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養殖技術

  泥鰍被稱為"水中之參",生活在湖池,是營養價值很高的一種魚,它和其它的魚不相同,無論外表,體形,生活習性都不同,是一種特殊的鰍類。養殖泥鰍是一種致富的手段!那麼都有哪些要點?無土是怎樣的?稻田要點又有哪些?看小編整理的關於的資料你就知道!

  

  一.人工催產

  1催產親魚選擇。待水溫達22℃左右時,挑選腹部膨大飽滿,柔軟有彈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輪廓,用手撫摸腹部肋骨明顯,體質健狀無病無傷的雌魚和手摸胸鰭有粗糙感的雄魚用於催產。

  2催產藥物及使用方法。催產劑種類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A2、。單獨使用劑量為:HCG5IU/g~10IU/g,LHRH~A20.01μg/g~0.02μg/g;混合使用劑量為DOM0.003mg/g~0.005mg/g+LHRH~A20.005μg/g。雄魚減半。注射方法則採用一次注射,催產劑用0.9%生理鹽水稀釋,現配現用,藥液量按每尾0.2mL配製。注射部位為背部肌肉,針與魚體成45度角,進針深度0.3cm~0.4cm,注射後將親魚放入網箱中。

  二.產卵設施的準備

  產卵用40目篩網製做產卵箱,規格根據生產規模而定。箱底平鋪棕櫚皮魚巢。將已催產的親魚按雌雄1∶1.2~1∶1.5放入箱中。產卵時要保持周圍環境安靜,一般催產效應時間在11~13小時,產卵可持續7~8小時。

  三.孵化

  可利用孵化缸、環道、網箱等工具孵化。0.4立方米水體的孵化缸可放卵粒60~100萬粒,環道每立方水體可放卵80~100萬粒,網箱充氣每立方水體可放卵20萬粒左右。孵化時最適宜水溫是20℃~28℃,破膜時間在30~35小時。孵化期間要加強管理,經常刷洗過濾篩網,防止跑苗。根據魚苗發育情況調整水流和充氣量,在破膜的第三天可取出魚巢,投喂餌料,如輪蟲、蛋黃等,投喂三天後即可轉入仔魚培育階段。

  二苗種培育

  用於苗種培育的池塘面積以30~100平方米水深以40~60cm為宜。池埂、池底夯實,池底平整,最好鋪墊15~20cm的淤泥。進排水設攔魚密網,池中投放佔總面積1/4的浮萍。放苗前按常規清塘消毒,注水50~60cm,每平方米施有機肥0.3~0.5kg,隔1~2天攪動池底一次,7~10天輪蟲達高峰時投放魚苗,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放養時水溫差不超過2℃。

  在培育過程中少量勤注新水,追施發酵的雞糞汁,培養天然餌料生物。池中出現大型枝角類,用0.3g/立方米~0.5g/立方米敵百蟲殺滅,若天然餌料不足,可增投蛋黃、魚粉、奶粉、豆漿等精飼料。當魚苗長至2.5~3cm時即可分塘稀養或銷售。

  泥鰍的發病因素分析

  ①水溫變化。泥鰍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對水溫都有一定的要求。鰍苗放養時,池水溫差不宜超過2℃,鰍種則要求不超過4~5℃。否則溫差過大,會引起魚苗、魚種不適而死亡。

  ②水質變化。影響水質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動及水源、底質和氣候的變化等。如池中有機質過多,微生物分解活動旺盛時,一要吸收水中大量溶氧;二要放出H2S、等有害氣體,同時病原微生物也要大量繁殖,從而導致魚類浮頭。甚至泛池,中毒死亡,引發魚病。氣候的突變也會引起池中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使pH值發生較大變化;另外,應用汙水源,因汙水中含有害物質等,都會對魚體機能發生影響,從而引發魚病。

  ③溶氧變化。泥鰍適於在水源充足、含氧量高的水體內生活,因此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對泥鰍生長髮育都有很大影響。

  ④放養密度。放養密度的大小與疾病發生有很大關係,若密度過大,超過了一般餌料基礎與飼養條件,使魚類攝食不足,導致營養不良,抵抗力減弱,為鰍病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確定密度應綜合考慮魚體規格、飼養條件和飼養水平等諸因素。

  ⑤飼養管理。飼料是魚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若飼料供應不充分或投喂腐爛、變質、不清潔的飼料,或未根據鰍魚的需求量投喂,都會使魚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發生異常,導致疾病的發生。另外,施肥的種類、數量、時間、肥料處理方法不當,,也會引發魚病。

