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方面的論文

  魯迅曾說過:“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人本主義心理諮詢理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與實現途徑》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隨著改革開放程序的不斷推進,西方文化開始滲透到我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人本主義心理學便是近年來非常流行的一種思潮,與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宗旨相吻合。

  關鍵字: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主義

  我國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但在新時期裡,傳統的思政教育與大學生之間產生了一些矛盾,如多元化的思想與一元化的導向矛盾、複雜化的社會與單一化的施教矛盾、豐富化的情感與教條式的教學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高校必須積極調整思政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以應對新時代的發展。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運用,不僅與現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相符,與思政教育體系也相通,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運用這種方法,是有很大現實意義的。

  一、人本主義心理諮詢理論的概述

  人本主義心理學最早誕生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在心理學領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該理論的研究物件為整體人,並主張以人為本,重點關注人格健康與人的價值體現,雖然這一學派已經創立了很多年,但發展到現在仍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因其崇尚以人為本,所以以人本主義命名。

  而人本主義心理諮詢則誕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最早運用於心理治療,其與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一起,並稱為“三大心理治療法”[1]。這種心理治療方式來源於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性假設與我國古典主義心理學中所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論異曲同工,重視構建起和諧的諮訪關係,具體包含現實療法、真實療法、交友小組等治療方式。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假設人性本善,並運用非指導的方式,讓被治療者意識到未來可以由自己選擇。該領域認為,心理諮詢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諮詢者的態度,在治療時需要將被治療者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通過被治療者自身的努力來解決其心理問題。

  二、人本主義心理諮詢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作用

  我國高校在長期以來的思政教育程序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如缺乏教育目標的針對性、忽略個人價值的重要性、欠缺教育過程的互動性等,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造成了阻礙。而想要改變這種教育狀態,尋找到一種新的理論作為思政教育的發展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本主義心理諮詢理論是當前比較有針對性的指導理論,將其應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符合大學生接受心理

  任何一種事物想要被人們所接受,都需要與人們的認識範疇相契合,換句話說,只有與人們主觀需求相符合的事物,才能夠激發出人們對這種事物的認同感,從而發自內心的接受這種事物。高校思政教育是以人為基礎的,進行心理諮詢的最終目的便是瞭解大學生的心理與人格情況,這是進行思政教育之前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所以,在進行思政教育以前,必須先對學生心理情況有一個客觀準確的把握,並瞭解學生的接受心理,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政教育,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

  2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在實踐工作中,思政教育需要對學生需求全面瞭解,並探索到行為產生的原因,真正從學生實際需求入手,只有這樣,高校思政工作才能夠取得更大的成效。而心理諮詢便是瞭解學生內心的一個有效手段,將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並以每個學生的特點為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從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3]。

  3滿足心理教育的需求

  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約,如社會、家庭等,思政教育的開展目的是為了向國家與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想要更好的展開思政教育,被教育者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非常重要的[4]。

  三、人本主義心理諮詢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

  1制定教育目標,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與質量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在確立過程中是具有一定階級性與主觀性的,更多的是強調社會利益與集體利益,這也是當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在當前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借鑑人本主義心理諮詢中的目標,強調大學生的個體發展,將其主動性充分挖掘出來,引導大學生自覺參加社會活動,為以後的工作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

  2明確教育內容,瞭解學生思想解決實際問題

  人本主義心理諮詢在當今社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的原因在於兩方面:其一是社會壓力的增大,使得人們產生了很多心理問題,更渴望尋求心理幫助;其二是這種心理諮詢方式能夠真正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滿足心理需求。高校大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也面臨著很多現實需求,因此,在進行思政教育時,只有避免不切實際的說教,真正貼近學生生活,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理清教育過程,開啟學生心扉開發優質潛能

  其一,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整個教育體系中。人性本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重要理論,在進行思政教育過程中,該理論能夠起到積極的能動作用,心理諮詢是由來訪者主動向諮詢者提問從而展開話題的,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來訪者主動走出困境,將這種思想運用到思政教育中,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整個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激發學習潛能,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對於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有很大幫助。

  其二,將“諮訪關係”融入到師生教育關係中。良好諮訪關係的構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主要內容,治療過程中雙方應處於平等關係,這種關係能夠放下來訪者的戒心,更有利於敞開來訪者的心扉。諮訪關係與師生關係具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學生與教師之間,也需要構建起一種平等關係,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真正深入學生內心,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運用教育方法,巧妙運用非指導性心理諮詢

  非指導性是人本主義心理諮詢中的一個主要特點,來訪者通過自身力量將問題解決,而諮詢者的作用是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這一特點與當前教育體系中提倡的將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思想不謀而合[5]。因此,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教師只要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即可,並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將其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以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5設定教育途徑,遵循原則建立師生互信機制

