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的養殖技術是怎樣的

  泥鰍為鰍科泥鰍屬小型底層魚類,別稱魚鰍、泥鰍魚等,生活在淤泥底的靜止或緩流水體內,適應性較強,可在含腐殖質很豐富的環境內生活。泥鰍是營養價值很高的一種魚,被稱為“水中之參”,具有極高的養殖價值。那麼泥鰍怎麼養殖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泥鰍吃哪些食物

  泥鰍多在晚上出來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甲殼動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類等,有時亦攝取水底腐植質或泥渣,在人工養殖的時候,投喂的餌料種類有蠅蛆、魚粉、豬血粉、蠶蛹粉、米糠、麥麩、菜餅等。

  泥鰍如何養殖

  1、鰍池選擇:鰍池宜選擇在地勢較為平坦、通風向陽、進水和排水都比較方便、便於管理的地方,形狀可多種多樣,一般來說以長方形、東西走向較好。鰍池面積因養殖方式及養殖水平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庭院養殖使用的鰍池面積為50~80平方米,池深1~1.5米。

  2、鰍池建設:鰍池可用磚、石等材料砌成,壁頂設壓口,壓口向池內延伸出5~6釐米。池底中央設有排水口,水管直徑1.5釐米左右,同時在池邊設有溢水口1個,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與溢水口應用鐵絲網罩住,以防逃苗。鰍池內可種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蘆等,以改善水環境,降低水溫。另外,還可在鰍池周圍種植一些葡萄或絲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為泥鰍提供遮陽納涼的場所。

  3、苗種放養:鰍种放養前7~10天,用生石灰0.2千克/平方米徹底清塘。5~7天后,蓄水10~20釐米,施用10~15千克/畝的有機肥與無機肥混合物培育水體中的基礎餌料生物。放養的鰍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肌肉豐富、無病無傷、體色鮮亮,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飼料來源、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情況下,規格為體長5~7釐米的鰍種的放養密度為80~100尾/平方米,同時可在鰍池中搭配放養5~8尾/平方米的鯽魚。

  4、飼料選擇:泥鰍為雜食性小型魚類,飼料來源很廣,水蚤、蚯蚓、蠅蛆等是泥鰍天然的餌料生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餅、豆渣、血粉、麥麩等。泥鰍的攝食量與水溫密切相關,3月的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體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體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體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體重的4%。

  5、飼料投喂:飼料投喂方法是在鰍池中搭建飼料臺,將飼料投放在飼料臺上,飼料要求新鮮、無汙染、無腐爛、無變質,投喂時間一般在上午9時左右,投喂量以泥鰍在3~4小時內吃完為準。成鰍期,飼料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情況和泥鰍生長、攝食情況等作出適當調整。殘餌要及時清除。

  6、水質調控:鰍種剛入池時,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釐米,以後隨著鰍種的生長,逐漸加深水位到應有的深度,平時淺一些,炎熱高溫時可加深一些,並經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環境。天氣悶熱時,池水易缺氧,如發現泥鰍游到水面吐食空氣,應及時添注新水或採取增氧措施。

  7、日常管理: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記,早清塘、早開食、早放養***延長泥鰍生長期***,看泥鰍活動和攝食情況、看天氣變化情況、看水質變化情況、看季節變化情況等決定飼料投喂量。

  8、病害防治:力爭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潑灑,可以改善水質和預防魚病的發生。要及時清除鰍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敵害生物。

  9、適時捕撈:秋末冬初,水溫降至10~15℃,泥鰍攝食量降低,即可進行捕撈。一般多采用排乾池水進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