  ⑥機械性損傷。

  ⑦生物因素。如病原菌等微生物。另外,水老鼠、水鳥、水蛇、蛙類、凶猛魚類、水生昆蟲、水螅等也會直接吞食或間接危害泥鰍。

  內在因素指鰍魚的體質狀況。在目前的條件下,要控制鰍病的發生,應從提高魚體抵抗力人手,一般要做好如下工作。

  ①合理飼養。

  ②早放養、早開食,做到“四定”投飼、合理施肥。視具體情況早放養、早開食,對魚體提高抗病力十分有利,廣東省等在這方面積累了較多經驗。

  飼料的質量和投喂方法,是增強魚類對疾病的抵抗力和池魚豐產的重要措施。“四定”定質、定量、定時、定位投飼是群眾養魚經驗的結晶。

  定質投喂的飼料要新鮮和營養成分齊全,不含有病原體或有毒物質,不腐爛變質。對大而堅硬的飼料要發酵或浸泡磨碎後,再加工成適口飼料投喂,以保證魚類的適口性。

  定量根據魚體大小、不同種類按量投喂。每天實際投喂量根據不同季節、天氣變化、水質肥瘦程度和魚的活動情況而靈活調整,一般以l~2小時內吃完為宜。對於吃剩的殘餌,最好及時撈掉,以免留在池內腐爛發酵,敗壞水質。

  定時投飼要有一定時間,若每天投喂兩次,則可上午8~9點、下午3~4點各喂1次。實際投喂時間亦應根據飼養種類、季節、天氣的變化作適當的調整,如早晨霧重、下大雨等,應適當推遲投喂時間。在密養流水池投飼的原則是“少吃多餐”,每天投喂3次或更多。

  定位投飼要有固定的場所,使魚養成到固定地點去吃食的習慣,既便於觀察魚類動態,檢查吃食情況,清除殘存飼料,而且在魚病流行季節又便於施放藥物,提高防治效果。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營養物質,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長繁殖,給池魚提供充足的天然餌料和促進光合作用。施肥不得法,也會惡化水質,使魚生病。因此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追肥應掌握“及時、少施、勤施”的原則,且追肥應以發酵過的糞水或混合堆肥的漿汁為佳,或追施化學肥料。

  ③加強日常管理,注意操作,防止魚體受傷。要堅持每天巡塘,觀察泥鰍動態、池水變化及其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要注意鰍池環境衛生,勤除池邊雜草、敵害及中間寄主,及時撈出殘餌和死魚;要定期清理及消毒食場。

  ④放養規格要一致,不同規格的魚不要混養,以免大小魚爭食。

  無土

  近年來,由於稻田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沼澤地等天然水域的開發,捕撈強度的加大等原因,導致泥鰍的天然資源逐年減少,野生泥鰍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量不斷上升,各地紛紛開展了泥鰍的人工養殖。但由於泥鰍棲息在池塘、稻田的底泥中,無法進行網捕,人工捕撈十分困難,捕撈工作強度大,捕撈率低,影響養殖產量和養殖經濟效益,嚴重製約了泥鰍人工養殖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開展了泥鰍無土培水養殖試驗,為推動泥鰍的科學養殖提供參考。

  1催產親魚選擇。待水溫達22℃左右時,挑選腹部膨大飽滿,柔軟有彈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輪廓,用手撫摸腹部肋骨明顯,體質健狀無病無傷的雌魚和手摸胸鰭有粗糙感的雄魚用於催產。

  2催產藥物及使用方法。催產劑種類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A2、。單獨使用劑量為:HCG5IU/g~10IU/g,LHRH~A20.01μg/g~0.02μg/g;混合使用劑量為DOM0.003mg/g~0.005mg/g+LHRH~A20.005μg/g。雄魚減半。注射方法則採用一次注射,催產劑用0.9%生理鹽水稀釋,現配現用,藥液量按每尾0.2mL配製。注射部位為背部肌肉,針與魚體成45度角,進針深度0.3cm~0.4cm,注射後將親魚放入網箱中。

  二.產卵設施的準備

  產卵用40目篩網製做產卵箱,規格根據生產規模而定。箱底平鋪棕櫚皮魚巢。將已催產的親魚按雌雄1∶1.2~1∶1.5放入箱中。產卵時要保持周圍環境安靜,一般催產效應時間在11~13小時,產卵可持續7~8小時。

