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美食的訣竅與技巧有什麼

  烹飪菜餚食譜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看到大廚是使用到各種調味的用品和各種鍋具,其實這些只是其次,想要真正烹飪出好吃食譜就要掌握好一定的訣竅,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烹飪美食的訣竅,希望能幫到你。

  烹飪美食的訣竅

  一、怎樣調味

  調味是菜餚最後成熟的技術關鍵之一。只有不斷地操練和摸索,才能慢慢地掌握其規律與方法,並與火候巧妙地結合,烹製出色、香、形俱好的佳餚。

  調味的根據大致有以下幾點:

  1.因料調味 新鮮的雞、魚、蝦和蔬菜等,其本身具有特殊鮮味,調味不應過量,以免掩蓋天然的鮮美滋味。腥羶氣味較重的原料,如不鮮的魚、蝦、牛羊肉及內臟類,調味時應酌量多加些去腥解膩的調味品,諸如料酒、醋、糖、蔥、姜、蒜等,以便減惡味增鮮味。

  本身無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蔘、魚翅等,除必須加入鮮湯外,還應當按照菜餚的具體要求施以相應的調味品。

  2.因菜調味每種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這種口味是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最後確定的。因此,投放調味品的種類和數量皆不可亂來。特別是對於多味菜看,必須分清味的主次,才能恰到好處地使用主、輔調料。有的菜以酸甜為主,有的以鮮香為主,還有的菜上口甜收口鹹,或上口鹹收口甜等,這種一菜數味、變化多端的奧妙,皆在於調味技巧。

  3.因時調味 人們的口味往往隨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這也與機體代謝狀況有關。例如在冬季,由於氣候寒冷,因而喜用濃厚肥美的菜餚;炎熱的夏季則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4.因人調味烹調時,在保持地方菜餚風味特點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就餐者的不同口味,做到因入制菜。所謂“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就是因人制菜的恰當概括。

  5. 調料優質原料好而調料不佳或調料投放不當,都將影響菜餚風味。優質調料還有一個含義,就是烹製什麼地方的菜餚,應當用該地的著名調料,這樣才能使菜餚風味足俱。比如川菜中的水煮肉,其中要用四川陴縣的豆瓣醬和漢原的花椒,川菜中用的鹽和味精也是其特有的,這樣做出來的味道就非常正宗。當然,條件有限的話,也沒必要一定難為自己,還是解饞為先。

  烹調過程中的調味,一般可分為三步完成:第一步,加熱前調味;第二步,加熱中調味;第三步,加熱後調味。

  加熱前的調味.又叫基礎調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製之前就具有一個基本的味,同時減除某些原料的腥羶氣味。具體方法是將原料用調味品;如:鹽、醬油、料酒、糖等調拌均勻,浸漬一下,或者再加上雞蛋、澱粉漿一漿,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後再進行加熱烹調。雞、鴨、魚、肉類菜餚也都要做加熱前的調味,青筍、黃瓜等配料,也常先用鹽醃除水,確定其基本味。一些不能在加熱中啟蓋和調味的蒸、燉制菜餚,更是要在上籠入鍋前調好味,如蒸雞、蒸肉、蒸魚、燉***隔水***鴨、罐燜肉、罈子肉等,它們的調味方法一般是:將對好的湯汁或攪拌好的作料,同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於加熱過程中入味。

  加熱中的調味,也叫做正式調味或定型調味。菜餚的口味正是由這一步來定型,所以是決定性調味階段。當原料下鍋以後,在適宜的時機按照菜餚的烹調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鹹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鮮的調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須得事先把所需的調味品放在碗中調好,這叫作“預備調味”,也稱為“對汁”,以便烹調時及時加入,不誤火候。

  加熱後的調味又叫做輔助調味.可增加菜餚的特定滋味。有些菜餚,雖然在第一、二階段中都進行了調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達到應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熱後最後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鹽或辣醬油等,涮品***涮羊肉等***還要蘸上很多的調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燒調汁,燴的烏魚蛋則在出勺時往湯中放些醋,烤的鴨需澆上甜麵醬,熗、拌的冷盤,也需澆以對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這些都是加熱後的調味,對增加菜餚的特定風味必不可少。

  二、怎樣焯水

  焯水,就是將初步加工的原料放在開水鍋中加熱至半熟或全熟,取出以備進一步烹調或調味。它是烹調中特別是冷拌菜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對菜餚的色、香、味,特別是色起著關鍵作用。