  在人本主義心理諮詢的過程中,主要強調“助人自助”,諮詢者在整個諮詢過程中,對來訪者的態度要保持統一,並遵循“保密原則”,充分尊重與保護來訪者的隱私,這也是構建起諮訪雙方信任關係的關鍵。現階段很多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沒有充分尊重學生隱私,而在大學生主體意識日益提升的今天,這種教育途徑很容易引起學生反彈。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在堅定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互信機制,適當保密學生的一些失誤,從而降低輿論對學生心理的消極影響,提升師生雙方的信任程度,有利於思政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6改變教育評價,實事求是反映學生情況。

  在進行人本主義心理諮詢時,由於諮詢者不會對來訪者的行為進行干預,所以,在評價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自我評價,進行評價時,自我所扮演的角色是具有雙重性的,不僅是主體,還是客體;不僅是制定標準者,還是實施標準者[6]。將這種教育評價方式應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情況,還可以促進學生開展更加有效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傳統評價方法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

  總之,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中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雖然人本主義心理諮詢理論對於我國當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與借鑑作用,但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針對不同高校的實際教育情況,有針對性的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我國高校在未來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為國家與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D].西南大學,2009.

  [2]李雪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途徑的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2010.

  [3]李陽.人本主義心理諮詢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D].吉林大學,2013.

  [4]顧慕嫻,蔡兒芳.馬克思主義人本觀視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創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118―121.

  [5]於文巨集.團體心理諮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探析――以黑龍江工程學院為例[J].綏化學院學報,2012***03***:57―58.

  [6]殷紅敏,班永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野――心理諮詢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觀結合[J].貴州師範學院學報,2012***11***:51-54.

  篇二

  《芻議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理論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於實現人在思想上的轉變,進而達到提高人主體性的目的,通過對人本質理論的深入分析,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及特徵的深入性理解,從而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良好的發揮。本研究就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理論展開了分析,以此為基礎,對當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了深刻的剖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本質理論

  馬克思主義學說將追求人的解放與自由作為自身最終的目標,由於在思想教育中人既是主體也是客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也是人的問題。這使得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從“人”出發,構建起在“人”基礎之上的一切基本工作。

  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理論概述

  “人的本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問題,在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德提綱》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釋,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並某非單個個體所固有的抽象事物,而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對於馬克思的闡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理解:

  ***一***人的本質是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的辯證統一

  在實際生活當中,人並僅僅是屬於個體的,同時也屬於社會的。為了充分地認識這個問題,需要反對兩個極端:一是純粹的脫離社會的個人傾向,根據費爾巴哈的理論,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當個人離開社會,缺乏社會歷史內涵時,必將會被完全排除在實踐活動之外。因此,人必須放人到社會當中去,切實地在社會實踐中充分把握住個人。二是脫離個人的純粹社會傾向,關於“社會關係中的個人”這一觀念事實上表現出了人和社會之間的辯證關係思想,揭示了社會不能對個體加以排斥,社會並不能脫離個人而存在。

  ***二***人的本質是現實性與超越性之間的辯證統一

  我們每個人都是身處於各種社會關係之中的,也正因為如此社會關係之中的每個人身上都能夠對社會關係某種特性予以反映。現實的社會關係是不斷髮展與變化的,並且發展的根源是直接來自它本身的,即說明了超現實性的一面也是在人的本質之中存在的,在不斷髮展的社會生產力推動下,對現實社會關係的超越性特徵往往會在無產階級身上表現得越發強烈。

  ***三***人的本質是恆定性與變動性之間的辨證統一

  在社會實踐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變動的,並非一成不變的,同時也並非捉摸不定的。”也就是說,社會關係一方面具有變動性也具有恆定性,其變動性表現在,社會關係是社會能夠獲得發展、社會生活能夠獲得延續的基本保證;另一方面表現出的恆定性則是社會能夠保持穩定的基礎,社會關係的這兩種性質***恆定性和變動性***也是辯證統一的。歷史的意義與價值,也在這種辯證統一中獲得了體現。

  二、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理論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應體現出更強的整體性

  “人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人的社會性的闡釋,而這也是人類社會中人存在的一種根本屬性。人不能脫離社會關係而存在,個人與其他人之間建立起各種關係,這種種關係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擴充套件了個體的活動空間,同時也讓情感、心理各個方面得到交流。人在與周圍環境進行資訊交流的過程中,其思想道德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人生歷程來看,既有學校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也有家庭教育的產生的影響,更有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影響。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開放,讓家庭、學校及社會之間的聯絡變得更加的直接與有機,由此也要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強其整體性,一方面需要對大環境進行積極地建立,創造出積極地政治、經濟、文化、人際環境,以良好的大環境使教育物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還要注重營造良好的小環境,強調學校、家庭與社群等小環境的積極作用。通過大環境與小環境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共同促進受教育物件的健康向上的發展。