  三.孵化

  可利用孵化缸、環道、網箱等工具孵化。0.4立方米水體的孵化缸可放卵粒60~100萬粒,環道每立方水體可放卵80~100萬粒,網箱充氣每立方水體可放卵20萬粒左右。孵化時最適宜水溫是20℃~28℃,破膜時間在30~35小時。孵化期間要加強管理,經常刷洗過濾篩網,防止跑苗。根據魚苗發育情況調整水流和充氣量,在破膜的第三天可取出魚巢,投喂餌料,如輪蟲、蛋黃等,投喂三天後即可轉入仔魚培育階段。

  無土之泥鰍主要病害及防治技術

  在泥鰍養殖過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主要病害有赤皮病、水黴病、氣泡病、車輪蟲病、舌杯蟲病、農藥中毒及其他生物敵害等。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1、赤皮病:患病泥鰍體表區域性或大部出血發炎,尤其是身體兩側及腹部最為明顯;鰭條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鰭間組織破壞。防治方法:1、儘量減少圍捕泥鰍和長途運輸等的擦傷或碰傷,每次圍捕和運輸後使用藥物進行消毒,可用聚維酮碘含有效碘1.0%1-2克/立方米全池潑灑。2、患病池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全池潑灑。

  2、水黴病:表現為病鰍行動遲緩,食慾減退或消失,肉眼可見體表生有白色絮狀物,最後衰弱致死。在孵化季節流行,能大批受精卵死亡。防治方法:1、避免魚體受傷,水真菌往往在受傷部位寄生繁殖;2、鰍種下塘前用4%食鹽水浸浴;3、泥鰍感染時用0.04%小蘇打和0.04%食鹽混合液全池潑灑。

  3、列印病:患列印病的泥鰍身體上病灶浮腫,一般呈橢圓、圓形,浮腫有紅斑。患處主要在尾柄兩側,似打上印章,故名列印病。流行於7—9月份為流行季節。防治方法:1、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使池水的濃度為1克/立方米。2、每立方米用2—4克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連用3天。

  4、車輪蟲病:寄生於鰓部和體表。患病後攝食量減少,離群獨遊,嚴重時蟲體密佈,如不及時治療,輕則影響生長,重則會引起死亡。流行於5—8月份。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後再放養泥鰍;2發病後每立方米水體用0.5克硫酸銅和0.2克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3、每立方水體用晶體敵百蟲0.7克全池潑灑。

  5、舌杯蟲病:寄生於泥鰍的面板或鰓上,平時攝取周圍水中的食物作營養,對泥鰍沒有多大影響。但若大量寄生在鰍苗上,會造成呼吸困難,嚴重時導致鰍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發病,以5—8月份較為普遍。預防主要是應在鰍種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出現,以夏、秋季節較為普遍。防治方法:1、流行季節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掛袋。2、放養前用8克/立方水硫酸銅溶液浸洗15—20分鐘。3、發病後治療則用0.7克/立方水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

  6、氣泡病:症狀表現為泥鰍吞吸氣泡,浮於水面不能下潛,腹部鼓氣,苗期易發生。防治方法:合理投喂,防治水質惡化。發病後立即加註新水,並用食鹽化水潑灑,每畝水面用食鹽4-6千克。

  7、農藥中毒:農田中使用的各種化學農藥,其殘毒會不同程度地汙染水質,使泥鰍中毒致死。此症易給稻田養殖泥鰍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為了確保泥鰍安全,必須嚴格控制農藥使用量和灑藥方法。

  8、其他敵害:主要有魚類、水生昆蟲、蛇、蛙等。防治方法:1、養殖泥鰍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2、注、排水口應設密網攔濾,嚴防有害的魚類、水生昆蟲、蛇、蛙等進池塘危害鰍苗種或成鰍。3、若發現池中有水蜈蚣,應用90%的晶體敵百蟲按5克/立方濃度全池潑灑殺滅。

  無土之泥鰍苗種快速培育技術

  泥鰍具有分佈廣、抗逆性強、易養殖等特點,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素有“水中人蔘”之美稱。近年由於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苗種常出現供給不足,現將泥鰍苗種快速培育技術介紹如下。

  1、場地選擇

  養殖場地應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質應清新、無汙染,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質土壤為宜,要求陽光充足,環境安靜,交通便利,供電正常。