  焯水的應用範圍較廣,大部分蔬菜和帶有腥羶氣味的肉類原料都需要焯水。焯水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使蔬菜顏色更鮮豔,質地更脆嫩,減輕澀、苦、辣味,還可以殺菌消毒。如菠菜、芹菜、油菜通過焯水變得更加豔綠。苦瓜、蘿蔔等焯水後可減輕苦味。扁豆中含有的血球凝集素,通過焯水可以解除。

  2.可以使肉類原料去除血汙及腥羶等異味,如牛、羊、豬肉及其內臟焯水後都可減少異味。

  3.可以調整幾種不同原料的成熟時間,縮短正式烹調時間。由於原料性質不同,加熱成熟的時間也不同,可以通過焯水使幾種不同的原料成熟一致。如肉片和蔬菜同炒,蔬菜經焯水後達到半熟,那麼,炒熟肉片後,加入焯水的蔬菜,很快就可以出鍋。如果不經焯水就放在一起烹調,會造成原料生熟不一,軟硬不一。

  4.便於原料進一步加工操作,有些原料焯水後容易去皮,有些原料焯水後便於進一步加工切制等。

  焯水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開水鍋焯水;另一種是冷水鍋焯水。

  開水鍋焯水,就是將鍋內的水加熱至***,然後將原料下鍋。下鍋後及時翻動,時間要短。要講究色、脆、嫩,不要過火。這種方法多用於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菠菜、萵筍等。焯水時要特別注意火候,時間稍長,顏色就會變淡,而且也不脆、嫩。因此放入鍋內後,水微開時即可撈出晾涼。不要用冷水衝,以免造成新的汙染。

  冷水鍋焯水,是將原料與冷水同時下鍋。水要沒過原料,然後燒開,目的是使原料成熟,便於進一步加工。土豆、胡蘿蔔等因體積大,不易成熟,需要煮的時間長一些。有些動物性原料,如;白肉、牛百頁、牛肚領等,也是冷水下鍋加熱成熟後再進一步加工的。有些用於煮湯的動物性原料;也要冷水下鍋,在加熱過程中使營養物質逐漸溢位,使湯味鮮美,如用熱水鍋,則會造成蛋白質凝固

  三、怎樣配菜

  配菜根據菜餚品種和各自的質量要求,把經過刀工處理後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主料和輔料適當搭配,使之成為一個***或一桌***完整的菜餚原料。配菜的恰當與否,直接關係到菜的色、香、味、形和營養價值,也決定到成桌菜餚能否協調。

  1.量的搭配

  突出主料:配製多種主輔原料的菜餚時,應使主料在數量上佔主體地位。例如“炒肉絲蒜苗”、“炒肉絲韭菜”等應時當令的菜餚,主要是吃蒜苗和韭菜的鮮味,因此配製時就應使蒜苗和韭菜占主導地位,如果時令已過,此菜就應以肉絲為主。

  平分秋色 配製無主、輔原料之分的菜餚時,各種原料在數量上應基本相當,互相襯托。例如“熘三樣”、“爆雙脆”、“燴什錦”等,即屬這類。

  2.質的搭配

  同質相配:即菜餚的主輔料應軟軟相配***如“鮮蘑豆腐”***,脆脆相配***如“油爆雙脆”***,韌韌相配***如“海帶牛肉絲”***,嫩嫩相配***如“芙蓉雞片”***等等,這樣搭配,能使菜餚生熟一致,吃口一致;也就是說,符合烹調要求,各具自己的特色。

  葷素搭配:動物性原料配以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肉絲”、“豆腐燒魚”、“滑餾裡脊”配以適當的瓜片和玉蘭片等。這種葷素搭配是中國菜的傳統作法,無論從營養學還是食品學看,都有其科學道理。

  貴多賤少:係指高檔菜而言。用貴物宜多,用賤物宜少,例如:“白扒猴頭蘑”、“三絲魚翅”等,可保持菜餚的高檔性。

  3.味的搭配

  濃淡相配:以配料味之清淡襯托主料味之濃厚,例如:三圓扒鴨***三圓即胡蘿蔔、青筍、土豆***等。

  淡淡相配:此類菜以清淡取勝,例如:“燒雙冬***冬菇、冬筍***”、“鮮蘑燒豆腐”等。

  異香相配:主料、輔料各具不同特殊香味,使魚、肉的醇香與某些菜蔬的異樣清香融和,便覺別有風味,例如:“芹黃炒魚絲”、“蕪爆裡脊”、“青蒜炒肉片”等。

  一 味獨用:有些烹飪原料不宜多用雜料,味太濃重者,只宜獨用,不可搭配,如:鰻、鱉、蟹,鰣魚等。此外,如:北京烤鴨、廣州烤乳豬等,都是一味獨用的菜例。

  4.色的搭配

  菜餚主輔料的色彩搭配要求協調、美觀、大方,有層次感。色彩搭配的一般原則是配料襯托主料。具體配色的方法有:

  順色菜 組成菜餚的主料與輔料色澤基本一致。此類多為白色,所用調料,也是鹽、味精和淺色的料酒、白醬油等。這類保持原料本色的菜餚,色澤嫩白,給人以清爽之感,食之亦利口。魚翅、魚骨、魚肚等都適宜配順色菜。

  異色菜 這種將不同顏色的主料輔料搭配一起的菜餚極為普遍。為了突出主料,使菜品色澤層次分明,應使主料與配料的顏色差異明顯些,例如:以綠的青筍、黑的木耳配紅的肉片炒;用碧色豌豆與玉色蝦仁同烹等,色澤效果令人賞心悅目。

  5.形的搭配

  這裡所說的“形”,是指經刀工處理後的菜餚主、輔原料之形狀,其搭配方法有兩種。

  同形配主輔料的形態、大小等規格保持一致,如:“炒三丁”、“土豆燒牛肉”、“黃瓜炒肉片”等,分別是丁配丁、塊配塊、片配片。這樣可使菜看產生一種整齊的美感。

  異形配主、輔原料的形狀不同、大小不一,如“荔枝魷魚卷”主料魷魚呈簡狀蓑衣形,配料荔枝則為圓或半圓形。這類菜在形態上別具一種參差錯落美。

  四、怎樣使菜餚鮮香

  為使菜餚“生香”,廚師常用下面五種技法。

  1.借香 原料本身無香味,亦無異味,要烹製出香味,只有靠借香。如海蔘、魷魚、燕窩等諸多幹貨,在初加工時,歷經油發、水煮、反覆漂洗,雖本身營養豐富,但所具有的揮發性香味基質甚微,故均寡而無味。菜餚的香味便只有從其他原料或調味香料中去借。

  借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用具有揮發性的辛香料熗鍋;二是與禽、肉類***或其鮮湯***共同加熱。具體操作時,廚師常將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可使香味更加濃郁。

  2.合香 原料本身雖有香味基質,但含量不足或單一,則可與其他原料或調料合烹,此為“合香”。

  例如,烹製動物性原料,常要加入適量的植物性原料。這樣做,不僅在營養互補方面很有益處,而且還可以使各種香味基質在加熱過程中融溶、揚溢,散發出更豐富的複合香味。動物性原料中的肉鮮味揮發基質肌苷酸、穀氨酸等與植物性原料中的鮮味主體穀氨酸、一磷酸腺苷,-烏苷酸等,在加熱時一齊迅速分解,在揮發中產生凝集,形成具有複合香味的聚合團,也就我們所說的合香混合體。

  3. 點香 某些原料在加熱過程中,雖有香氣味產生,但不夠“衝”;或根據菜餚的要求,還略有欠缺,此時可加入適當的原料或調味料補綴,謂之“點香”。

  烹製菜餚,在出勺之前往往要滴點香油,加些香菜、蔥末、姜未、胡椒粉,或在菜餚裝盤後撒椒鹽、油烹薑絲等,即是運用這些具有揮發性香味原料或調味品,通過瞬時加熱,使其香味基質迅速揮發、溢位,達到既調“香”,又調味的目的。

  4.裱香 有一些菜餚,需要特殊的濃烈香味覆蓋其表,以特殊的風味引起食者的強烈食慾。這時常用裱香這一技法。

  燻肉、燻雞、薰魚等食品製作,運用不同的加熱手段和薰料***也稱裱香料***製作而成。常用的薰料:鋸末***紅松***、白糖、茶葉、大米、松柏枝、香樟樹葉,在加熱時產生大量的煙氣。這些煙氣中含有不同的香味揮發基質,如:酚類、醇類、有機酸、羰基化合物等。它們不僅能為食品帶來獨特的風味,而且還具有抑菌、抗氧化作用,使食品得以久存。

  5.提香 通過一定的加熱時間,使菜餚原料、調料中的含香基質充分溢位,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香味素,產生最理想的香味效應,即謂之“提香”。

