上吃飯慢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媽媽實際上也沒必要再說,對孩子的懲罰要切實可行。

  第四,給孩子樹立規矩,一定要簡單易懂,讓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沒有那麼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強,樹立十分複雜艱難的規矩,非但不能夠讓他遵守,反而會讓他糊塗;要把道理講清楚,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擺出強權嘴臉——“你聽我的!我說了算!”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你講的道理也許他一時不能夠完全領會,但是你平和的語氣和尊重他的態度,卻會讓他信任你的判斷,順從你的要求。

  第五,立下的規矩,無論時間地點場合,都要遵守。給孩子立規矩不能今天這個樣子,明天那個樣子,在家一套,外邊一套。這樣只會讓孩子糊塗,無所適從。所有的規矩都不僅僅是立給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嚴格遵守,以身作則。

  第六,規矩不是絕對不能夠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寬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場電視、晚睡一個小時,等等——會減輕壓力,讓孩子更加自覺地遵守規矩。相信孩子,不要以為偶然的一次“放縱”就會養成什麼壞習慣。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孩子親自體會一下“放縱”的後果。有些事情,規勸不管用,就換一種辦法,不一定正面要求。

  第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為準則來規範約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氣行為統統斥責為“犯錯誤”。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體會到在她看來,向你身上潑水或是什麼的,是非常好玩兒的事情。這樣你就不會惱火,而是和緩地告訴她,“我知道這樣挺好玩兒的,但是我不喜歡你這樣做,衣服溼了會讓我不舒服,請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潑水了。”

  六歲前的小孩應懂這6個規矩

  1規矩一: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孩子有怎樣的行為才算粗野、粗俗呢?

  比如樂樂在幼兒園裡跟小朋友搶東西,小朋友不給,他就開始打小朋友,還說道:“你要是不給我,我就讓我哥哥把你變成殘疾!”……樂樂這樣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為。

  這一類的孩子喜歡採用暴力的手段,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樂樂以後不能這樣做了,這是粗野的行為,是要挨批評的!”然後讓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樣的事情。

  比如媽媽可以問:“樂樂現在知道錯了,那麼以後要玩小朋友的玩具,應該怎麼做呢?”爸爸媽媽心平氣和地引導,在這樣的環境中,聰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尋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這時候也要適當地給他鼓勵,並給他立下這條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對待自己想要的東西,如何處理已經自己的情緒,如何處理已經發生了的情緒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等他長大後,他也會用這套模式去對待周圍的人,變得更加理性、為他人著想。

  2規矩二: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6歲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識才剛剛萌芽,往往很難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樂樂一樣,總是說:“媽媽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媽媽牽著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別人拿走了,樂樂就會大哭起來……

  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幫助還記建立自我意識,可以拿著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訴他:“這一件是你的,這一件是爸爸的,這個是媽媽的。”幫助他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區別的時候,爸爸媽媽也要刻意地多給孩子提問:“這是你的嗎?”讓他獨立地進行判斷,並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區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物權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他長大後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3規矩三: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不好,自己玩耍的時候總喜歡亂扔玩具,玩厭了就屁顛屁顛地拋開,等著媽媽幫他收拾殘局。很多媽媽們都不會說什麼,覺得“孩子還小,也不懂收拾,幫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實6歲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東西,只是爸爸媽媽的寵愛和遷就,讓他失去了鍛鍊自己的機會。不妨就給他立下規矩,每次玩完之後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寫完作業要收拾書桌等等,讓他學會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這樣的規則能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而且孩子在對東西進行歸位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書桌的過程中,他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東西要放在哪裡,這樣對他的創造力也有所幫助。長大後,無論孩子到了什麼環境,他都能養成“歸位”的好習慣,生活也會更加整潔。

  4規矩四:誰先拿到誰先用後來者必須等

  在家裡,爸爸媽媽總是“孩子第一”,什麼事情都讓著孩子,飯先給孩子吃,水果先讓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長這樣的一味謙讓,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覺得“爸爸媽媽都要讓著我,我是最大的!”,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長大後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喲!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壞習慣,要從家長們做起。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並且時時遵守“先來後到”的規則,比如吃飯的時候,媽媽先到飯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總是不來,那就讓他嚐到沒有菜吃的後果;刷牙的時候誰先到洗手間就先刷牙……這樣慢慢地,幫助孩子形成“先來後到”的習慣。

  這樣的規則可以避免他養成自私的毛病,讓他懂得當別人先拿到東西的時候,必須學會等待,並形成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

  5規矩五:不可以打斷別人說話

  當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師表揚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總會很興奮地想要把它告訴爸爸媽媽,無論爸爸媽媽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總會毫不猶豫地打斷。而且現在許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許孩子在任何時候打斷自己講話,而且還會高興地迴應孩子,這樣的態度容易讓孩子讓成不顧一切打擾別人的習慣,長大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在集體中生活。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爸爸媽媽要在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幫他改正,告訴他:“隨便打擾別人是很不禮貌的,你想想,如果寶寶在睡覺,小朋友老是過來跟你說話,寶寶會高興嗎?”用心平氣和的引導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然後再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讓他懂得當別人在忙的時候不應該去打擾他,而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換位思考,也會變得更加善解人意,這樣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6規矩六:做錯事要道歉

  家長們疼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還小”處處讓著他,就算孩子犯錯不道歉爸爸媽媽也會一心軟就原諒他了。這樣的處理方法,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媽媽都會原諒我”,孩子沒有了約束,難免會為所欲為,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

  其實,6歲前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已經開始懂事理了,這時候爸爸媽媽要抓住機會,從小就教育他“做了錯事要道歉,這樣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對自己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是爸爸媽媽錯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跟孩子一起遵守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誠實地面對,並且有勇氣主動承認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學會了反省自己,也開始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了。

  6歲前,孩子的各種意識還處於萌芽和發展戰略階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的最佳時期。這段時間,爸爸媽媽可以減少一點對孩子的溺愛,給他們立下嚴格一點的規矩,並跟著孩子一起認真地遵守,從小就培養孩子遵守規則、文明禮貌的好習慣。而且有了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也會喜歡上遵守規矩的“遊戲”,在“遊戲”中健康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