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哮喘的臨床表現

  喘息是寶寶患下呼吸道疾病的常見症狀,喘息是由於細支氣管的炎症,粘膜充血、水腫、粘液分泌增加、粘液栓塞使氣道狹窄所致,由於嬰幼兒排痰困難,咳嗽與喘息常同時存在。那麼是什麼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嬰幼兒哮喘是指3歲以下孩子的哮喘,在兒童哮喘發病中佔有較大的比例,由於嬰幼兒哮喘與一般兒童哮喘相比,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容易被誤診或漏診,從而影響有針對性的治療,導致哮喘反覆發作。那麼,如何早期發現嬰幼兒哮喘,侯偉副教授指出:應根據疾病特點儘早確診並規範治療,否則隨孩子年齡增長,治癒機會將越來越小。而兒童哮喘又有以下特性,家長需要注意:

  1、多有上呼吸道感染誘哮喘發作的前驅症狀,即1~2天的感冒症狀,如發熱、流鼻涕、打噴嚏、咽喉疼痛及咳嗽,症狀以晨起及活動後較重。隨後即出現喘息,隨年齡增長髮作次數也增加,多不伴發熱症狀。

  2、嬰幼兒哮喘發作時多有紫紺及鼻翼翕動,呼氣延長不像年長兒童那麼明顯,聽診肺部可聞及哮鳴音,但其喘鳴多較粗短、低調,常同時有水泡音。

  3、患兒病情輕重不一,部分患兒雖有喘息,但一般情況仍較好,食慾及生長髮育不受影響。但有的患兒反覆咳嗽、喘息,每年發作5~8次以上,往往被誤診為支氣管炎或肺炎,需靜脈輸液或住院治療,有時喘息持續較長時間,可達2~4周,喘息難以控制。

  4、常用平喘藥對嬰幼兒哮喘的治療效果不好,常需應用吸入性皮質激素治療。

  5、在診斷嬰幼兒哮喘時應特別注意家族及個人特應性病史。如果家族中有哮喘、過敏性鼻炎或患兒有溼疹、蕁麻疹、食物及藥物過敏史,則患兒發生哮喘的機率明顯增加。

  6、若能早期診斷嬰幼兒哮喘,及時給予正規合理治療,患兒的病情可獲良好控制,隨年齡增長,免疫力提高,呼吸道感染次數逐漸減少,多數哮喘患兒到3~5歲後可停止發作。

  寶寶哮喘治療

  ***一***對小嬰兒哮喘的治療

  某些新的有效藥物提高了對小嬰兒哮喘的治療能力,並向現有的指南和有關於治療運演算法則的地位挑戰。例如,近來已證明某些應用於成人和年長兒的藥物可用於年幼兒,這些藥物有利於填充以前存在於哮喘患兒中為控制治療所必須做的選擇和FDA沒有正式批准之間的差距。新的選擇包括各類ICS和白三烯受體拮抗劑以及那些被認為用以控制治療嬰幼兒持續性哮喘的藥物。

  顯然,為了能從應用ICS得到最大的好處,不但包括適當藥物的選擇和了解利/ 弊資訊,也涉及到合適年齡的合適裝置的選擇,以使藥物能最好地輸送至下氣道,在嬰幼兒中這些問題更重要。目前ICS已被建議用於治療小嬰兒的持續性哮喘。布地奈德霧化懸液是第一個最近被FDA批准的可用於4歲以下幼兒哮喘的吸入性糖皮質激素,臨床研究已證明在1歲左右的兒童中應用既安全又有效。起始用藥劑量不必低於預期用於年長兒和成人的量。效果優於霧化吸入色甘酸鈉。許多極年幼的哮喘患兒能接受每天一次霧化吸入布地奈德,其依從性超過色苷酸鈉***每天需3~4次用藥***。

  有關於ICS的安全性,在成人和年長兒乃至小嬰兒均需考慮,一般,在藥物的輸送和依從性是最優化的對照設定情況下,曾觀察到對哮喘患兒的生長有一小的***<1cm***,暫時的***限於第一年***、短期的影響,這些觀察也包括了小嬰兒中霧化吸入布地奈德的應用。一些雙盲、對照、多中心的研究證實:不管ICS如何應用,哮喘患兒最終可達其最後預計的成人身高。 然而,儘管有這些可靠的資訊,我們仍必須在ICS的收益巨大及其雖然小、卻是肯定有風險之間搞平衡,尤其是在嬰兒這一年齡組。