  ***二***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切實的堅持“以人為本”這一理論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體與客體都是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使人獲得符合社會發展思想品質,讓人得以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並且“以人為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之所在。不同的人類個體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僅僅是個體在遺傳中所表現出的差異,同時這種差異也會隨著社會化的程序而發生變化,並且千差萬別,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根據個體不同個性來實時個別教育,具體來講,就是根據個體的特點與差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實施針對性個體化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應靈活多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體地位是由“人的本質”來決定了的,這表明,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發揮其自身的主體性,在人的思想品德發展規律之下,既要將思想觀念符合個人、社會的發展需求與發展作為目標,同時還應給予思想政治教育物件充分的尊重,開發其主體性。教育者應深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並非只是教育者應社會要求組織進行的教育工作,同時也是被教育者的一種內在的需求,受教育者通過自己的思考,在主動選擇與受教育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影響,不斷地進行自我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進行不斷髮展與創新

  人無法離開社會而存在,而社會關係也是一定條件下的社會關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的本質的內容往往是不盡相同的。社會每天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種種社會關係也會隨之變化,人的本質的內容也將變的與以往不同。所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斷研究當下人所在的社會環境,立足於新的思想實際,以新的思路和方法解決新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並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中華民族文化博大浩瀚,而在思想政治上的積累也是巨集富精深,實現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弘揚,其中取傳統思想、道德的精髓是關鍵,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實施路徑。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歷史性,同時也是人類寶貴的、共同的財富。在我們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進行引進的同時,也需要實現西方先進文化與優秀思想的引進,並將其與我國的本土優秀文化與思想進行結合,實現民族文化與道德的進步、創新,對社會的繁榮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三、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理論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實踐

  馬克思在社會學層面上說明了社會關係中的“人的本質”,同時也從哲學層面上對“人的本質”進行了闡述。“人的本質”在馬克思看來是一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種活動的實現與確證需要人類的實踐,這種實踐具有兩個方面的特性與意義,第一,能夠實現人自身的本質力量;第二,通過這種實踐,人能夠實現自身自由自覺本質的發展,並讓這種實踐活動達到一種新的階段。由此,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人的本質”是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對有利因素積極地、不斷地予以發揚,而對那些不利的因素予以摒棄,並實現對自在世界的超越,並在這種超越過程中實現對人類本質與現實世界的重構。實踐作為“人的本質”的規定,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方案。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並不是老師,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人應得到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教育方法下,老師的主體地位受到重視,而學生的主體往往被無情地忽視,這導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表現出興趣的缺乏,也就使良好世界觀的形成更加困難,難以對所學內容加以理解等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學生成為了沒有獨立思想、也缺乏自主意識、創造性匱乏的人,這樣的人類和機器人沒有差別,在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對思想政治失去了興趣,學生的積極性減退,教學目標也就無法實現。

  其次,應深刻理解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於實現人的自我塑造,而並非是通過外力來將受教育者朝著教育者想要的方向進行塑造。這種自我塑造也即是指受教育者***學生***其精神世界是通過自己的思想來進行建立的,並非外力促成。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過程,既是老師積極組織實施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內心的需要,在自身的積極實踐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素養提高的過程中,教育屬於外界因素,而自我教育這是重要的內在因素,由此可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為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需要實現“將教育者作為主體”的轉變,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最後,思想政治教育並不是將普通的個體作為培養目標,而是將具有實踐能力歷史主體作為目標。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之下,越來越多的單一技能的人將被造就;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會不斷地出現在社會生活當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要堅定信念,不為消極思想所動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物件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本意義就在於培養出一代代有思想、有能力、不畏艱難、勇於進取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使人們不斷懷著審慎與自信的態度不斷超越現實世界和現存自我,使社會不斷更好更快的發展。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推動我們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

  四、結束語

  馬克思主義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的目標。實踐有一定的生成性,人處在不斷地往前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天每時每刻我們都在發生著變化,所以說,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異的絕對運動之中”。因此也就要求人要進行自我的不斷塑造與創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則是培育出具有豐富個性、發展全面的新人,培育出有思想,個性獨特的、具有高素質的公民,並擔當起相應的社會角色與責任。同時要認識到更重要的一點,即是他們要能夠以其自身獨特的個性實現對社會的改變,並對環境實施改造,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並將自身塑造成全面、自由與和諧的社會主體,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與進步下,人的存在將變得更加的完善,人的生存也將達到新的境界,在生存境界的持續的提升中,人類通過不斷地完善自身,最終走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