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顱內壓增高的臨床表現介紹

  小兒顱內高壓的診斷標準是什麼?怎麼才能夠正確做出小兒顱內高壓的診斷?家長如何警惕小兒顱內高壓的發生?下面小編來為您解答這些問題,歡迎大家來到學習。

  寶寶顱內壓增高的臨床表現

  小兒顱內高壓的診斷標準:小兒出現呼吸不規律,前囟飽滿,血壓增高,瞳孔擴大,昏迷昏睡,抽搐和肌張力改變。出現任何一項臨床指標即應懷疑腦水腫;出現任何兩項臨床指標即可診斷腦水腫。

  典型的顱內高壓綜合徵具有頭痛、嘔吐及視盤水腫等表現,其中尤以視盤水腫最為客觀,依據這一體徵,診斷不難。但在急性顱內壓增高或慢性顱內壓增高的早期,多無視盤水腫,患者可能僅有頭痛和***或***嘔吐。容易誤診為功能性疾病,產生嚴重後果。因此,應慎重對待每一個頭痛和***或***嘔吐患者,警惕顱內壓增高的可能。

  通常有顱內佔位性病變,如腫瘤、血腫、膿腫、腦水腫、假性腦瘤、CSF容積增加等。

  兒童良性顱內高壓徵

  凡有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ICP***增高的症狀,而無其他神經系統陽性體徵,腦脊液***CSF***檢查除壓力增高外各項化驗檢查均正常,神經影像學檢查排除顱內佔位性病變者,預後較良好,稱為良性顱高壓***BIH***,也稱為原發性顱內壓增高***IIH***。目前對BIH雖有人認為“良性”並非良性,但已被臨床廣泛應用。

  兒童BIH臨床表現與成人不同,而以頭痛、眼球運動障礙和視力障礙為其三主症。

  1.頭痛是學齡兒童常見的症狀,多數為瀰漫性非發作性頭痛,以額顳部為著,少數為發作性頭痛,類似偏頭痛。新生兒及幼兒頭痛時常伴精神萎靡、活動減少,或興奮、躁動不安等。20%~40%患兒頭痛時可伴噁心、嘔吐,表現為“無原因”的早晨嘔吐。

  2.眼球運動障礙常表現為麻痺性集合斜視。Bsker等***1979***報道68例中29例有此症狀。Szenasy等報道23例中10例表現此症狀,其次有兩眼上視不等、向一側凝視困難等。部分患兒出現第Ⅵ、Ⅲ、Ⅳ對顱神經損害的症狀。兒童BIH時眼運動障礙發生的複視較少見,多數年長患兒的複視為非經常性或僅在頭痛時出現,其中垂直性複視較水平性複視多見。

  3.視力障礙多在頭痛時發生視物不清。

  顱內壓增高應的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顱內高壓症患兒均應進行ICP監護,並作特護記錄,嚴密監測血壓、呼吸、脈搏、體溫、瞳孔、肌張力及有無驚厥、意識狀態改變等,記錄出入量。

  ***1***一般處理:側臥位,頭部抬高30°;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氣管插管或經鼻插管,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有高熱需降溫,維持迴圈血量。液體量每次限於1000ml/m2,含1/3張含鈉液,人量應少於出量。

  ***2***控制驚厥:***0.3~0.5mg/kg靜注,半小時後可重複。如有驚厥持續狀態,可給予***0.05~0.1mg/kg靜注,或苯妥英鈉15~20mg/kg,1次負荷量,按每分鐘Img/kg靜注,次日給予5mg/***kg·d***維持。

  ***3***降低顱內壓:20%甘露醇0.5~1.0g/,每4~6小時1次,使用超過3天需注意電解質紊亂,地塞米松0.5~1Omg/kg靜注,每6小時1次,10%甘油鹽水0.5~1.0g/kg靜注,6~8小時1次,必要時控制性腦脊液引流,用穿刺放液或手術治療。

  ***4***其他:低溫療法、被動過多換氣。

  ***5***去除病因。

  預防顱內壓增高的方法

  積極防治原發病是最主要的預防措施。對良性顱內壓增高及先天性異常,應及時診斷,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