  安全性只是通過生長監測的方式管理。應和父母/病人交流有關可選擇的治療途徑,如應用“最小有效量”、和“減少激素用量”的最佳措施***如:控制吸菸/環境過敏原、接種流感疫苗、檢出和治療共存疾病《胃食道反流、鼻炎/鼻竇炎》和適當應用聯合治療***。

  嬰幼兒哮喘應用ICS 抑或非 ICS?該問題已通過CAMP研究:1,041例輕~中度哮喘患兒,用布地奈德400mg/天,或尼多克羅米8mg/天,或安慰劑。布地奈德吸入組的住院次數、急症次數、需要用急救用沙丁胺醇以及潑尼鬆衝擊的次數等均為最佳,並與其他兩組存在顯著差異。

  ***二***對反覆喘息嬰兒的治療

  患有反覆因病毒感染誘發喘息的嬰兒組成了最困難的治療組幷包括到預防。最近的研究提示其病理機制可能與哮喘不同。對一組患有嚴重哮喘的學前兒童研究中發現,其發作前幾乎均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常必須住院。在出現最初症狀時,常規應用支氣管擴張劑,同時加用口服糖皮質激素***潑尼鬆龍***,結果提示:在口服潑尼鬆龍的一-組住院率減少90%。另有報道:對因病毒誘致急性哮喘發作在 出現最初症狀時,應用大劑量吸入性二丙酸培氯米鬆***每次750mg, 每天3次,共5天***獲得成功。最近的研究是應用吸入性布地奈德,結果支援了上述的觀察。但另一些研究報道則認為:對患有病毒誘發哮喘的學前兒童應用二丙酸培氯米鬆***每天400mg***吸入治療,未能顯示任何改善,最近的一些研究是規範應用二丙酸培氯鬆吸入治療***400mg/天,用6個月***,對學齡兒童中伴有病毒感染的喘息發作,仍未能提供臨床上顯著的改善,只是肺功能有好轉。另一項前瞻性的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發現當喘息嬰兒存在中度細支氣管阻塞危象時,應用氨茶鹼靜注與常規應用霧化吸入β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糖皮質激素靜注相比,療效增加並不顯著。這些研究結果說明對於與病毒感染相關的喘息嬰兒,無論是應用β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吸入+糖皮質激素口服、靜注或吸入,以及或是應用氨茶鹼靜注,其療效均不能完全肯定,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

  但是,如果給予因喘息而住院的嬰兒早期抗炎治療,有助於降低以後發生反覆喘息和哮喘的風險率。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研究提示:急性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接受霧化吸入抗炎藥***如布地奈德或色甘酸鈉***16周,一年後哮喘的發生率分別為42%和45%,未用藥組則為61%。另一項同樣是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對反覆喘息發作嬰兒應用大劑量布地奈德短期霧化吸入以快速誘導臨床反應,結果發現患兒的臨床症狀評分***包括日間症狀和夜間症狀***可獲迅速、顯著的改善,臨床反應出現的平均時間為3天。另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則報道早期給予急性毛細支氣管炎患兒霧化吸入布地奈德 1 mg 一天三次,共7天,或0.5mg 一天兩次共2個月,2年後,其哮喘發生的風險率分別為16%和12%,而對照組則高達37%。

  當今對<4歲兒童控制治療選擇的考慮:是否有給予未患哮喘兒童不恰當治療的危險?該可能必然是存在的,但是,不應該認為有危險,因為按指南規範治療應該是很安全的。一般可在最初治療一定時間後,若不再出現喘息等症狀的反覆發作或急性加重的證據時,即予以階梯式減量和停藥,最後,沒有哮喘的兒童應停止控制治療。

  由於哮喘是導致兒童死亡的原因,常導致需急症治療和住院,近年來,兒科哮喘病例數增加,死亡率也增加。嬰幼兒喘息的正確診斷依賴於症狀,而且,大多數兒童在2歲以前就出現症狀,由於缺乏明顯的標記,很難估計各例兒童的預後;然而,呼吸道症狀開始在早期嬰兒階段、或持續至3~4歲與將來患哮喘顯著相關。哮喘的炎症本質要求對所有患持續性哮喘的病例常軌應用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研究提示早期開始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治療能減輕氣道炎症,並可預防在後期更嚴重的哮喘和不可逆的氣道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