  2、池塘建造

  1苗種池規格。泥鰍苗種池與商品泥鰍養殖池水採用同一規格。面積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應高出水面40釐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100釐米,池塘挖成後應把池壁夯實,用50釐米×50釐米水泥板做護坡,池底鋪設腐殖泥土20釐米左右,水深保持30~50釐米。

  2防逃設施。養殖池周圍用網片、鈣塑板或水泥板做圍牆,以防蛇、鼠等敵害生物進入養殖區;進排水口要用120目密眼網布包裹做成欄網,以防止泥鰍逃跑及敵害生物和野雜魚卵、苗種進入池塘。

  3進排水設施。進排水口應呈對角線設定,進水口高出水面20釐米,排水口設在魚溜底部,並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釐米,排水時可調節PVC管高度以任意調節水位。

  4魚溜集泥坑。為方便捕撈,池中應設定與排水底口相連的魚溜,面積約為池底面積的5%,比池底深30~35釐米,魚溜四壁用木板圍住或用水泥磚石砌成。

  3、放養前的準備

  1清整池塘。放養前10天,應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進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排水至水深10釐米後,每10平方米水面用1千克生石灰化漿後全池潑灑消毒。

  2蓄水施肥。清塘3天后,加水至30釐米,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體施入雞糞3千克或豬、牛、人糞5千克,也可以每立方米水體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4、苗種投放

  待水色變綠色,透明度保持在15cm,可放入泥鰍苗進行培育,放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當泥鰍長至3釐米時,要及時篩選分塘,密度為每平方米60~80尾。在苗種投放的過程中應注意:放養前先進行試水,檢查水體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時盛苗容器內的水溫與池水水溫溫差小於2℃,如泥鰍苗種是通過尼龍袋充氧運輸的,則應在下塘前作“緩苗”處理,將充氧尼龍袋置於池內20分鐘,等充氧尼龍袋內外水溫一致時,再緩緩放出。

  5、飼養管理

  1前期培育。泥鰍苗體長小於2釐米前,根據水色情況,應適量追肥。水溫低時,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銨2克;水溫較高時,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連續施2~3次,以後則根據水質肥度調節施肥濃度與間隔時間,水色以黃綠色為好,水深控制在30釐米以內,透明度控制在20釐米左右。同時,每20萬尾苗種用1千克黃豆磨成15千克豆漿,每天早晚各潑灑1次。飼養3~5天后可改喂水蚤、輪蟲,搗碎的絲蚯蚓或蠶蛹。經過10天左右的培育,鰍苗長到1cm左右時,已經能攝食水中的昆蟲幼蟲、枝角類及有機碎屑等,可投喂打碎的動物內臟、血粉和豆餅等。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開始時每日投喂量佔體重的2%~5%,以後隨著生長日投喂量可增加到佔體重的8%~10%。

  2後期培育。泥鰍苗種規格達到2釐米後,逐步加深水位到50釐米。除繼續培肥水質外,還應投喂配合飼料,每天上、下午各1次,日投餌量為泥鰍體重的4%~10%。另外投餌量應視水質、天氣、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溫15℃以上時,泥鰍食慾隨水溫升高而增強;25~27℃時,食慾特別旺盛;28℃以上,食慾逐漸減退;超過30℃或低於12℃時,應少投甚至停喂飼料。

  6、日常管理

  1調節水質。每週換水1~2次;勤施肥,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為佳。

  2巡塘檢查。早、中、晚各巡塘1次,觀察泥鰍活動和水色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預防病害。及時清洗飼料臺、定期做好飼料臺及工具等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藥物預防。

  4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敵害生物入侵及泥鰍逃跑,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和池埂。

  7、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堅持以防為主,注重於治,內外用藥相結合的方法。泥鰍苗種階段常見的病害有:

  1氣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過飽或其他氣體含量多引起。症狀:泥鰍浮於水面,肚皮鼓起似氣泡。防治方法:加強日常管理,防止水質惡化。發病時,立即加註新水,並每畝用食鹽4~6公斤溶解後全池潑灑。

  2車輪蟲病。症狀為病泥鰍身體瘦弱,常浮於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體表黏液多,鏡檢有車輪蟲。防治方法: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

  3赤鰭病。由短桿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鰍的鰭、腹部、面板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紅,腐爛。防治方法: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全池潑灑。

  8、小結

  培育泥鰍苗種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為泥鰍苗種提供更適口的開口餌料,土池水質比水泥池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