  一般速成菜,由於原料和香辛調味的加熱時間短,再加上原料託糊、上漿等原因,原料內部的香味素並未充分溢位。而燒、燜、扒、燉、熬等需較長時間加熱的菜餚,則為充分利用香味素提供了條件。實踐證明,肉類及部分香辛料,如:花椒、大料、丁香、桂皮等調味料的加熱時間,應控制在三小時以內。因為在這個時間內,各種香味物質隨著加熱時間延長而溢位量增加,香味也更加濃郁,但超過三小時以後,其呈味、呈香物質的揮發則趨於減弱。所以,菜餚的提香,應視原料和調味料的質與量來決定“提香”的時間。

  各種食物的烹調

  1.肉類的烹調方法

  一般來說,肉類所含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因性質比較穩定,在烹調過程中損失較少。烹調時以紅燒、清燉,維生素B1的損失最多,高達60-65%;蒸和油炸損失為45%;快炒亦損失13%。肉類中所含的維生素B2,清蒸丸子損失為87%;紅燒、清燉肉塊損失40%;快炒肉絲僅損失20%。

  專家建議:紅燒或清燉維生素損失最多,但可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溶於湯內;蒸或煮對糖類和蛋白質起部分水解作用,也可使水溶性維生素及礦物質溶於水中,因此在食用以上方法烹調的肉類時要連汁帶湯一起吃掉。炒肉及其他動物性食物營養素損失較少。炸食可嚴重損失維生素,但若在食品表面撲面糊,避免與油接觸則可以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2.蔬菜的烹調方法

  蔬菜含有豐富的水溶性B族維生素、維生素C和無機鹽,如烹調加工方式不當,很容易被破壞而損失。比如,把嫩黃瓜切成薄片涼拌,放置2小時,維生素損失33-35%;放置3小時,損失41-49%。

  炒青菜時若加水過多,大量的維生素溶於水裡,維生素也會隨之丟失。包餛飩時,我們總是把青菜先煮一下,擠出菜汁後再拿來拌餡兒,維生素和無機鹽的損失則更為嚴重。

  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溶於水進入體內後,易形成不溶於水的草酸鈣,妨礙人體對鈣的吸收。科學的吃菠菜的方法,應將菠菜加水稍煮後,把湯倒掉,再涼拌著吃。

  胡蘿蔔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但它們只存在於細胞壁中,必須經過切碎、煮熟及咀嚼等方式,才能加以利用。另外,β-胡蘿蔔素是一種脂溶性物質,因此生吃或者燒湯都不能加以吸收。最科學的烹調方式是切塊和肉一起燉20分鐘左右。

  3.米、面等主食的烹調方法

  淘米時,隨淘米次數、浸泡時間的增加,米、面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容易受到損失。

  做泡飯時,可使大量維生素、無機鹽、碳水化合物甚至蛋白質溶於米湯中,如丟棄米湯不吃,就會造成損失。

  熬粥、蒸饅頭加鹼,可使維生素B1和維生素C受破壞。

  很多油炸食品,比如炸薯條等,經過高溫油炸,營養成分基本已損失殆盡。

  烹調消夜需注意的細節

  一、材料要容易購買,方便貯藏 搭配的材料,無論蔬菜、肉類等最好是一般市場或超級市場都容易買得到,無須周章。材料要方便貯藏,選用乾貨例如米粉、意粉、米、麥片和粉絲,可長時間貯存而不易變質。罐頭湯料和配料也是做消夜的理想材料。

  二、製作要簡單省時 材料要容易處理,烹調程式要簡單化,加工簡便,無須花太多時間。在炎熱季節,也可考慮冷食作為消夜,例如冷麵、涼拌等食制,方便隨時取食。做粥品的可預先醃好米和煲粥材料,置冰箱冷藏保鮮。

  三、避免肥膩食物,脂肪含量過多的食物或油炸物,都是不易消化的,入睡前進食這類食物,不但增加胃部負荷,且不易安眠。

  四、製作容易消化、滋補有助安眠的食物 稀粥、粉面、麥片容易消化,是消夜的理想食物。烹調時不妨做精緻一點,例如蔬菜、肉類可細切,湯丸可改成精緻“小型”的,既容易咀嚼,也有助消化。

  五、分量要適宜,消夜是“三餐制”以外的一餐,分量和熱量有別於下餐,需酌量減少。一般而言,消夜是在不太飢餓的狀態之下進食,故分時不宜過多,此外,造型過大的食品也不容易引起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